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诸葛亮祖籍是在哪里?琅邪阳都是现在的那个地方?

发布时间:2016-01-18 栏目:专题 投稿:典雅的日记本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籍贯是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东汉时分全国为十三州,州的长官为刺史(或称之为“牧”)。其中徐州刺史辖有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等五郡(国)。辖境相当于今天的苏北(包括扬州)大部分以及山东省东南部一带地区。琅琊郡在春秋时属于齐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正式设郡,郡治在今天山东省胶南市琅邪台西北。西汉时,郡治移到东武(今山东诸县境内)。东汉时,改郡为国,治所移至开阳(今山东临沂市北)。当时全郡有二万八千四百户,五万七千九百六十七人,属于民殷物阜之区。春秋末齐景公说:“吾循海而南,放乎琅邪。”可见琅邪是东临大海,航运发达之地。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均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齐国泰山以北及东部沿海地区,鲁国在泰山以南及西南地区。《史记?齐太公世家》云: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这是司马迁对古代齐国农业生产繁盛,人民有着开朗豁达的性格而智慧内藏的秉赋所作的评论。诸葛亮自幼生长在这一地区,自然也或多或少地会具有世代相袭的齐民遗风。他敬佩齐桓公时的名相管仲以及曾经威震齐国的燕国名将乐毅等人的光辉业绩,还喜欢吟唱齐地民歌《梁父吟》,凡此种种,都决不是偶然现象。由此可知,本书传主自幼年时期开始,其思想感情和个人气质等方面就受到父母之邦的“齐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熏陶。

举世闻名的泰山横跨齐、鲁大地,峰峦叠翠,郁郁葱葱,自古被称为华夏名山之中的“五岳之长”。齐、鲁两地在历史上名贤辈出,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延续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因而有不少诗人墨客都把这一伟大作用归功于泰山,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阴阳割昏晓。”诗人正面赞扬的虽是神奇秀丽的东岳泰山,实际上则概括了极目青翠的齐鲁两地。

必须指出一个人的成长道路固然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特别是个人的主观努力,但是无可讳言,地理环境的陶冶熏染,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是高度概括地说明了其中的奥秘。以先秦时期齐国而言,如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的吕尚,即为齐国的始祖和有文字记载的齐文化的奠基人;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即为维护和发扬华夏文化作过杰出的贡献。

孔子赞扬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而享誉环球的“兵学圣书”——《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及其后辈《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他们的许多军事理论迄今仍然闪耀着熠熠光彩;至于在齐宣王时期,由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各派学者荟萃交流而形成的“稷下学”,对齐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化的发展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内容。两汉以后,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在政治上经济上更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的卓荦英才史不绝书,而诸葛亮则是其中的翘楚了。

诸葛亮勤于思考,足智善辩,襟怀磊落,坚贞不二,也可以说是集中了当时齐地优良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他后来流寓荆州,结庐隆中,虽然关山修阻,却时时思念故乡,当是齐地的秀丽风光与美好的回忆使他留下的印象太深的缘故。

那么,阳都县究竟在哪里?由于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大约在东晋时期即已湮废,故城遗址亦因战乱、河流改道等各种原因而被湮没。所以,山东《沂水县志》记载:阳都城“自晋以后不见其名,故世远迹灭,无所考证”。元明以还,由于戏剧(如元杂剧中即有不少“三国戏”)、小说(以《三国演义》的影响为最大)的广泛流传,诸葛亮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尊敬的重要历史人物。关于他的籍里“阳都之谜”,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从明清以迄近代,经过长期的考证、探索,大体上弄清了阳都古城的方位,但确切地址仍无定论。笔者觉得本书既然是诸葛亮的传记,则对于传主的籍里自有必要费一些笔墨略作探讨,以有助于疑案的解决。要解决“阳都之谜”,必须追溯本源,从古代的阳都谈起。

考诸史籍,周初分封诸侯,“阳”为一个小国,属于齐国的附庸。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前660年)载:“春,王正月,齐人迁阳。”所谓“齐人迁阳”,即齐人用武力强迫迁徙阳国君民而兼并其地。从此之后,阳国就不再是一个国家了。故先秦诸子书中,均未提到阳国。《山东通志?疆域篇》也说:“阳,齐附庸。春秋闵公二年,齐人迁阳。今沂水县境内有阳都城。”据此可知,阳都的得名,显然是与它曾为阳国的都城有一定关系。

秦灭六国之后,设置琅邪郡,阳都成为属县之一。西汉时建立城阳国(郡),其属县即有阳都。东汉时,废城阳国,复置琅邪郡,下辖阳都、诸县、临沂等县。东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当时的阳都物产丰茂,交通便利,故“明帝东巡,幸阳都”。三国和西晋时期,阳都仍属琅邪没有变化。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北方大乱,州邑残破。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段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十二年(356年),苟羡攻阳都,克之”于是阳都遂并入后赵版图。由于激烈的战斗,阳都破坏严重,大约在公元356年之后,即被废掉。从此,史册之上即不再有阳都的名称。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也逐渐被世人遗忘了。

在时间过了千年之后,不断有人对诸葛故里进行考索。其中以明代万历年间进士、蒙阴县人公鼐对阳都旧址的考察,较为精确。他于《阳都辨》一文中说:“阳都故城在沂州沂水县南。《水经注》沂水经东安县故城东。又南,桑泉水入之,此即今所谓汶河。又南,经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经阳都县南注入沂。今考县里社之名,蒙山以东葛沟之北皆县境也。……诸葛孔明琅邪阳都人,后世求阳都而不得,遂以沂州为孔明故里,然沂州乃临沂,非阳都也。”

据上可知,公鼐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为北魏时人,其时距阳都被废仅百余年,原来的城垣不可能完全倾圯无迹,因而该书所提到的阳都方位情况是可信的。再加上公鼐本人又生于附近地区,经他实地考察“里社之名”,判明了“孔明故里”不在临沂。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沂水县人刘绍武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实地勘查,得出结论说.?“阳都县故城在沂州府沂水县,在今城南一百一十里,沂河之西岸。武侯(诸葛亮)、太保(指西晋时王祥,官至太保)虽皆琅邪产,然武侯阳都人,临沂非其故里;太保临沂人,阳都非其故里。”在这里,刘绍武明确指出古代阳都的确切方位,还纠正了长期以来讹传的诸葛亮与王祥均为琅邪阳都人,而阳都故址即为临沂的说法。

1940年,由沂水、临沂、莒灅县三县析置而成沂南县。根据《水经注》和其他有关的史志文献以及多次实地考察可知,沂南县的区域基本上相当于东汉时的阳都县。那么,阳都县城的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解放后,根据地下文物的不断发现,证明它是在沂南县砖埠乡的黄疃村一带。黄疃村位于沂河西岸,古阳都城“遗址东西紧靠沂河,河岸有一段露出土面,厚石砌成的古城墙基。遗址北临东汶河,河岸上也有一段约1500米的故城遗址。在古城遗址附近还发现了汉墓、汉画刻石及石器、铜器等文物”。从出土的大量汉代地下文物可知,黄疃村是汉代古阳都城所在地毫无可疑。它不仅与《水经注》所叙的方位相符,也与清代道光八年所修《沂水县志》所说:“沂水西岸半里许,桑泉水南五里,黄疃村阳都故址犹在”,若合一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距黄疃村不远的汪家庄还有一座“曹嵩塚”,以及其他汉墓。前文谈到曹嵩是曹操之父,因避战乱而迁居于琅邪。公元193年遇害,死后安葬于此自是正常的。北宋时期刊行的《太平寰宇记?沂水县志》也记载云:“魏曹嵩墓在县南一百二十五里。”可见,文献与实物是一致的。从汉墓群的集中在这一带可以证明,阳都在东汉时期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区。

综上所述,阳都古城遗址在今山东南县境内是无可争议的。沂南县人民政府也于1982年在黄疃村竖立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阳都故城”的标志。因而诸葛亮的籍贯是今沂南县人。至于传主的家庭是住在阳都城外还是乡村,因为史书无载,又无其他文物或遗迹可资佐证,这里就不能臆测了。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迄今为止仍有不少学术性著作,在叙及诸葛亮的籍贯时,还说他是今山东沂水县或临沂县人,这是需要将之辨析清楚的。目前已有一些辞书注意到这一问题,明确记载诸葛亮的籍贯是今山东省沂南县。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出版),则在沂南县黄疃村一带标明“阳都”二字,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所以,诸葛故里“阳都之谜”总算解开了。

相关推荐:

花木兰从军十二年 为什么没人发现她是女子身份?

雍正的西陵里是具无头尸身?

揭秘日本关东阿尔山要塞:防苏军重地不战而弃

六朝皇家阅兵场设在玄武湖 南唐时恢复训练水军

南明绍武政权:以隆武帝之一朱聿鐭为首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