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邹容“革命军”原名“腊肠书”蔡锷吃腊肠命名

发布时间:2016-01-03 栏目:专题 投稿:满意的酸奶

核心提示:书稿出来后,大家正在讨论给书稿取个什么名字,沉稳、含蓄的蔡锷提起笔来,直接在书稿的封面上题上“腊肠书”三个大字。

说起蔡锷将军,大家都不陌生。他是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但说到《腊肠书》,也许就不会有很多人知道了。其实,《腊肠书》就是邹容的《革命军》。蔡锷参与了邹容《革命书》一书的起草工作。

据民国文人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续篇》 记载,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蔡锷 资料图

当时,年仅17岁的邹容也来到了东京。因志在革命,邹容蔡锷等革命者声气相通,时常到蔡锷就读的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来聚会。蔡锷、胡景伊、蒋百里等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围炉讨论反清排满的主张,各人轮流发言,由年龄最小的邹容负责记录。

参与聚会的刘成禺,老家在广东新会,那里的特产是腊肠。每次从老家回学校,刘成禺都会带来不少腊肠。每次讨论完,刘成禺便拿出腊肠,大家烘腊肠为食。如此一个月以后,每次聚会讨论出来的书稿已经成形,腊肠也吃得所剩无几了。

书稿出来后,大家正在讨论给书稿取个什么名字,沉稳、含蓄的蔡锷提起笔来,直接在书稿的封面上题上“腊肠书”三个大字。

邹容觉得虽然蔡锷老练持重、谨慎行事,但辛苦讨论出来的书被叫做《腊肠书》真是太随意了,觉得不满意。回到上海后,邹容重新整理撰写书稿,交给《苏报》印行,并将书名改为《革命军》。

这本《革命军》一经出版,销售逾百万册,居清末革命书刊销量的第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蔡锷曾因李宗仁开学迟到了十分钟而坚决不录取

核心提示: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2014年12月18日,是民国元勋、近代军事家蔡锷诞辰130周年。岳麓山上静卧着的这位特别的湖南人,是1916年中华民国颁布《国葬法》后,以国葬之礼下葬的第一人。年仅34岁就去世的蔡锷,是教科书里的“护国将军”,但他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并不非常清晰,他用34年的时间演绎了怎样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本文还原真实的蔡锷

蔡锷 资料图

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蔡锷,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也就是现在的邵阳市。他可谓出身寒微,是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蔡锷学习刻苦,但从小就很瘦弱,从6岁读书开始,从家中到学堂,都是他父亲背着;稍大点以后,从武冈州到邵阳府,上百里山路,还是父亲背着。蔡锷小时候就已经习惯了晚上读书读到深夜。父亲为了让他少看点书,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晚上在给他的油灯加油的时候,只加一点点油,油点尽了他就得睡觉。可是没想到,蔡锷把那个灯头弄得很小很小,还是读得很晚,父亲心疼儿子,后来干脆给他再多加一点油。

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力推变法维新,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15岁的小秀才蔡锷脱颖而出,成为时务学堂第一班年龄最小的学生。蔡锷很幸运,遇到了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这样一群老师。维新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的高材生一夜之间变成无人敢收的“问题学生”,蔡锷奔赴日本求学。

18岁决心投笔从戎

1900年6月,自立军在安徽大通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跟随梁启超学习的11个时务学堂学生,从日本千里迢迢赶回国内,想要参加唐才常在汉口领导的起义

唐才常舍不得让蔡锷牺牲,把他派到湖南来。几天后,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杀,蔡锷的11个同学死了8个,这是继谭嗣同被杀、梁启超流亡后,蔡锷经历的第二次大的创痛。

回到日本之后,他的心态跟过去不一样了,他认为中国不缺少学者,也不缺宣传家、鼓动家,中国缺少优秀的军人。于是,他改名蔡锷,打定主意要做那种足智多谋的军事领袖。1901年12月,蔡锷进入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之后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骑兵。1904年,蔡锷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与步兵科的蒋百里、工兵科的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这个时期,蔡锷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军国民篇》后来被日本编入教材,一版再版。他还参加了邹容的《革命军》的撰写。那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中华民族一下子涌现了那么多的天才,那么年轻就那么有见解,那么有勇气。李宗仁回忆校长蔡锷: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1904年,22岁的蔡锷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

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1910年7月,蔡锷成了广西军界的大佬。他很善于掩藏自己,出进都坐着大轿,开口都是官方语言,这样使得同盟会的成员很不放心让他掌握广西的军权。广西的经济实力支撑不了那么多新军,要裁剪学员,于是考试决定去留。然而考试及格的多是湖南人,蔡锷又是湖南人,同盟会抓住这一点,鼓动广西学生造反,要求驱逐蔡锷。地方官感觉到这么闹下去不行,跟蔡锷说:“你辞职吧!”蔡锷一听二话不说马上辞职。

发起“重九起义

1911年初,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蔡锷来到云南,7月就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在等待任命时,蔡锷编了一本书,就是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论持久战”、“游击战”等词语其实都出自其中。

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云南蔡锷与唐继尧等人歃血为盟,决定10月30日深夜起义蔡锷为总司令。那一天是旧历的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为都督。这一年,他29岁。

蔡锷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重情义。李经羲对蔡锷有恩,恩人在敌对阵营怎么办?蔡锷动员李总督起义,遭到拒绝,于是在发动攻势前,将其带到法国领馆避难。起义成功后,蔡锷把李经羲和家属都接到临时军政府,最后送出云南。古人说:慈不掌兵。蔡锷却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与传统的武人区别开来。

蔡锷 影视剧资料图

以风月场所作掩护重回云南

1913年10月,蔡锷离开云南,去了北京。袁世凯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袁世凯眼里,孙中山、黄兴都远不如蔡锷,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锷袁世凯蔡锷调到北京,应该是准备重用的。

1915年,袁世凯加快了称帝的进程,蔡锷从此流连于京城的风月场所。他跟梁启超商量好,由梁启超先写文章公开反对帝制,然后他离京回云南蔡锷小凤仙为掩护,以治疗喉病为理由,从北京出走天津,又从天津登上了去日本的轮船。据黄兴的后人回忆,当轮船到达日本时,蔡锷与黄兴派来接头的使者互换了服装,对方乔装成蔡锷下船,而真正的蔡锷却乘同一条船回到了上海,然后途经香港前往越南河内,再经陆路直奔云南昆明。1915年12月19日,蔡锷终于抵达昆明。

四川苦战

1915年12月,云南正式宣布独立。云南独立后,按商定的计划,蔡锷领第一军攻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取两广,唐继尧统第三军留守云南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入川,开始与袁军战斗。这是蔡锷最后一次走上战场,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艰苦的一场战争。袁世凯有10万援川大军,而蔡锷亲自带领的第一军只有3130人。从1月到3月,打得很艰苦,很艰难。朱德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回忆当时看到蔡锷的情景说:“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蔡锷乘机发起反攻。因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奇迹般的胜利,蔡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神”。蔡锷他的人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只要旗帜不倒,那些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人就可以站起来。

战争结束后,蔡锷东渡日本就医。这一去,就永远地告别了他的故土。1916年11月8日,蔡锷日本逝世,年仅34岁。

国葬第一人蔡锷:与小凤仙的真实关系并不亲密

熟悉民国初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蔡锷这两个人,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四年半,称帝失败,在国人的唾骂声中气死;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蔡锷进京未受软禁这场双雄会是从1913年10月云南都督蔡锷卸任进京开始的。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蔡锷奉调入京,由此被袁世凯夺去兵权,软禁起来。但此说并不一定准确。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中说:袁世凯“心目中的军事新人物,陆军总长一席以蔡松坡为最适宜……蔡在云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内调为军政首长,使他楚材晋用,无直接兵权而负建军之责(强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长随时监视着他,那是再好也没有的……蔡的心理与百里的完全相同,建立国防是他们的第一义,无论内除国贼,外御强邻,必以练兵及训练军事人才为其起点。蔡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却有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鉴别力,他何尝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只是为个人争权位的军队而非为国家御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将计就计,假手袁以完成现代化的国防。他认为家天下已非时代所许,新军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过去只知效忠个人的奴才式的军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饵,进行其化私为公的建军工作。”

但北洋将领们不答应,即使袁世凯动用行政手段强行安置,同僚、部属如果不配合蔡锷的工作,处处设置障碍,指东打西,不仅蔡锷难以发挥效能作出成绩,甚至有可能给军界制造混乱,反为不美。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给了蔡锷这个非北洋系的南方军人很大的荣宠,加昭威将军衔(昭威将军是“威”字号将军中排第一位的,足见蔡锷在将军府的地位),入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军委),表现出对他相当的赏识和信任。如果只是软禁,袁世凯用得着把蔡锷吸收进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吗?显然,袁蔡关系并非一般描述中呈现给人的那种强势对弱势的关系。

蔡锷小凤仙并不亲密1915年的袁世凯,权力虽已登峰造极,但还是有危机感。他深知,在共和体制下,政党政治是大势所趋,自己这个军权人物势必只是一个过渡。所以,袁氏集团决定做一次危险的尝试,在推翻帝制仅四年后再恢复帝制,企图用世袭制永保自己稳坐江山。

既然在战略上属险棋,在战术上就须周密盘算,见机行事。袁世凯在留意各方的态度,其中当然也包括蔡锷。此时蔡锷有三种选择:一、反对;二、保留意见;三、赞成。第一种几乎可以不论,已有大计的蔡锷当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种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可能,因为对方要看的不只是态度,更是动机,保留意见就等于是反对,所以只能虚与委蛇。就在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成立不久,蔡锷在将军府领衔签名拥护帝制。但袁世凯之识人,绝对高明、精到、通透,他不会轻信蔡锷的做秀,而蔡锷也深知这一点。袁世凯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识蔡锷释出的信息。紧接着,蔡锷又现身八大胡同。老到的袁世凯当然还是不会相信一向克己严肃的蔡锷会就此纵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锷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办便办,我不干预。

既然签名拥护帝制以及出入八大胡同都是做秀,是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特殊对话,那就不必太当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锷和小凤仙如胶似漆打得火热,并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凯。这种英雄美人的演绎虽然美妙,但却严重低估了袁世凯,也不符合事实。事实是,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蔡锷(中)怀抱着长子端生,左边为潘夫人蕙英,右边是刘夫人侠贞。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蔡公成为国葬第一人袁世凯自始至终也没限制过蔡锷的自由,蔡锷是中央高官,又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有什么理由限制他呢?他不限制蔡锷,更不会限制蔡锷的家眷。有些书上讲,蔡锷因小凤仙而故意和夫人闹翻,把家眷“赶”回老家,一家人合演了一出双簧戏。虽然很有戏剧性,但太着痕迹,非但骗不过袁世凯,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袁世凯是何等人物,用妇孺来挟制对手,此种贼盗之属玩的把戏,他根本就不会考虑。

智斗袁世凯,难点在于分寸。在大家都明白你是做秀的情况下,你入戏不够就达不到效果,不足以表明立场、传递信息;而入戏过深又显造作,不免令人生疑。事实证明,蔡锷把这个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浅不深,不温不火。明知袁世凯在暗中跟踪调查,可就是不给他任何口实把这些手段公开化;虽然被他含在口中,却让他无从下嘴。下面该说小凤仙了。据说她有民主思想,反对帝制,因此成为蔡将军的“知音”,并助他成功出京。这是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好多书里都说蔡锷“逃出北京”,这就留下了小凤仙发挥作用的空间。可对蔡锷来说,只“逃”就够了吗?那时还没有飞机,腿再长,一步也跨不到云南去。所以,蔡锷的任务是,要有目的地走,不仅要出京,而且要出国(从内陆去云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必须从容,逃是逃不到云南的。而这个任务和小凤仙已经没什么关系。蔡锷的目的是要让袁世凯放自己走,确切地说是放他去日本他的所有计划都是为此展开的。恰在此时,蔡锷喉部染疾,袁世凯给假三个月,批准他去日本养病(政府公报有记载)。这也正是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袁世凯亲手放走了自己的对手。用一句俗一点的话说,袁世凯着着实实入了蔡锷的道儿。在这场大戏中,小凤仙的戏份并不多。蔡锷在云南起义后,小凤仙安然无恙,并未像电影《知音》中那样遭到关押,这足以说明蔡锷和小凤仙的关系并不密切。蔡锷这种策略当然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和小凤仙走得太近,一旦密探对她施展各种侦察手段,谁能保证她不会说漏嘴?同时,疏远小凤仙也可以保全她,否则,当蔡锷西南起兵时,身在北京的小凤仙势必受到连累。别的且不论,避免让一个16岁的少女卷入复杂而危险的政治斗争、不使她受到牵连和迫害,这也是人之常情。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也艰苦作战,久病不医,于11月8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蔡锷:湖南邵阳人,出身贫寒。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1899年赴日本留学。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蔡锷墓1911年初调云南,10月30日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后,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袁世凯称帝后,他潜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8月去日本治病,不久病逝于福冈。

相关推荐:

清末:新军的崛起与八旗的没落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什么让江南百姓怨声载道?

奴才文化 揭秘清朝哪些官员可以自称'奴才'

让匈奴帝国消失的两个西汉私生子:卫青和霍去病!

真实的关羽到底是不是一个好色忘义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