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刘备与孔明潜含矛盾?

发布时间:2016-01-24 栏目:专题 投稿:耍酷的乌冬面

孔明刘备是什么关系?水和鱼的关系。

玄德以三顾之德感动了孔明,并收为己用。之后玄德欣喜异常,常与孔明促膝长谈,迟至庚夜,以至云长益德心中颇为不快(吃醋)。

我们在史书中看到,在长期于转战于各地直至建立蜀汉的过程之中,刘备孔明基本上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视若一体(亲密甚至超过犹如肱股的结义兄弟关张),将兵权付之。

这里玄德是鱼,孔明是水。

反过来,孔明刘备也是鱼和水的关系。

孔明隐居隆中,尽躬耕之事,何尝不盼得遇明主?(这一点和当代的知识分子是一样的。从这一点上看,孔明不如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和汝南孟公威这三友的超然世外。当然,又比徐元直幸运得多。扯远了……)能够遇到困顿之中的刘备不能不说也是孔明的运气。正所谓天数使然。

孔明有幸遇到玄德,自己的能力也因而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并发挥到了极至。文韬武略,内政外交,可谓全才。

难以想象,假如没有刘备这个操作平台,孔明这个程序还会不会运行的这么流畅。

如此看来,这里孔明是鱼,而玄德成了那“载”鱼的水。

如此君臣之间欢若鱼水,亲如一人,共创业绩,又流芳后世的例子,历史上也不多见。

如此说来,二人之间的摩擦岂不是不可能的???他们间没有什么罅隙了吧?

历史告诉我们:不然!

历史的真实总是被隐藏在拆开裁减过的文字里,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但我们需要发现和发现的勇气。

我何尝不被《出师表》打动,何尝不在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前仰止。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丞相还是和玄德公间存在着种种的矛盾和猜忌。(说实话,我自己实在不愿意相信这一点……)

论点一:关羽镇守荆州的真相及其败亡对刘孔关系的影响。

舆论一直认为,关羽傲慢自大是丢失荆州的主要原因,虽然未必尽然,却也不无道理。镇守荆州,关公不是最佳的人选。而这选材失误的责任,孔明难辞其咎。

有一种声音,认为关羽是孔明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也即借吴(或魏)的力量除掉关羽,是孔明的意思。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诸葛在和关的矛盾没有达到那种阈值之前,是不会做出这种仇者快亲者痛的愚事的。再不济云长也是万人敌之一啊,孔明压制人才不致如此,何况还有刘备在一旁监督。

我们更不能认为关羽是被刘有意害死的。这种说法的提出者其人心险恶,理当弃市!纵观云长生平,信义为重,“知春秋大义”,他必不会不顾名声与兄长作对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云长败亡不是处于孔明刘备的主观意愿。那么,云长死后刘备必将十分哀恸,这种哀恸必将迁怒于参与最高军政决策的其他重臣,身为蜀丞相的孔明自然首当其冲。

此其一也;

这种怨意当然不会从表征上体现出来,但是是客观存在的,因为:

论点二:刘备力主伐吴的真相。

刘备为什么要伐吴??为什么朝中众臣苦苦阻劝都未能奏效?

这里面牵涉到很多因素,譬如复仇,刘对蜀国乃汉之正统忠义形象的考虑等等。但其中似乎隐隐浮现这么一条:刘备在与孔明争夺政治砝码。

入川之后,孔明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蜀中百姓受益良多,无不对孔明感恩戴德。相较之下,孔明的声誉甚至局部的盖过了刘备的声望。尽管刘备用人不疑,待人忠厚,但这时也不由得不疑了。

何况诸葛亮,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韩之术的人物,其面目绝非象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们所描绘的那样谦恭,而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内,莫不如此。

孔明是主张联吴抗曹的,自然不同意顷全国之力以伐东吴。刘备本来可能也不是真的,但是看到孔明如此观点,朝中诸臣附议者众;于是在悲痛之中,丧失部分理智的前提下,一意孤行定要伐吴,和孔明对着干也不是说不通的。

此其二也;

如果说一、二还是俺个人的胡乱猜度,那么三窃以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论点三:孔明自己的话。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刘备起兵伐吴时,诸葛亮屡谏无效,诸葛亮便对人说:“若有法孝直在,定能阻止王上。”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法正无疑是刘备入川后的新欢之首。而刘备善于用人,其驭臣之术在三国时代可以说首屈一指的(或当与操一较高下),这点相信大家没有疑义。那么为什么刘备入川后更加亲近法正为代表的蜀派人士呢?不能不认为这是刘备刻意以法(等)御亮。

何况陈寿的文字功夫素来颇有火候,此处寥寥数语,似无非常之笔,却将刘孔不和的真相掩藏其中。

诸葛说上述话的时候,想必也是嫉妒无奈加心酸吧。

论点四:托孤之语。

究竟托孤时玄德的那翻话是有意还是无心?这是老话题了,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共识,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吧。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备诸葛并不完全放心。

白帝托孤刘备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段话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既不是刘备首创,也不是仅仅只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远的不说,在三国早期,东吴奠基人孙策在临终时就已经上演过这样一出戏文。《三国志》《吴书》《张昭传》:“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张昭)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此时孙权年约十九,而刘禅是十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显然比不得早已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托付诸葛、李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的东州集团,本地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

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

论点五:任用李严

法正死后,李严刘备掌控孔明的另一件防御武器。

实际上,在刘备临终的前一年章武二年,就已经把李严拔为尚书令,在官阶上可与诸葛亮比肩了。由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互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而从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利机构的构成和实力分配来看,也让我们相信,刘备要防备坐大的一方,绝非是当时不处在权利中心和主导集团领袖地位上的李严。在短短的一年多内,通过将李严从犍为太守地方长官的位置上提升到尚书令,并籍由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础,人为地将李严制造成为了实际上的东州集团代表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刘备李严更多的是笼络,而不是提防。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起来、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说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无疑。

但在另一方面,做为一个君主的刘备,又是肯定希望他们二人能够全力合作来加强其政权的。正好李严除了前面说的那些优势外,另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他是南阳人,而“诸葛公侨客兹郡,有乡党之分”,因此刘备希望这样二人可以多点“必能协规”的可能性,从而通过这两大集团的领袖人物的通力合作来协调两大集团,以应付他身没以后蜀汉政权可以想见的要面临的各种危险局面,进一步地巩固蜀汉政权

遗憾的是,诸葛亮并不愿意看见李严与他分享权利,甚至连李严进入政治权利中心机构所在的成都他都极端地不愿意。

结局当然是技高一筹的孔明获胜。

理由还有很多,但多为野史,不加赘述。

总之,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对蜀汉皇朝的忠诚令人感叹,然而作为一个周旋于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政客和权臣,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特定的舞台上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没有污点的人,一个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诸葛亮的人格和道德魅力以及政治、军事能力,在长期以来的盲目推崇中被放大乃至发展到最后的完美,大量一直存在的、可以说明问题的资料被视而不见,或者被斥为不可信的资料,这是不客观的。

诸葛亮和他的主子刘备之间的矛盾真实存在过,真实的好比你我的存在……

相关推荐: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领袖之一,可曾对曾国藩投降过?

揭秘:南越王国暗藏哪些玄机?

宋朝高利贷异常发达:没财产抵押可以质押妻女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残酷 看看郑板桥 蒲松龄的遭遇!

从貂蝉到秦桧:历史上那些严重的超乎想象的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