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大宋良将用妙计修建“水上长城”抵御北方骑兵

发布时间:2016-01-02 栏目:专题 投稿:积极的黑裤

太宗年间,宋辽边界有一个瓦桥关。一天,这个瓦桥关突然出现了一群官员。这些官员在河上泛舟,他们嘻嘻哈哈地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河面上盛开的蓼花。领头的官员见大家的兴致都这么高,就提议以蓼花为题作诗。官员们于是你想一词,我说一句,合力作了一首《蓼花吟》。领头的官员大喜过望,他一边用笔记录下诗句,一边命人将大家的行乐趣事绘制下来,准备呈送给太宗皇上。瓦桥关的百姓们见到这一幕都大为不满,他们纷纷指责那个领头的官员

原来,这个领头的官员正是镇守瓦桥关的总兵何承矩。在百姓们看来,一个统帅不去镇守边关,却跑到这里来游山玩水,简直是玩忽职守。现在,何承矩居然还让人将一行人游山玩水的情况画下来,向皇帝去炫耀,这让他们更看不下去了。他们猜不透,这个何承矩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一段时间之后,太宗皇帝命人在瓦桥关下达了一道旨意。直到这个时候,百姓们才恍然大悟:何承矩的行乐图里有玄机!原来,此时的辽国非常强大,瓦桥关根本没有把握能守得住北宋的疆土。作为边关的统帅,何承矩更为这个问题头疼不已:一旦辽国侵扰,后果将不堪设想!细致的他于是对瓦桥关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他发现这里有很多洼地,就产生了“蓄水为塞”这个想法。蓄水为塞,即引水到洼地形成一个人工塘泊,成为一个防卫的屏障。

何承矩写了一份奏折向太宗皇帝提交了“蓄水为塞”的建议,但太宗皇帝根本不予批准。无奈之下,何承矩想出了一个点子。为了掩人耳目,他邀请来素日交好的几个官员,带着他们瓦桥关游山玩水,喝酒、赏花、吟诗。实际上,他们是在考察地形。何承矩让手下画的行乐图实际就是地形图,他想通过这幅图告诉太宗皇帝瓦桥关目前的形势非常危急,必须得做出防守对策。

果然,太宗皇帝看了这幅图之后不再反对何承矩的想法。不过,他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洼地蓄水之后虽能抵御辽国的侵袭,可百姓不能再依靠它种地了。百姓无地可种,就没了吃的来源,没得吃了,他们岂不是要闹事?如此一来,外患解决了,但内忧岂不就产生了?”

何承矩笑了笑回答说:“无碍,那些准备用来蓄水的洼地都是盐碱地,本就不适合种庄稼。但这些地方如果引进水去,百姓可以养鱼、养蟹,可以收割茭白,还可以割芦苇,他们的生活会更有保障。”面对这样一条利国利民的好措施,太宗皇帝再也没有异议,他让何承矩放心大胆地去实施。

就这样,何承矩引水入瓦桥关,建起长达三百多里的人工塘泊,形成了一道塘泊防线。这道塘泊防线有效地限制了辽国骑兵的机动性,使得瓦桥关所受的辽国侵扰大大减少。那里的百姓也因为有了鱼蟹菰苇之利,生活过得更富余了。

宋朝人流行二男一女生育观:是否重男轻女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系列中,涉及南宋历史的只有射雕与神雕,遗憾的是,历史的大背景,老先生是把握了,但民风民俗描写则稍显疏漏,比如财富观、生育观等等。要知道,江湖人物虽属社会边缘群体,然则未必就能剥夺他们的社民身份,他们也未必就能将自己完全放逐于社会主流风俗之外,而不着任何痕迹。

南宋人的生育观比较特别,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量北民南迁,主要城市人口空前膨胀,以至于形成了市民、乡民自发进行计划生育的奇怪现象,并日久成俗,其代表生育风俗之一,就是“二男一女”的理想子女数。这在元人修的《宋史》、当时宋人笔记和《马可波罗游记》中多有提及。比如“生子不举”条目中,就有“(育)二子一女寻常,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的明确记载。“生子不举”又叫做“洗儿”,就是父母遗弃或虐杀婴儿来控制子女数量。到第四个孩子时,无论男孩女孩都是一样要被“洗”的,没有性别歧视。

此风俗的形成,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对于社会中下层家庭来说,多生下一个本来不想要的孩子,就意味着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还有沉重的身丁钱负担,有不得已心理。而社会上层受此民俗波及的也不在少数,因为诸子平均分产行为让南迁后本来就不多的遗产将被分得更细。朝廷为控制人口数量,也鼓励官绅“不宜多子”,当然,这种“鼓励”并未明确规定子女数量如何搭配,有其合理的一面。毕竟“二子一女”模式,在未来将导致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深刻的社会问题。

二是住房紧张。南宋主要大城市如杭州等规模并无实际上的扩展,但北方诸省的移民潮在最初的一二十年却一波接着一波,朝廷为了安置北民,想尽了一切可行的办法,最后连寺院都被允许成为他们的安身之处。后来倒是大规模兴建住宅了,但人多地少,《梦梁录》中写道:“临安城郭广阔,户口繁伙,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往高处增建,房屋仍然缺乏,很多人不得不依靠租房来安身。“兼官私房屋及基地,多是赁居,还僦金或出地钱,但屋地钱俱分大中小三等钱。”租金的具体金额我们无从得知,但从记载中频繁出现朝廷颁布延期缴纳房租的诏令可以得知,房租对于普通的城内居民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多生一个孩子,未来就得多建或多租一幢房子,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担忧。

三是对朝廷禁令的逆反和对弃婴生命的不担忧。有读者可能理解前者而不能理解后者,这不奇怪,因为逆反心理大家都会有,而不担忧弃婴生命,则属于历史认知度的深浅了,不了解那段历史,自然就不能理解。由于“生子不举”之风的盛行,让朝廷不得不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阻止,但是“以立禁赏,顽愚村乡习以为常,邻保亲族皆与之隐。”这就是逆反。而百姓溺婴现象并非全部是虐杀,大多则倾向于将新生儿遗弃在大街上。朝廷对于弃婴,采取的是慈善救济措施。“禁贫民不举子,其不能育者给钱养之。”马可波罗在自己的行纪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南宋)其国诸州小民之不能养其婴儿者,产后即弃,国王尽收养之。”负责收养婴儿的机构被称之为“慈幼局”或者是“慈幼庄”,这可谓是宋朝的独创,所以,老百姓并不担忧弃婴无人赡养。像杨过那么小的孩子,在穆念慈死后,不可能还独自生活在嘉兴郊外,早该被政府“收养”了。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我们读不到有关这种生育风俗的如何蛛丝马迹,除了郭靖黄蓉夫妇生育二女一男,稍微符合这个理想子女数之外,其余侠客及涉及人物,或无子女,或有子无女,或有女无子,鲜有“达标”的。倒是在笑傲里不经意间“达标”了一次,林平之的外祖父王元霸,生了二子一女,儿子是王伯奋、王仲强,女儿是王夫人,就是林平之的母亲,可那是明朝中期了,莫非金庸先生也玩月光宝盒?

相关推荐:

朱元璋女人这么多,马皇后是如何管她们的?

李世民为什么能当上皇帝?真的是靠两条龙吗

关羽的老婆是谁?关羽惨死那么他老婆又是什么下场?

以色列现9千年动物雕像 或为猎人护身符

盘点古代的“到此一游”:石壁上多记载着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