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闲品三国》:“刘表让荆州”的是与非

发布时间:2016-01-25 栏目:专题 投稿:长情的老虎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曾经记载刘表荆州一个情节:

却说荆州刘表病重,使人请玄德来托孤。玄德引关、张至荆州刘表。表曰:“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玄德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正说间,人报曹操自统大兵至。玄德急辞刘表,星夜回新野。

这段情节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通过小说中第十二回陶谦“三让徐州”和此回的“刘表托国”,刘备的仁厚之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这个情节到底是真是假?翻看不同的历史记载,结论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看看以下各种正史、野史的记载。先看看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从陈寿的《三国志》看,似乎所谓的“刘表托国”不是真的。再来看看范晔的《后汉书》。

《后汉书•;刘表传》:“六年,刘备自袁绍奔荆州,表厚相待结而不能用也。十三年,曹操自将征表,未至。八月,表疽发背卒。”

从范晔的《后汉书》看,似乎“刘表托国”也不是真的。不过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魏书》:“表病笃,托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从这两段记载分析,“刘表托国”仿佛又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历史的真实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刘表刘备究竟是什么关系。

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的记载,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挥军徐州进攻刘备。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前往荆州投靠刘表。“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对于刘备的到来刘表是欢迎的,不但以“上宾礼待之”,而且还给刘备提供了部分兵力,镇守荆州的北大门---新野。也就是说在事实上,刘表允许刘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军事实体在荆州生存。起初刘备刘表临危扶持还是非常感激的,表现也是非常买力。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备还在博望打了一个漂亮仗,既为自己的生存也为刘表荆州的稳定立了一大功。不过,处在四战之地的荆州刘备也一直没有忘记替自己打算。引起了刘表的警觉。“表疑其心,阴御之。” 原因何在呢?大概有三个:

第一是“刘表礼焉,惮其(刘备)为人,不甚信用”。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还是在刘备身上。之前刘备虽然以“弘毅宽厚”著称,但是一路坎坷,依吕布、投曹操、奔袁绍,给人的感觉就象“三姓家奴”吕布一样,为人不被信任。程昱就曾经对曹操说过:“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郭嘉也说过:“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想必刘备的这种印象也给刘表造成了影响,再加上刘表本人“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对刘备产生怀疑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郭嘉所言:“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正是刘表心态的真实体现。

第二是“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来到荆州以后,刘备利用各种方法迅速扩充自己的实力。这其中包括了“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招揽了徐庶等在野名士,同时还争取极力荆州本地官员。象伊籍之类的荆州官员也成为了刘备拉拢的对象;另外,刘备还采纳了诸葛亮的主张,用清查“无籍”的名义迅速扩充了自己的军队数量。显然,刘备的举动是想从一个军事实体变成为一个政治实体,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打算另立中央,这当然是刘表所不能容忍的。

综合以上两种记载,《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提到的“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及“刘备自袁绍奔荆州,表厚相待结而不能用也”应该是历史的真实。既然如此,刘表就不可能会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提到的“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不是象刘表这样的政治人物做出来的。也就是说:《英雄记》中的记载是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

二. 刘备刘表部下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史料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但是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中倒是有一个这样的记载

刘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桴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谢之,曰:“何去之速乎!”

这个故事的戏剧色彩太浓,很难说清楚是真是假,但是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刘备刘表部下的关系的确不怎么样。究其缘由,主要和双方在对待曹操的态度大相径庭有关。刘备曹操,那真是不共戴天,刘备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和曹操对抗。而荆州这一班刘表的手下对待曹操,基本上可说是推崇倍至。《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中记载了两个例子: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

作为刘表手下的主要谋士---韩嵩、刘先,对曹操都是赞赏有加,极力规劝刘表归顺曹操,只是因为与刘表“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的原则相冲突,所以未能如愿。

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雠隙。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巽对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将军自料何与刘备?”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愿将军勿疑。”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为光禄勋;嵩,大鸿胪;羲,侍中;先,尚书令;其余多至大官。

从这段记载中分析,基本上刘表的主要部属都极力劝刘琮降曹。这其中也包括了刘表的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等刘表的家族力量,所以刘琮才迅速投降曹操

以上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就算刘表有心让荆州,也过不了部下和家族这一关,很可况刘表自己也对刘备很不信任,所以这也可以证明:《英雄记》中的记载是错误的。

三.刘备刘琦刘琮的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在立嗣的问题上,荆州内部大小官员和各种政治势力产生了分歧。包括刘表的后妻、刘表的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荆州的主要谋士蒯越等主要部下都是支持刘琮的。刘表本人的态度如何呢?

二子:琦、琮。表初以琦貌类于己,甚爱之,后为琮娶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遂爱琮而恶琦,毁誉之言日闻于表。表宠耽后妻,每信受焉。又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而琦不自宁。(见《后汉书•;刘表传》)

既然从内到外都是选择刘琮,那么刘琦的支持者又是谁呢?笔者推测,在刘琦的背后极有可能是刘备势力的支持。史料上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刘琦)尝与琅邪人诸葛亮谋自安之术。亮初不对。后乃共升高楼,因令去梯,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表将江夏太守黄祖为孙权所杀,琦遂求代其任(同上)。

很明显,刘备诸葛亮参与了刘表立嗣之争。为什么他们要参与刘表的家事呢?是不是刘琦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史料没有记载。倒是曹操刘表的两个儿子有一个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一句话,都不怎么样!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刘备诸葛亮一早就商量好了,准备让后刘表时代的荆州进行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所以才积极参与此事。现代亦有学者对诸葛亮献策的动机表示怀疑:如果刘琦确实是听了诸葛亮的意见自求外任的,那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这就象袁绍的长子袁谭被外任青州刺史一样,一旦离开,便失去了与其弟弟争夺州牧的机会和可能。这一点,以诸葛亮之智应当是非常清楚的。这会不会是诸葛亮刘备别有用心,有意促成刘琦外出,加速激化刘氏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分裂荆州势力?笔者认为这番分析十分有理。刘琦外出担任江夏太守,虽然失去了与弟弟争夺州牧的机会和可能,但是却变成了握有重兵的封疆大吏,势力自然提高不少,这反而给了刘表及其一班手下的担心,因此才会出现《典略》中的一段故事:

表疾病,琦还省疾。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见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藩,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

之前的刘琦是求自安而离去,而现在却是不顾危险主动省疾,反而让蔡瑁、张允等人不得安宁。从最终的结果看,刘琦也的确站在了刘备诸葛亮的一边来对抗曹操。显然刘琦外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刘备诸葛亮

刘备诸葛亮刘琮的关系如何呢?史料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既然刘备刘琦处于同一阵线,自然刘备诸葛亮刘琮的关系也就是对立面。《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就很能说明问题:

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备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官属宋忠诣备宣旨。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共议,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

刘表去世,刘琮都不敢告诉刘备。着说明什么?刘琮刘备有戒心。刘琮担心什么?无外乎是政治立场不同,双方处于不同阵营。

四.荆州的外部形势

当时曹操已经挥兵南下,荆州北部面临强大的军事压力。而在北部抵御曹操的主要军事力量就是刘备集团。荆州南部的主要防御力量就是刘琦(这也就是蔡瑁、张允等人所说的“抚临江夏,为国东藩,其任至重“),江东孙权因为同刘表有杀父之仇,所以一直以来就同刘表进行了常年的战争。此时的荆州可谓是内忧外患,险象重重。可是由于刘表在立嗣的问题上的失误。造成了内部的不稳定,加上刘备或明或暗支持刘琦,随时都有发生整个荆州形势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为了保证刘备能够全力应付曹操,同时避免出现二人联手对付刘琮的局面,刘表必须作出某种姿态来安抚刘备。那么,刘表采用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内部矛盾,从而达到稳定内部局势的目的呢?

五.刘表荆州的真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魏书》曰:“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按照这个记载刘表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托国。但是,这个记载是真是假呢?裴松之在为此传作注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适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笔者认为:裴松之的评论只说对了一半。所谓“表夫妻素爱琮,舍适立庶,情计久定”的确是事实,但是刘表“临终举荆州以授备”之言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这是刘表所玩弄的一个政治托辞。

前面提到的刘备刘琦刘琮的关系,刘表不会看不出来。所以,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出现骨肉相残,刘表特意在病重期间召见刘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警告刘备

荆州严峻的的外部形势也是促使刘表托孤的原因。为了保证刘备能够全力应付曹操,避免出现二人联手对付刘琮刘表必须作出某种姿态来安抚刘备。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的“刘表荆州”的故事。但是其主要的意图并不是让刘备荆州牧,而是让刘备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这一点,宋人司马光经过对史料的认真甄别,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了裴注《汉魏春秋》中的记载,让“刘表托孤”的故事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

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

《资治通鉴》中所指的“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意思是:

刘表在临死的时后,把孤儿刘琮托付给我,请我代为照顾。笔者认为:这个记载应该更加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刘表真实的内心世界。刘表的确没有打算让荆州刘备,但是又不得不找出一个话题来吸引刘备确保荆州及自己两个儿子的平安。

综上所述,笔者对所谓“刘表荆州“的看法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因为这其中的漏洞、疑问太多;而“刘表托孤”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动机不同,但却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的意思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能够平稳的继承自己的位置,同时寄希望于被托孤者能够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而所谓的“临终举荆州以授备”只不过是玩弄的一个政治托辞而已。

相关推荐:

庞统和周瑜之间还有私交吗,他们二位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三国排名前十的十大猛将,“吕布”不在其中

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为何到13天后才返回奉天?

未解之谜:秦始皇兵马俑真正主人竟是芈月?

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罪人” 董卓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