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刘备造就了诸葛亮

发布时间:2016-01-25 栏目:专题 投稿:善良的飞鸟

什么事顺着说好说,反着说就困难了。可是一件事要顺说反说都有理,它才真有 道理。比如 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它对天下三分的形势、蜀汉立国的基础与策 略,分析得十分透彻, 好像这是刘备一生的转机,使他在迷茫中找到正确方向, 从此就节节胜利了。但我们如果细 观历史,就发现与诸葛亮见解相同的人多的是 ,刘备也不是处处按照“隆中对”行事的。历 史研究非常重视这些不规则的事件 。如果我们暂时从诸葛亮所站立场挪开,而从刘备的角度 来审视这个历史人物, 那么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能左右刘备的人物,相反诸葛亮却是在艰苦环 境中接受各 种考验逐渐才走向成熟的,后来又是在蜀中人物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名声大著的。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不是诸葛亮造就了刘氏父子,而是刘氏父子造就了诸葛亮 。

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变得谨慎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请出了诸葛 亮,这就是使中国知识分子激动了一千多年 、并且准备继续激动下去的“千古佳 话”。但如前所说,刘备诸葛亮的格外礼遇,是因为 这时他手下几乎没有文臣(孙乾、糜竺之流那是不上数的),他必须不放走任何一个可以网罗 的人才。在他的心目中,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够畅谈天下形势,而且言之成理,已经很不 错 了; 再锻炼十几年,说不定会派上大用场。至于谁该当今后的丞相刘备这时想 都没有想过。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很自负,自比于管仲、乐毅,又好为“梁父吟”,一副风 流倜傥的样子。 公元208年他作为大使派遣到东吴,连吴抗曹。他在孙权面前那 一篇漂亮的说辞,具有强烈 的纵横家色彩。如果顺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他可能会 与其侄儿诸葛恪(仕吴)同一个风格。赤 壁之战之后,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忙 着带兵平定荆州,诸葛亮却派不上用场。直到刘备 打下南四郡后,才任命诸葛亮 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 充军实”。事实证 明,这种冷落与磨炼,日后对诸葛亮是大有好处的。

公元209年到213年,五年之中刘备一直忙于争夺地盘,诸葛亮则总是留在 后方。这时,刘 备的谋士队伍,又多了庞统和法正,对诸葛亮应是个威胁。公元 214年,刘备转攻刘璋,命 令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入益州,合围成都。赵云 走的是长江这条路,攻占江阳(今泸州) 、犍为(今彭山);张飞走的是嘉陵江这条 路,攻占江州(今重庆)、巴西(今阆中);诸葛亮第 一次单独带兵,走的是洛江这 条路,攻占德阳(今遂宁),应是很不容易的事。几路人马包围 成都之后,喜剧性 的场面又出现了,刘备派遣入城劝降的是简雍而不是诸葛亮。刘备这样做 ,完全 是因为简雍与刘璋私交甚好,这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客观上对诸葛亮又是一次冷落。

刘备入成都,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同时又任命帮助刘备 取益州立下大功 的法正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两相比较,法正的地位高于诸葛 亮。说到人际关系,法正可 以在刘备面前随便说话,甚至敢于管刘备的家事,诸 葛亮却不能够。接下去,诸葛亮就留在 成都搞后勤,任务是“足食足兵”,而法 正却可以不时跟随刘备出征,积极建言。夺取汉中 后,刘备又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多诡计,已传到曹操耳朵里,他惋惜地说: “我把天下的奸雄都收罗尽了,为什么漏掉了法正!”

我们注意到,诸葛亮出山后的14年(至公元221年当蜀汉丞相为止),只是刘备 的谋士之一, 并非刘备言听计从的“军师”。诸葛亮在襄阳时,说徐庶当个州郡 官儿就该满足了;徐庶问 他的志向,却笑而不答。可是经过14年磨炼,诸葛亮狂 傲之气不见了,他学会了小心谨慎, 事无巨细,都竭尽全力去做;在人际关系上 ,他学会了忍让和调和;在功名利禄上,他学会 了克己。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已 经懂得刘备所说的“鱼水关系”只是一种招贤术,他可以把 与任何谋士的关系都 说成“鱼水关系”。可是诸葛亮仍然坚守自己的诺言,对刘备忠贞不贰 。他甚至 默认这种与刘备“保持一段距离”的位置。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心态正是刘 备 所要求和欣赏的。

法正当了蜀郡太守后,骄横狂躁,报复杀人,有人希望诸葛亮向刘备报告, 诸葛亮说办不 到,主公与法正有特殊关系,我无法左右他。这是诸葛亮在权臣 前有意的退让。当马超当了 平西将军、关羽深感不满时,诸葛亮写信解释,马超 有黥布、彭越的才干,可以与张飞并驱 争先,当然比起美髯公(指关羽)来又略逊 一筹,使关羽非常高兴。这是诸葛亮从顾全大局的 角度出发作出的合理奉承。这 样的人际关系,是诸葛亮过去未曾经验的。有人说这些方面显 示了诸葛亮的妥协 ,不对。这些方面恰恰显示了诸葛亮已走向成熟。

刘备在默默地观察。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不故意考验属下,但他重视一个属下 在各种场合表露 出来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质。庞统聪明,但是性急(当然他早死 了)。简雍机趣,然而一副名 士派头,不是认真办公的料。法正鬼点子多,常常出奇制胜,但算不得正统人物,也无法服 众。在群臣之中,只有诸葛亮最稳健、 最方正、最得人心。因此,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 早已成竹在胸,径直任命诸 葛亮为丞相,在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时,这个信念也没有动摇 。诸葛亮后来在 《出师表》中回忆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这是对刘备 最透 彻的了解。作为国君,他要找的丞相必须是谨慎的、任劳任怨的;传奇式的人物 反倒有 害。以后的历史证明,刘备的眼光没有错,他的确找到了一个完全可以信 赖的人。

三国之中,蜀汉最弱,经受不起大的打击,所以必须要求谨慎。请看一个最 成功的例子。公 元223年,南中叛乱,诸葛亮不是急于镇压,而是先派邓芝出使 东吴,修补与东吴的裂痕。 公元224年,诸葛亮系统地作了一次人事调动,恢复 发展生产,保障后勤供应。公元225年, 条件大体成熟,诸葛亮才“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带兵到南中平叛。他的平叛恩威并用, “七擒孟获”,晓之以义, 不但较长一段时间保证南中无事,而且还获得一支少数民族劲旅 --飞军。这次行 动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配合艺术上讲,简直是完美无缺!顺便说 一句, 诸葛亮入南中走的是西线,即成都-邛崃-汉源-西昌-会理-大姚,这条路现在“南丝路考察团”还在走,坐汽车考察都要一个月,诸葛亮当时走的是山道(灵关道 ),包括作 战只用了三个月,进军的神速就可想而知了

谨慎诸葛亮的治蜀法宝,但也就规定了蜀汉的狭小格局。接下去诸葛亮的 五次北伐,都无 大 进展。除了缺粮的因素外,过于谨慎也是一弊。诸葛亮一生 从不弄险,五次北伐都从祁山迂 回;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偷袭长安,他不予采纳。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263年魏伐蜀,钟 会军走的就是斜谷、骆谷和子午谷, 邓艾军则更是偷度阴平,“裹毡滚崖”,突临江油关, 使蜀汉在顷刻之间便土崩 瓦解。军事行动总是充满了冒险精神。诸葛亮善于治军,但不敢冒 险,也就注定 了终被他人所亡的命运。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把谨慎说成是诸葛亮的错误。蜀汉谨慎兴,以谨慎亡,冥冥之中似有定数,怪不得人的。

诸葛亮在刘禅手下变成贤相

杜甫《蜀相》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对诸葛亮的功 业作了最高礼赞 ,但他是“开”与“济”混说的。如果分开说,诸葛亮跟随刘备 打天下的16年,并不以贤 相著称,他只是一个谋士。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 葛亮才当上丞相,但公元223年刘备就 病死白帝城,这三年中诸葛亮并无作为。 看来,诸葛亮始终处于刘备阴影之中,只要刘备在 ,他就只能当个二等或三等角 色。就说这三年,身为丞相诸葛亮不能说服刘备停止伐吴, 眼睁睁地看见蜀汉 遭受巨大挫折,应是最大失职。刘备兵败白帝,诸葛亮叹了口气说,要是 法正还 活着,主上不会遭此惨败。因为只有法正才能劝阻刘备,这是诸葛亮深以为愧的 事。 但是诸葛亮扶持后主刘禅的12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托孤之时,诸葛亮 43岁,刘禅17岁 ,年龄对比正好倒过来,“事之如父”的遗诏,从感情上说可以 接受。这时,与诸葛亮等量 级的谋士庞统、法正都去世了,接班人队伍蒋琬、费 、董允等都属于谨慎型,不会成为政 敌。诸葛亮既无伴君如虎之惧,又无祸起 萧墙之犹,他当然能充分展示他的才智,成为千古贤相。

诸葛亮成为千古贤相,也是与刘禅的搭配分不开的。一个不猜疑、不牵制、 充分尊重丞相的 “中人之主”是历史学家所渴望的,而刘禅恰恰就是。作为人臣 ,遭遇暴君与英君都是可怕 的,因为你必须花绝大部分时间来对付他,即如鲁迅 所说只能“横站”,要想竭忠尽智那是 不可能的。在历史上,像刘禅那样,始终 以子侄辈身份对待丞相,在顺利和不顺利,在生前 和身后,都始终信赖诸葛亮, 从不制造君臣危机,从不嫉妒丞相的功劳(即人臣最恐惧的“ 功高震主”),是不 多见的。这样的关系才真正是“鱼水关系”。

有人说,刘禅本来无能,只能素食尸位,当个傀儡皇帝。这话不对。公元22 5年,诸葛亮弹 劾长水校尉廖立,说他自高自大,诽谤朝廷用的人都是小子,“ 有人说精兵简政好,他就抬 头看屋顶,说是好个屁”。廖立狂妄自大,固然该罪 ,但刘禅也看出这里面有诸葛亮的情绪 ,所以未判极刑,而是削职为民,流放汶 山。这说明刘禅是有头脑的。公元228年,诸葛亮 第一次北伐,不用魏延为先锋 ,却起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与诸葛亮是同乡),招致全盘 失败,诸葛亮显然 是有责任的,所以诸葛亮上疏“自贬三等”,刘禅并不拒绝。第二年,诸 葛亮到 底取得武都、阴平,刘禅就恢复了诸葛亮的相位,并说出“君其无辞”那样感人 的话 。这些处理只见刘禅有耐心、有分寸,并非庸才。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 次北伐,在祁山 围住司马懿,形势大好,可是都护李严粮草未办,写信通知诸葛 亮班师,回来又诬陷诸葛亮 “擅自撤退”,诸葛亮拿出书信对证,李严只好认罪 。这个李严不比廖立,他是白帝城托孤 时的第二号重臣,是刘备有意安插来牵制 诸葛亮的。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刘禅不徇私情, 还是废李严为平民,流放梓潼 。可是《三国演义》100-101回却写成刘禅误听谗言,疑心诸 葛亮有纂国之志, 从前线召回丞相,理由“久不相见,心甚思慕”,把刘禅写成一个连谎话 都扯不 圆的昏君,这种“艺术加工”使刘禅的形象受到极大的伤害。人们一方面赞扬诸 葛亮 是千古贤相,一方面又斥责刘禅是昏庸之君,实在太不公平了。

刘禅诸葛亮的搭配是中人之主与智谋之臣的搭配,这属于最佳君臣关系,所以蜀汉在这12 年处于极盛时期。诸葛亮死后18年,刘禅尊重诸葛亮的人事安排 ,陆续任用蒋琬、费为相 ,这已属于中人之主与中人之臣的搭配,本来相当危 险,可是他仍全都能“承诸葛亮之成规 ,因循不革”,所以也保住蜀中无事。这 说明刘禅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

如果说刘禅尊重诸葛亮,言听计从,还是因为有“事之如父”的遗训,那么 刘禅对蒋琬、费 、董允的尊重,就明明白白表现出他有宽容之心、纳谏之诚了 。

公元243年,蒋琬估量了蜀汉的国力与自己的智谋水平,建议缩短战线,只留 姜维守凉州, 自己到涪县(今绵阳)屯卫,这是消极防守的策略,没有多少亮点, 但刘禅采纳了。公元244 年,刘禅想突破“十二个嫔妃”的编制,辅国将军董允 认为这不合规定,刘禅只好作罢。看 来刘禅还有点克己之心。公元262年,即蜀 亡前一年,姜维请求诛杀专权的宦官黄皓,这时 刘禅已经昏聩,但还能叫黄皓前 去认错,说明尚未丧失一个国君最起码的气度。

蜀汉在最后十年(254-263)从混乱走向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史学家向来把 蜀汉的灭亡归 咎于宦官专权,其实黄皓专权已迟至公元258年,离蜀亡只有5年了 ,即使黄皓天天干坏事, 崩溃也不至于如此迅速。真正的原因恐怕是蜀中人物罄 尽,连蒋琬、费这样的平庸之才也 没有了。当然,这时的姜维也可以为相,可 是姜维是西羌人,不足以镇服由中原人士组成的 朝廷群僚,因此出现了权力真空 。看来中人之主一旦失去智谋之臣,的确很可能成为庸主。 不过人才匮乏到这个 程度,即使刘禅一夜之间变为英主,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拉着棺材,自缚请降,向为史家所不齿 。其实我们考察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刘禅的投降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相关推荐:

古代青楼居然还有等级划分?

未解之谜:中国最难盗的帝王陵在哪里?

汉武帝为何敌不过政治手腕高明的窦太后?

揭秘真实的武松:在江湖卖艺被知府赏识当捕快?

吴三桂投降清军是因为陈圆圆吗? 吴三桂降清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