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对荆州问题的一些看法

发布时间:2016-01-22 栏目:专题 投稿:发嗲的饼干

三国时的荆州是一块很大的地方。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河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荆州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关于荆州问题,历史学家也众说纷坛,特别是对孙刘两家荆州争端的看法。下文是对荆州问题的一些看法。

提到荆州争端的是非问题,我想,首先有一个事实必须澄清:荆州刘备趁赤壁之战的大好时机攻取的,而不是孙权自动“借”与刘备的。刘备新得荆州之后,北面有曹仁,东面还有孙权如果不能搞好和孙权的关系,就无法抽出兵力来进取刘璋。赤壁之战中,孙权的战略目标除了击退曹操外,就是趁势取得荆州,但在这场斗争中败给了刘备孙权方面并不甘心于这样的失败,因为荆州东吴来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读过三国志的都知道吕蒙曾就东吴的长期战略问题孙权说过他的看法,东吴要想扩展版图,只有两个突破口,一个突破口是徐州,但是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显要,对于东吴来说,徐州难攻更难守,因为曹操在徐州一带有着非常强大的骑兵部队,兼之其地理位置有利于敌人主力部队从各个方向围攻,让东吴的水军去与北方骑兵作战守备徐州基本上不太可能。因此另一个突破口荆州就成了东吴唯一聊以自保和发展壮大的唯一突破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赤壁之战后,东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荆州的文攻武略上。那么为什么赤壁之战一结束孙权不立即攻打刘备取得荆州,反而要“借”给刘备呢?我认为,赤壁之战后东吴虽然打败了曹操,但东吴实力也确实损失不小,打得过打不过还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尽管曹操损失很大,还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张辽守卫合肥一带仍对东吴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孙权如果在这个时候立即攻打刘备,曹操必然会趁两家内讧坐收渔人之利。孙权的确不敢攻击刘备,但也不会甘心的,因为这涉及到东吴的生死存亡。刘备方面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他也希望取得东吴的谅解,只有这样,日后进取四川才能从纸上谈兵成为实际的军事行动。在这种种三方制衡的微妙形势下,孙刘只能通过政治技巧来解决问题,那就是“借”荆州孙权的军队从来也没有占领过荆州,显然无权说荆州东吴的领地,这是两家心照而不宣的事实。但是刘备为了保存赤壁之战后的战果,并进而顺利进攻刘璋,必须就荆州问题东吴达成谅解。于是刘备一方用了一个词“借”。这个借字就在政治上承认了孙权荆州的所有权,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主权。孙权既然已经不能够用武力方式收回荆州东吴方面就只能在这种三方制衡的微妙形势下,暂时接受这种政治上的妥协。“借荆州”的政治妥协暂时地缓和了孙刘矛盾,但也为将来两家交恶埋下了伏笔。当刘备消灭刘璋,进取汉中,从而统一了整个益州后,三方制衡的局势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这也正是三国鼎立一词的真正内含。在这种局势下,刘备相较于孙权而言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优势,因为蜀已经构筑了汉中、荆北两道防线,若从汉中出兵则可以平定西北,进而东进,占领长安,洛阳,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使这一点完全具有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占领西北后,荆州与进一步的东进的战略配合就成为了可能,从湖北出兵进攻许昌,洛阳。这两路齐头并进,将会对曹操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这一战略成功,蜀国势力就会急剧膨胀;即便不能成功,蜀国依然可以退守荆州,虎距甘陕。相比较而言,东吴在战略上会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如果要保持与刘备的同盟就不能攻取荆州如果不能取得荆州东吴要想发展壮大就只能打徐州,然而打徐州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句话,东吴好比是被关在了笼子里。因此,刘备同时拥有荆州,益州尽管有利于北伐,但却也已经打破了和孙权的平衡关系,这是东吴所不可能容忍的。东吴所要求的孙刘平衡是:东吴应与蜀的实力相当,或最好东吴超过蜀的实力,同样,蜀国也必然要求刚好相反的平衡。但如果孙刘两家要结成真正的同盟以共抗曹操,就绝不能打破他们之间的实力均衡,否则就必然会引起另一家的疑惧与不信任,实力均衡的被打破必然会导致同盟的解体。刘备在攻取西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吴实际上一直在试图使用政治交涉和谈判的和平方式取回对荆州的控制权,而没有敢于铤而走险,使用武力,这是因为两家实力的平衡还没有失衡到东吴所能容忍的极限。但随着刘备攻取汉中,关云长击破于禁、庞德,这种实力的失衡就越来越明显了。其间,刘备曾经自觉自愿地割给孙权荆南三郡,目的就在于减小联盟内部的实力失衡,重新取得东吴的信任与合作,但是作用是有限的。在联盟内部实力对比日益扩大的局势下,东吴最终只能选择铤而走险,趁关云长与徐晃作战的时机,袭取了荆州东吴不得不这样作,否则任由蜀国壮大发展下去,东吴不但无法扩大版图,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有些人批评关云长在荆州没有搞好外交以致于失去荆州的看法我是不能认同的。关云长确实不擅长于外交,但话说回来了,即使是派诸葛亮荆州东吴发展外交也无济于事,因为任何外交努力的结果都要取决于现实利害关系。任何外交手段如果不建立在相应的利害关系之上,即便外交家们的技巧有多么纯熟都是无济于事的。至于当时蜀国的壮大和实力急剧膨胀,只要看一看荆州之战后刘备大举进攻东吴的阵势就知道了,那时东吴实际在军事实力上已经不能刘备抗衡,东吴后来的胜利可以说是第二次赤壁之战,又一次以弱击强的著名战例。这里需要提请注意的是,一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与否并不能说明作战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弱。这一点有很多例子可参考,如赤壁之战东吴打败曹操不能说明东吴实力强于曹操,秦符坚为东晋破于淝水不能说明东晋实力胜于秦;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将美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同样也不能说明新中国的军事实力强于美国。刘备死后,荆州问题才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诸葛亮当权的蜀国并不是不再需要荆州了,也不是不想再要荆州了,而是已经没有可能再取回荆州,因为如果再要就荆州问题发生战事,只能有利于曹魏于中取利,只能加速孙刘两家的灭亡。这个时候,孙刘两家蜀国作出了实质性的妥协和让步后,原有的利害关系被理顺了,结盟的外交努力在此基础之上才真正结出了果实。诸葛亮作出这样的让步的代价是巨大的,失去荆州后,蜀国面临着当年东吴的被动局面——蜀国实际上是处于东吴和曹魏的包围之中,唯一能够打破缰局的出口只有汉中蜀国的军事行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因而诸葛亮把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怎样从汉中出兵进取中原的问题上来。因为蜀出汉中丝毫也没有宏观战略可言,只能稳步前进,不断地与曹魏进行野战,直至攻取宛洛,但是国力的差别使得这种没完没了的野战和无穷无尽的攻坚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不利于财力人物相对匮乏的蜀国的长期战争,事实上(也是史实上),诸葛亮几次退兵都是因为粮草不继,国家难以承受这样的旷日持久。因此上,不要说宛洛,即便是打到长安也难于登天。提到由汉中出击长安就不得不提到魏延子午谷奇袭之计,现在有些人坚持认为魏延的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对于这种观点我不能认同。魏延奇袭长安确实很可能成功,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是奇袭成功以后怎么办呢?是守是退?退则无功,守则不能。之所以守不住长安是因为长安已经远离了蜀国的前线,守卫长安的军队势必要成为一支孤军,首先是兵员粮草无法从汉中得到补充,因为自汉中长安根本不可能成为蜀国的补给线,如果蜀国的补给能够平安无事地从汉中直抵长安的,那蜀国的主力部队早就浩浩荡荡地从子午谷进至长安了,魏延设想的只是一种奇袭,即趁子午谷无兵防守以轻兵倍道速攻长安如果子午谷有魏兵防备,这一计划根本不可能成功,而长安一旦偷袭成功,曹魏如果还能放着子午谷不管,那就是天方夜谭了。子午谷一旦被封闭,长安守军这支人数本来就不多的轻兵就得独自担负起长安的守备任务,曹魏大部队会源源不断地从宛洛、甘陕开来消灭这支深入腹部的楔子。长安守将如果还想着与诸葛亮主力配合,采用“中心开花”的战略的话,那他就会得到和孟良崮张灵甫的74师一样的下场,因为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两支守军是基本相同的:大部队远在外线,而且无法与本部队取得联系和直接的配合;本部队粮草、兵员得不到补充;都企图以少量的精锐部队抵挡住敌人大部队的围攻,打一场持久战。另外,魏延比之张灵甫还有一个缺陷,张灵甫外围的友军大部队可以支撑很长时间,但是守卫长安的魏延想没有想过诸葛亮在外线的野战之中能支持多长时间来配合他呢?总而言之,子午谷奇袭成功后如果没有主力部队的有效配合终归必定要失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钟会大部队入蜀作战,仅作凭邓艾一支数千人的轻兵就算打到成都城下是根本不可能撼动蜀国的,从四面八面赶来的蜀国大部队很快就能将邓艾所部淹没。我之所以要在这里反驳魏延的子午谷奇袭,就是要进一步说明从汉中进取长安的困难程度。北伐,正如诸葛亮说的,只能以正兵缓进,徐图进取,没有投机取巧的可能。而这种日益困难的北伐正是荆州问题导致的结果。诸葛亮情愿放弃了荆州,换来了东吴长期的军事合作和政治上的信任,但是得到的好处是相当有限的。主要的好处只是大大减轻了吴蜀边境上的防务负担,虽然东吴多次积极响应诸葛亮的北伐,但并不是很投入,东吴的领导者把主攻任务寄托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一旦出关,东吴也出击徐州,而诸葛亮一旦撤军,东吴就立即减缓攻攻势,并进而撤兵。而东吴荆州的守军几乎就从来没有主动规模出击过。东吴的领导层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作北伐的领导者和主力,而是继续抱着一种偏安自守的心态来对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了的国际局势。总的来说,在荆州问题解决之后,孙刘两家实力相对来说不分上下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力量也随之分散了。荆州问题解决以后所出现的国际局势使得天下大势基本已经确定,而孙刘两家后来领导层的衰败更是加速了三国时代的结束。以上就是对荆州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关推荐:

安南正式独立成国,自此以后安南中国人成为越南人

水浒传里的和尚 为何大多下场悲惨,不得善终?原来都与它有关!

古人如何避免被冻成狗 祖先们有哪些取暖技能?

唐赛儿起义的经过:唐赛儿起义是如何发生的?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背后隐藏着多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