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比较司马懿诸葛亮的高下与忠奸

发布时间:2016-01-07 栏目:专题 投稿:虚拟的小白菜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诸葛亮唯一的真正对手。在小说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倾向,二人对垒斗智时,司马懿面对诸葛亮总自叹弗如。

《三国志·诸葛亮传》则说诸葛亮政治才干优于其军事才能。不过,这并非拿诸葛亮与别人比,而是将其自身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三国志》对孔明屡次伐魏未能成功原因的解释,前几次归于“粮尽”,最后一次写诸葛亮实行屯田,粮草有了保障,却又病卒于军中,也并未说他战略战术失当。身为晋臣的陈寿还为其辩护说:诸葛亮屡屡劳而无功,是因正赶上与之对敌者是人杰,再就是蜀魏兵力众寡有差距,守易攻难,又无韩信那样的出众将才辅佐,还有天命因素。他还写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看到其善后布置,赞叹孔明“天下奇才也”;写诸葛亮当时及后世在民间威信之高。可见,《三国志》里的诸葛亮虽不及小说那么神,对这位蜀汉丞相的看法却基本与小说一致。

倒是唐朝人写的《晋书·宣帝纪》,在写司马懿诸葛亮对阵时,较多突出了司马懿的胜绩,屡有“亮望尘遁”或“破之,俘斩万计”之类文字,似乎诸葛亮有些灰溜溜的。还写司马懿诸葛亮缺点的揭示:考虑得挺多挺周到,就是不能决断不敢冒险,不懂权变、不能灵活运用战术。但若根据这些就断定军事上诸葛亮不如司马懿,也不合事实。同一篇《宣帝纪》就又写到诸葛亮让司马懿敬佩的一面,以及二人对阵时司马懿的怯阵。

历史事实是,诸葛司马懿屡次交锋的结果是谁也没占便宜——蜀汉没能长久占领魏地,魏国也没能攻入西川。可以说二人打了个平手。

诸葛亮也曾与别的将帅斗智,包括曹仁、夏侯惇、周瑜、张任、孟获、曹真等。智取汉中时还与曹操本人有一次短暂交手。但周瑜与孔明亦敌亦友,和曹操交手那次是与刘备共同领军。除此之外,其他人似乎都被孔明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说诸葛亮平生真正对手只有司马懿。在蜀汉内部,由于诸葛亮的资历、威望及其与刘备的特殊关系,没人能真正对其构成威胁;刘备死后,后主视其为“相父”,孔明更是权倾朝野。

但从司马懿来说,他一辈子的对手就多了。他活了七十三岁,比诸葛亮多活将近二十年,一生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地位逐渐上升,直到独揽大权。这一切全是经历惊心动魄的斗争,通过战胜内外诸多敌人才取得。

曹操时期,他只是个一般幕僚谋士,初期地位远在荀彧、郭嘉等人之下,类似杨修。他献的计策,曹操想听就听,不听就当没说。司马懿的出山与诸葛亮有类似之处,即都不是自动来投。不同的是,诸葛亮是被刘备“请”出来司马懿却是被曹操“吓”出来的:曹操开始掌权时,司马懿因无法断定政局走向,不肯出来做官。为此,他像赵本山一样装成半身不遂吴老二。曹操派人去窥探他,司马懿早就察觉,僵挺在床上不动。但他演得再像,能瞒过曹操眼睛?要知道,曹操小名可是叫“阿瞒”!曹操做了丞相后又想起他来,就对派去召他的人叮嘱:“他要再玩儿那哩哏儿棱装脑血栓,你就给我把他拴过来!”司马懿怕了,这才乖乖出来就职。曹操给他的第一个职务是辅导世子曹丕

曹丕时期,司马懿由于与其关系较好,逐渐成为权力核心成员,进了“政治局”。但一开始,他的建议曹丕也有时不采纳。不纳的最后结果,是他对而曹丕错,曹丕后悔。于是,他的官职不断升高。曹丕外出南巡或征讨,常常让司马懿在家主持工作。这有些与诸葛亮在蜀汉的待遇接近了。但司马懿知道自己还必须低调,避免给人迫不及待想抢权的印象,因而每次曹丕给他升职加权,他都坚决推辞。曹丕就给他台阶:“让你多管事,是因我忙不过来,让你替我分忧。我们做领导是给大家服务的,不是为了虚荣!”这样,到曹丕临死的时候,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共同成为托孤重臣,进入“常委”行列。

曹睿时期,司马懿一开始在常委中位列第七,在曹真、曹休、华歆、王朗、陈群之后。但他掌有军权,自请任西凉军区司令员。受朝中佞臣华歆挑唆,曹睿一度剥夺司马懿军权,将他削职回乡。后来夏侯楙和曹真先后败于诸葛亮,魏主又请司马懿重新出来工作,让他任平西都督。他复出后第一个重要军事行动是擒杀孟达,而且干得特别漂亮。先是,曹睿蜀汉降将孟达充分信任,给孟待遇特好。司马懿看出孟达这人油嘴滑舌言不由衷,多次劝皇上不能对他委以重任,曹睿不听。后孟达私下勾结诸葛亮,被司马懿发现。司马懿自行便宜行事,昼夜兼程奇袭孟军,来了个先斩后奏。经此变故之后,曹睿司马懿终于言听计从了。这时候的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真共掌大权。但曹真是曹家人,司马懿很注意尊重曹,战略战术有争执时,他都让着曹真曹真败了,他再为之收拾残局。曹真于是对他也很信任自己病了不能出征时,主动把兵符印绶交给司马懿。这样,本会你死我活争权的两个权臣,关系处得还不错。这不能不归功于司马懿“会来事儿”。

曹真的儿子曹爽就不如他老爸了。曹睿病危,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大臣,与曹爽共同辅政新主曹芳。这曹爽本是个谦虚谨慎的人,可耳根子软,抵不住那帮有个人野心的“心腹”在背后咕咕,转而极力争权,排斥司马懿。但他哪里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对手!在时机不成熟时,司马懿以退为进,就让曹爽专擅朝政,可劲儿胡折腾,直弄得怨声载道,人心尽失。曹爽和他的智囊们不放心司马懿,派李胜去刺探,这司马懿再次发挥他早年就已显示过的表演天赋,扮演起老年的半身不遂吴老二。表演大获成功,曹爽集团以为司马懿真的老了废了。这曹爽不好学不好问,历史知识不多啊!他要了解当年司马懿的表演经历,怎会轻易相信呢?司马懿身体没麻痹,曹爽的精神被麻痹了。在麻痹敌人之后,司马懿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曹爽集团。这样,历史就真正进入了司马家专权时代,司马懿成了实际上的领导核心。他称病时,皇上遇到重大事情都要到他家里请示。

总览司马懿一生,可以说,他最后的专权是被形势“逼”成的。没有迹象表明他从小就立志当皇上、称“宣帝”,他也无法预知自己死后先成“宣王”,又称“宣帝”。最初他不想做官,而被逼出来做官。做官后,起初尽管不太显眼,也有意低调,但他毕竟才能出众,而有才能、有见解总还是要表达的。于是他逐渐被重视,地位逐渐升高。司马懿同志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

掌握军政大权之后,司马懿性格中阴狠苛暴的一面逐渐显露。这充分表现于灭公孙渊以及曹爽后不听劝阻的大屠杀。司马懿还曾对曹爽发誓不算旧账,曹爽信了,以为交出大权后可以做个阔老太爷颐养天年。最后曹爽却被灭了三族。

愚以为,司马懿这些表现恰恰由于多年形成的戒惧心理:他觉得不彻底剪除异己敌对势力,自己就没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尽量低调,不追求表面的荣誉或官职:皇上封他丞相、郡公,加九锡,他都坚决推辞。大权在握时,他还告诫子弟韬光养晦,晓之以“月盈则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即使如此,他还是不能免于戒惧,病危时梦见王凌的亡灵来找他报仇。司马懿死前留下遗言:自己的遗体埋葬后,不堆坟头、不种树,也不与死在他后面的亲人合葬。那心理与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类似。

司马懿这种戒惧心理的形成,根源在于曹操。当年曹操逼人家出来做官,逼出之后又不信任曹操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相”(脑袋能旋转180度看到身后),非要亲自测验一下。司马懿字仲达,小名二达子。曹操司马懿先朝前走,瞅冷不防大喊一声:“二达子!”司马懿本能地回过头来,身体不动而脖子旋转180度。那一瞬间,其面目似乎还真有点狼的样子!曹操吓了一跳,发现传言不假,就私下告诉曹丕:“这不是个甘当臣子的人,准会干预你家里的事,要小心提防啊!”后来曹丕虽然逐渐信任司马懿,但司马懿心理上总有阴影。

单凭长相就被断定命运、不被信任的,《三国》中还有魏延。魏延倒霉在后脑勺,司马懿吃亏在脖子。要是在今天,司马懿这叫“人体特异功能”,属于具有娱乐价值的一技之长。若加上他会惟妙惟肖学半身不遂吴老二,是可以报名参加《我要上春晚》的。

读《三国演义》,感觉司马懿只是诸葛亮的陪衬——将司马懿写得越狡猾,就越显诸葛亮高明。读《晋书》,开始感觉作者是突出了司马懿的超人才干,但到后来却发现作者态度陡然一变,竟骂起这二达子来!《晋书》对司马懿性格的评价是“内忌而外宽”,就是表面随和,实际特小心眼儿。还说他“饰忠于已诈之心”,“前忠而后乱”,辜负了曹睿托孤的信任。并感慨道:古语说,做三年好事,很少有人晓得;但做一天坏事,地球人都知道。你司马懿能瞒哄过当代人,却会被后代嗤笑。你贪图眼前而忘了长远,为了实利而坏了名声!总之认为司马懿是个奸臣。

《晋书》这么说,是不能同情地理解传主。

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他在民间、在后世名声很好,为保刘家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钦佩。司马懿虽然自己不曾篡魏篡位,毕竟他儿孙们干了。这让老爷子身后得到“宣帝”尊号的同时,也留下了骂名,可谓“荣也孙子辱也孙子”。而他本人,实在不是一开始就存不臣之念,临死也未必有。

曹家历代君主对司马懿其实一直持矛盾态度:一方面怕他专权不听话,一方面又觉得他人才难得。一般是:面临危机时侧重后一方面,危机解除后就又想到前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若没有司马懿“曹魏”不会易帜为“司马晋”,但也应明白:没有司马懿,曹魏天下也许会更短命些。

假使没有曹爽集团的排挤倾轧,假使司马懿诸葛亮那样与皇家有渊源深厚的铁关系,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同理,假使诸葛亮面临司马懿那样的处境,也未必能保持那么好的声誉。

相关推荐:

陈国田氏通过八代人的努力 最终成为齐国的新主人 田氏代齐时为何无人反对呢?田氏代齐后齐国原先的君主是什么结局?

刘备大舅子糜芳为何执意背叛蜀国投降吴国?

这个国家主动请求加入中国 中国皇帝竟然“不要不要”婉拒了

明朝大事件:明朝的庚戌之变究竟由谁承担过错

三国悬疑:刘备给吕布求情 曹操就真会放过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