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马谡为什么该被杀?

发布时间:2016-01-24 栏目:专题 投稿:潇洒的毛豆

马谡为什么被杀京剧中有一出很有名的戏,叫《失、空、斩》,蜀中大将马谡因违反诸葛亮的法令,在与魏国大将张郃的对抗中兵败失了前军营寨街亭,导致诸葛亮被迫搞了一次冒险的空城对敌,诈退敌军因而躲过一劫。后总结战争失败的责任时,按军令状斩了马谡。马连良的马派,谭富英的谭派,言菊朋的言派都有此剧的名段,许多六十岁以上的人有的还可以吟唱两口,确实好听。毕竟是戏,有许多情节是人为编造的,像空城计这段,于史无征,没有的事,马谡也没立什么军令状,纯属是编小说的虚构。杀马谡这事也有两个说法:一是死于狱中,一是以法被杀。为什么被杀?有人说那还有什么可说的,丢了街亭所以被杀。其实没那么简单,将军为一次失败而掉脑袋的事不是没有,像曹操非常喜爱的大将许禇之子许仪,因路没修好而被统帅钟会所杀,但那是钟会做秀,杀将以立威。像一般的统帅所喜爱的将领,很少有统帅拿来立威做秀而被杀的。以诸葛亮对其才干和博学的的欣赏,马谡被杀必有其重要的原因。这原因就是,马谡坏了诸葛亮的大事,使诸葛亮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也造成了诸葛亮在统军威信方面的困难。大家都知道有个诸葛亮向刘备坦陈治国平天下的《隆中对》,那是刘备诸葛亮君臣共同策划的战略方针,其内容为刘备集团必须取荆州为基础,再拿下益州,在适当的时候分兵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出马率一路大军出秦川,攻击曹氏集团的关中地盘,直接威胁他的腹心西安洛阳,然后进军许昌,另一路由一员大将率荆州之众以出宛洛,配合出秦川的主力夹击曹操的政权。因为刘备获得地盘时间短,想以一支军队大张旗鼓打败强于自己的曹军困难是非常大的,而以两路夹击的策略,完全可以做到以少胜多,最终打败曹军,然后统一中国。可惜,这一计划被同盟国孙吴的背信弃义而宣告失败。孙权派兵攻下荆州,杀了蜀汉第一大将关羽,使夹击曹操政权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为什么刘备不顾一切的要打吴国,许多人说他为关羽报仇是以私情代替国家大事,其实说得完全不对。因为没有荆州,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他要想圆统一全国的梦,就要拿回荆州,那是《隆中对》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他又失败了,还丧失了大批精锐部队和大量的军用物资,以蜀汉一州之地,财力紧张,要再准备这些条件来大干一场,是没什么希望的,正因为看到这些难题,刘备才一气而亡。诸葛亮接受刘备的托孤,还有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感人肺腑的话,使诸葛亮下决心必须以一弱小的力量,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平定南方的叛乱,这就是有名的“七擒孟获”故事的背景,“七擒孟获”的指导思想,是诸葛亮处理少数民族政策的基本点,因为对少数民族采取内地的管理方式,必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合诸葛亮当时要快速处理,以便北边用兵的要求。而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的建议正合已意,也因此而对马谡青眼有加,极为欣赏。如何北伐,有没有胜算?这是当时朝廷众大臣疑惑的问题。这也是诸葛亮最困惑的地方,但不是没有机会,要乘魏国轻视蜀汉之时(因丢荆州丧关羽已断一膀臂,再有夷陵之败,元气大丧,故魏吴均轻视蜀汉),拿下凉州,以益州、凉州为基础,积聚力量,与吴国配合,打败魏国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危险的是单枪匹马直接进攻魏国,因为蜀汉力量太小,仅靠一支军队可能会在局部战争取得胜利,但不能巩固胜利,也无法对以全魏国力量进行的反击,如果轻军冒进,必须有后继支援,而如果以蜀汉的主要军事力量做孤注一掷的冒险,那后果不堪设想。最稳妥的办法是进据凉州,然后内修政理,外结奥援,待魏国有乱,乘机而进,定能实现原来的战略决策,北定中原扫除奸凶,兴復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的计划,在最初之际,是以占领凉州为战略目标的,而且已经实施,且很有进展,已经把凉州三郡争取过来,至于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史书所披露的材料太少,我们不了解,但是,已经使凉州三郡响应蜀汉是肯定的。打下凉州也是刘备当初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当初孙权以刘备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那时孙权认为是刘备的使诈,很是气恼,便派吕蒙袭取荆州,引发了第一次荆州的冲突。其实,刘备说的是实情,让他把荆州给孙权,那他就完全没有进攻的力量了,只能坐守益州,那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刘备也是考虑到以他一个州的力量,难于打垮曹操集团,所以他要打凉州的算盘,马超来降,刘备异常高兴,而且还给予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甚至不惜引起关羽的不满也要这样做(关羽一直是刘备集团武将的代表人物,正像时人所说“万人敌”,而刘备把马超列为武将的第一位,关羽当然不满,孔明提醒刘备要考虑关羽的感觉,刘备还是坚持。)为什么?因为刘备看中了马超在凉州的威望,马超世代凉州豪杰的身份,又有统军做战的才能,对于刘备开发西北是用得着的人,而且还真让马超去西北活动过。《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二年“刘备遣张飞、马超、吴蘭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建安二十三年,“曹洪破吴蘭,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蘭,传其首。”《蜀书•;先主传》记载有所不同,“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蘭、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没说有张飞、马超的情况,实际上张飞一直在巴西郡镇守,屯下辩的应是马超等人。凉州的重要性诸葛亮也看到了,把他的目标也定在略取凉州。除动员三郡响应诸葛亮的北伐,他还策反魏国西城郡的孟达,这人本来就是刘备的部下,后来因为与刘封闹矛盾而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死后,孟达觉得不自在就准备叛魏应蜀,诸葛亮与他加紧联络,以期得一内应,《魏略》“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孟达所在的西城是在荆州与益州的交界处,如握有此地对魏军的出兵攻蜀将会起到很重要的牵制作用。南方已定,北方有两处要地情况对蜀汉非常有利。三个国家的关系也对蜀汉非常有利:当时魏国主力军队正对吴用兵,曹休等人分三路正进军攻吴,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攻徐陵;曹仁攻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攻南郡,几乎是曹军的全部精锐部队。时间为公元222年到公元229年。而诸葛亮进军北伐就是在这期间的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汉晋春秋》说“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这些外部环境是蜀国很难碰上的大好时机。诸葛亮是这样安排具体攻略凉州。他派赵云、邓芝做为牵制性的兵力进军褒斜道的中段箕谷,声称由斜谷进入关中,佯动以吸引魏军的注意力;另派马谡统一部军马进驻街亭,高详率一军进兵列柳城以阻挡西进的魏军,然后自统大军北出祁山,进军上邽,攻下上邽后再攻陇西郡,打算逐步把凉州的郡县解决掉,花全部力量巩固已攻取的郡县,最后达到占领凉州的目的。我们可以从方位来看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祁山在今甘肃省的西和县,马谡所守的街亭在进甘肃省的天水市秦安县的东北,列柳城就在街亭附近;诸葛亮所攻的上邽则在今日的天水市,而他要攻取的陇西则是今甘肃省西部重镇临洮市东的陇西县,是在街亭以西地区的范围。由此看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进攻魏国的关中,以图统一全国的战略是不确切的,诸葛亮真实的目的是北出祁山,而西进凉州,以图占领凉州为什么诸葛亮不用很有经验的大将来守街亭而派马谡呢?一是蜀中名将较少,就像当时人们所说的刘备集团名将唯关羽张飞,此时均已下世,而人们非常高看一眼的赵云,过去刘备就没重用过他,那时他做过刘备的主骑,进川后逐步升到牙门将军,汉中战役如果他非常勇武,就不一定派黄忠那么大年纪的将军去披坚执锐冲在第一线,他也许没有领兵打仗的帅才吧?在诸葛亮之世,也没给过他很重要的任务,只给他牵制敌军的偏师之任,绝不像小说所写那样的光彩照人。不要说一国的统帅会把人才给忘了,往往是那人还不具备条件;二是当时的重要将领魏延所持的出兵思路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相融合。“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魏延总想自领万人,从子午谷道出兵直至长安之南,《三国志•;魏延传裴注》上说:“夏侯懋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议,延曰:「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咸阳可定也。」”魏延所持的观点是直击魏国的长安,以出其不意打他个措手不及。实际情况是,即便这一局部战役真能如魏延所说的可以取胜,也不可取,因为从蜀汉的全局出发,孤军深入长安,后继援军难以会合于长安,更难于解决魏国的全国军队为解除国家危急存亡的保卫战,而两国的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比是非常明显的,魏延所说的直出子午谷,是以出奇不意的军事行动来取得胜利,而要弄到魏国以全国的军事力量来打击入侵之敌,那就没有“出奇不意”的效果了,怎么还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而且诸葛亮就没打算出奇制胜,他是要稳妥的进行这场战争,而不是孤注一掷。三是诸葛亮打凉州也需要很多有经验的将军,毕竟打要比防困难些;四是诸葛亮看中马谡之才,想让马谡以此为契机,今后担当更重要的任务。《襄阳记》上说“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马谡的这番议论决不是空谈,而是抓住了平定南中地区少数民族问题的关键,处理民族关系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各国都存在这个问题,平等相待,不以武力压迫解决问题,才可能花最少的人力物力达到最高的效率。古代政治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大不相同。诸葛亮采用服其心的办法,以夷治夷,不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不断的供应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就是因为他处理好了这个关系。后代的历代政治家成功者,也大都延续了这种做法。马谡所说正合诸葛亮的所思考的,请看《汉晋春秋》上说的“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由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马谡所说的是那么贴近诸葛亮的思想,在治国安民方面,能有这样的观点,应该是个大才。诸葛亮之所以用马谡来担当守街亭的重任,应该是含有培养、提拔重用、借此时立功而更重用之等用意在内。可惜马谡犯了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毛病,守街亭他不听王平的劝告,舍水上山,造成大败。上山的决策不一定是马谡的发明,那时他还有张休、李盛、黄袭等几个将军作为辅佐之人,如果马谡没实战经验,那些将军应当有经验,为什么他们没像王平那样提出正确的建议来呢?也可能就是他们出了这样的馊主意,而马谡没有正确的决断,也未可知。人的正确选择是怎么来的?有实践的问题,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经得多了,自然就有经验,可是也靠天才,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和别人一样也是第一次碰到特殊问题,他能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主要还是靠他的才能。许多参加过许多战争的人,为什么长胜将军很少,是不是他的实践还不够?为什么还有长胜将军?可以肯定地说,人的才能问题是存在的。马谡的才能是在参谋方面,而带一支队伍还是王平这样的经过战争考验比较成熟的将军,如果让马谡在机关,一直从事行政工作,可能会是很不错的人才,放在战争的第一线,让他先做副职干上一段时间,有了提高再担当重任,可能会好些。诸葛亮派了深得其心的马谡来担当把守街亭的重任,也是想给他个机会。上天也在给蜀汉机会,因为当时出现几个方面的条件是很难碰到的,几个对蜀汉有利的事都在此时发生:魏吴几年都在进行战争,造成魏国之西部空虚,可以乘虚而入;魏之凉州三郡在诸葛亮的策动之后叛魏应蜀;新城郡太守孟达宣布反魏,归顺蜀汉。这样极不利于魏国的事都集中地出现在诸葛亮北伐的这段时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诸葛亮可以如愿以偿取得凉州,以诸葛亮的治国本事,凉州会很快收拾好,那样以益、凉两州协同东吴进攻魏国,三国的历史是不是需要改写,还真很难说。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坏在马谡身上,这能不让诸葛亮气得要命吗?马谡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大好时机的丧失,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确实这样的机会,以后再也没有了,不是吴魏停战(小的战役还有,但连绵几年的战争已没有了),就是凉州已被魏国重点布防,无机可乘。诸葛亮后来再打凉州,多次无功而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一无所获。而且那乘敌不备,出奇不意的高效的打击,再也没有了。二,丧失了一些精锐部队,设在街亭前线的部队只有王平的一千多人完整保存下来,其余的均丧失。三,使诸葛亮收取凉州,结合益、凉两州之力,北图中原的梦想最终破灭。后来诸葛亮虽也出祁山,打陈仓,四次出兵,那不过是以攻为守的策略,而非周密的进军中原的战略计划,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诸葛亮北伐的行动很缺乏必胜的气势,也没有不屈不挠按部就班执行既定方针的信心,那些北伐的出兵,更像是例行公事。为什么要杀马谡?不是打了败仗吗?首先在于这次战争是一次非常关键的战争,其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后诸葛亮进行的任何一次战争。在刘备诸葛亮的军事活动中,并没有对打了败仗的将军都实施杀掉的政策,而只对马谡等实行这个办法,可见诸葛亮对这次战争是多么看重!因为这次他不仅杀了马谡,还杀了张休、李盛,夺了黄袭等人的兵,他的处分是公平的。丢掉了这次机会,破坏了蜀汉的大事就是马谡被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般国家统帅所持的法度标准,一般的战役可以宽恕你的失败,而重要的大战,决不轻饶。这从当时不少人为马谡求情可以看出,这次失败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不一定要杀。《襄阳记》中记了蒋琬的劝说“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杀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从诸葛亮极其喜爱的部下蒋琬看来,马谡的被杀不应该,他的兵败也不是太严重的罪不容诛。还有当时的大多数人对马谡并不像今天的人那么恨他,《襄阳记》上这样记录时人之情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泣。”其次,马谡好像是逃跑过,以躲过对他的惩罚。《向朗传》“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在这里是明确马谡是逃跑了,而在《马谡传》上是说“谡下狱物故”,或者说,我们可理解为,马谡先是逃跑了,后来被抓,后死在狱中。兵败一罪,逃跑又一罪,如果说前一罪还不至于死的话,那么加上后一罪,是肯定活不成了。这也是诸葛亮力排众议非杀马谡不可的一个原因吧。第三,诸葛亮正处在政治斗争的中心,反对派正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稍有不公平之事,即将成为口实把柄,而遭到攻击。刘备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于两个人,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李严,而且刘备是把统军的大事交给了李严的,《李严传》“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而诸葛亮南平诸夷之乱,没让李严去做,北出祁山,又亲自统兵,也没有让李严参与原属他的本职工作,后来又把李严贬为庶民,可以说,当时是有政治斗争的,在这个节骨眼上,诸葛亮非常喜爱的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都会成为反对派利用的武器。尤其是马谡,还被刘备下过断语“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你还重用了,现在出了大事,这不是你的重大失误吗?你再包庇,人们不会给你又加上一条罪责吗?由此我倒非常佩服刘备的识人的眼光,他就能于万人中,发现卧龙于平凡之时,要知道能人那时已被曹操,孙权所得,当时诸葛亮并不像后来说的那么有知名度,名扬天下,说和管仲乐毅一样,那不过是他自己的理想和期许,只是朋友中传来传去,“时人莫之许也”也就是别人并不承认他的才能。而且一眼就能看出马谡是个能说会道而不能大用的人,这是什么样的眼力!商场如战场,今天的商界的巨擘成功者也是在识人方面有过人之处。很可能对马谡的使用,是让他当一个参谋,发挥他的一技之长,最为理想。不过,以我所接触的人来说,凡是当秘书出身的人,他并不满足于出主意献计献策的工作,他自我的期许远不是马谡的“参军”,他总是想活动活动当个有权有势的一把手,以今人度古人,很可能到街亭担此重任的还是马谡自已争取。

相关推荐:

古代的相亲大会是怎么样的?为何场面暴力?

清兵入关,要求留发不留头,哪为什么清人要留小辫子呢?多难看啊

揭秘大才子苏轼:有多少鲜为人知的风流债

宋江贪污 西门庆放贷,真是不一样的人生

宋朝大臣徐铉为何不穿不合制度服装?被冻病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