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失德者死于非命:非议三国众生相

发布时间:2016-01-28 栏目:专题 投稿:贪玩的过客

《非议古人》,周华文/著,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1月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因为这句话,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时,通常只看到他的雄才大略,很少能注意到他的细微之处。李世民杀兄屠弟,这是比较大的失小节,人们能注意到,而东吴大帝孙权他的人品低劣之处,就不那么明显了。

孙权和同时代的曹操、刘备不一样,后两者的天下,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而孙权的天下是他的长兄孙策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他只是一个继承者而非开创者。兄终弟及本是古有之义,再加上在那个乱世国赖长君、军需长帅,孙权孙策过世、侄儿幼小的情况下接任长兄地位本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多年以后。

《三国志》载:“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武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晋爵加赏。”

多年以后,天下三分之事已成,孙权感到局势大体已定,于是做起了皇帝。饮水当思源,做人不可忘本,孙权的父亲孙坚死时没有给儿子们留下什么,而孙权起家的本钱全是孙策留下的,江东六郡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但是孙权将父亲孙坚追封为皇帝,而孙策,仅仅只被他追封为桓王,这样做,合情合理吗?他这样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陈寿就认为:“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就是说孙权这样做,不追封孙策为帝,是不对的,是没有道德的行为。

一个史家孙盛则替孙权辩护,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意思就是说孙权的做法看得很远,用意很深,若他给哥哥皇帝的称号,就说明自己的皇帝位子是“兄终弟及”,如果按“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孙权按理要把皇位归还给孙策的子孙。自然这是迂阔之论,但严格的礼法就是如此,也许容易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还不如不承认孙策和皇帝之位有关,省了这些麻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孙策考虑。孙权是牺牲自己的声誉,保护孙策的子孙。因为封不封孙策皇帝都是虚名,这样的虚名会给孙策子孙带来实祸。孙策如果有皇帝的名分,其子孙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就增加了,恐怕会招来当权者的猜忌,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也是为了保全孙策的后代。是因为他们兄弟感情好,才愿意冲破那层所谓的“义”,忍受当时人和后人的非议,选择对大哥最实惠的做法。

孤立地看这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也没法知道孙权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另外的事,结论自然就出来了。

八月,吴主封子霸为鲁王。霸,和母弟也,宠爱崇特,与和无殊。尚书仆射是仪领鲁王傅,上疏谏曰:“臣窃以为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籓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且二宫宜有降杀,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吴主不听。

这件事,说的是孙权宠爱他的一个儿子孙霸,给他的待遇和太子孙和一模一样,而且,有大臣上书劝谏,说这样不行,会出大乱子的,还说了好几次,但是孙权不听。请问,一个人对自己的儿子更关心,还是对别人的儿子更关心?孙权能够想到对孙策不追封、对侄儿只封侯来让他们远祸,对自己的儿子,却让他离祸患近一些?这明显说不通,联系到孙权的后宫,也是相当的混乱,大老婆小老婆一大堆,搞不清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这足以说明,孙权根本不可能有孙盛所说的那么清醒的认识。

孙盛为孙权的辩护,从结果上来看,也是不成立的。孙策的孙子孙奉,并没有因为遭薄待而远祸,反而在孙皓当政时,因一个传言,被轻易地赐死。

不论怎样看来,孙权孙策的尊崇未至,就是他私心的表现,他要表明的就是天下是我打下来的,和我老哥没有什么关系。典型的忘本。

孙权的手下,有一员猛将甘宁,此人也有一次小人的行为——失信,差点儿招来杀身之祸。

有一次,甘宁的厨子犯了一点儿错,错到什么程度不清楚,但显然,他很害怕,怕甘宁杀了他,于是跑到吕蒙那里,要求保护。吕蒙大概问明了情况,觉得罪不够大,于是把他藏了起来,又或者此人和吕蒙有别的交情,所以吕蒙要保护他。

甘宁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带着礼物来找吕蒙,要求交出那厨子,吕蒙就说:“还给你可以,但是不能杀他,你得答应我。”甘宁答应了。但,仅仅只是片刻的工夫,甘宁就将这个厨子绑到树上,用箭射死。

吕蒙听到这件事,不由大怒,你这不是抽我的脸吗?点起兵马,就要来杀甘宁,甘宁也不跑,等着他来杀。但是吕蒙的母亲不答应了,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意思就是说你杀了他一是没法向孙权交代,并且确实很不对。吕蒙平日非常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的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宁满面羞愧,流着泪对吕蒙说:“负卿。”于是,便去见吕蒙的母亲,并跟吕蒙欢宴竟日。

这件事,从严格的信义的角度是甘宁不对,但这件事事出有因,并且,这件事也不足以说明甘宁的人品低下,甘宁的人品,事实上是相当过硬的。而吕蒙这件事上是表现出一定的大度,但也并不能证明他就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孙权征讨江夏,事先,他做好了两个盒子,准备装黄祖及其手下苏飞的人头。甘宁这个时候刚刚投奔孙权不久,资历还很浅,说话也谈不上有分量,但是,因为苏飞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不断地向刘表推荐他,虽然未获重用,但他心里对苏飞还是非常感激的,所以,他要想办法报答。

孙权后来抓获了苏飞,准备杀掉。苏飞托人向甘宁求救。甘宁说:“就算苏飞不说,难道我甘宁会忘记他的恩情吗?”等到孙权摆酒,为诸将庆功。甘宁走下席位向孙权叩头,血泪交流,对孙权诉说苏飞过去对自己的恩义,并且说明:“甘宁我如果不遇苏飞,早已死填沟壑,当然也就不能尽忠报效您了。如今苏飞罪当斩杀,我冒昧地向您求情,希望您免他一死。”孙权感动了,说:“我可以放过他,可是他若逃跑怎么办呢?”甘宁担保:“苏飞免受斩杀,受您再生之恩,即使赶他走,他也不会离开,哪有逃跑之理!如果他跑了,就把我的首级代替他的装入匣中!”孙权于是同意了甘宁的请求,赦免了苏飞

事先做好装苏飞人头的盒子,说明孙权他的杀心之重,但最终还是放过他,这一方面说明孙权给甘宁面子,会用人,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甘宁恩义分明,宁愿冒着大风险也要替朋友求情。仅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三国谚语应该加上一句:“择友当如甘兴霸。”

吕蒙对待老朋友,表现就要差一些。

有一次,吕蒙取荆州。大概临行前定了军规军纪之类的东西,所以一路秋毫无犯,拿下了荆州。这个时候,吕蒙一个老乡,违犯了规定。“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一边杀,一边哭,这场秀做得好。

就这么件事,论公,吕蒙杀他没错;论私交,就不对了。你要明军法,打他几十大板不行吗?别跟我说什么公私分明,哪有那么多公私分明的事?曹操要稳军心,能借人头;吕蒙要安民心,就借不得人头吗?

不管怎么说,吕蒙杀老乡,有公的成分,三国时期的另一个人杀自己的老乡,则完全是假公之名行邀名之实。

曹操有一条军法:“围而后降者不赦。”就是说你要投降就趁早,被围住了没退路了再投降,一样“咔嚓”掉。于禁有个哥们儿,叫昌烯,先跟曹操打,怕安全没有保障,不肯投降。等到于禁率军把他围住了,他发现于禁领兵,很高兴,说:“哥们儿,我投降。”结果,于禁说昌烯固然是我的旧友,但我怎么可以失节违法呢?遂“自临与烯决,陨泣而斩之”。一边杀哥们儿,一边哭着说,我要遵守军法。

“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裴松之说得好啊。就算你于禁做不到像甘宁那样拼死相救,看在哥们儿的面子上,帮他向上反映一下,轻微地求个情总是可以的。事实上曹操根本就不想杀昌烯,曹操说:“昌烯要投降,不找我找于禁,是他的命啊。”

真的论起军法,于禁后来做了关羽的俘虏,苦苦哀求饶命,后来辗转到孙权那边,再回来,一直那么心安理得地活着,这个又算什么?

对待自己的故交,还有一个人,也是相当缺德,只不过人们通常只看到了另一个缺德的一面,而对这个人的缺德之处,比较忽略。

《三国演义》对这一段描写得相当精彩。许攸小时候和曹操哥们儿,官渡之战的时候,本来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发现曹操这边的粮草吃完了,不是向袁绍报告,反而跑到曹操那边去,告诉曹操,可以马上派兵到乌巢去抢粮。曹操也不含糊,马上出动,抢了乌巢,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许攸立了这一功,很得意,后来经常在众人面前对曹操说:“要是没有我,你能得冀州吗?”曹操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心里不高兴,后来实在忍不住,就把他抓起来杀了。

《三国演义》的这种说法,让人很没有办法理解,许攸首先是曹操哥们儿、故交,又立有大功,仅仅有一点儿不知进退,曹操就把他杀了,这曹操也太缺德了吧?这件事曹操是有点儿缺德不假,但是缺德的,是许攸自己。

《魏略》曰: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这一句,交代得清清楚楚,许攸不光是曹操哥们儿、故交,他同时还是袁绍的哥们儿、故交。许攸在官渡之战前向曹操通风报信,这个行为,是背叛一个哥们儿去帮另一个哥们儿的行为。背叛哥们儿本身就非常缺德曹操这么精明的人,一定能看清这个明白的道理:我们三人从小一起玩儿的,你能轻易地背叛他,同样也能轻易地背叛我。

仅凭这一点,曹操也未必要置许攸于死地,最多是把他扔在一边不重用,问题是许攸太不知好歹,总是嘀嘀咕咕自己的功劳,人前人后在曹操面前提,惹得曹操火起,就把他宰了。

曹操杀许攸,应该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做给别人看。许攸不光是袁绍的哥们儿,他还是袁绍的臣下,许攸背叛袁绍,就是为人臣不忠,但是他对曹操有功,曹操就随便找个理由把他杀了,他希望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不做忠臣,没有好下场,所以你们以后一定要忠于我。

曹操杀掉有功而不忠不义的缺德之人,这不是唯一的一次。

有个大臣叫黄奎,他和马腾商量好了,把曹操骗出来杀掉。这个计划本来就快成功了,可就在前一天晚上,黄奎喝醉了酒乱说话,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小老婆李春香,这个李春香连忙告诉了自己的姘头苗泽。苗泽的姐姐,是黄奎的大老婆,黄奎是他的姐夫,就这么个关系。

按说苗泽这样的人,勾搭姐夫的小老婆,已经是非常缺德了,可他还觉得不够,还想把偷偷摸摸变成正大光明,觉得这是个出头的机会。苗泽就赶紧跑到曹操那里,把他姐夫的计划告诉了曹操曹操也不含糊,快刀斩乱麻地把黄奎全家杀了个干净。

有个问题我很好奇,这个黄奎被杀的全家里面,有没有苗泽的姐姐?或者苗泽的姐姐之前就死了?有没有苗泽的亲外甥?一切已经无从查考。我们只知道的是,苗泽在姐夫全家被杀之后,毫不悲伤,还准备办喜事:“不求别的,只求春香为妻。”曹操的回答是:“你为一女人,害你姐夫一家,如此缺德,留你何用?”连他一起砍了。

有害故交哥们儿的,有害姐夫的,还有一个杀爹的,这个人就是三国第一缺德之人——三姓家奴吕布

吕布的第一个干爹,是并州刺史丁原。当时的汉朝第一号权臣董卓要搞掉丁原,但是知道吕布很厉害,于是决定收买他,吕布很快被收买,带去见董卓的见面礼就是干爹的人头。董卓的智商,跟曹操实在没法比,吕布杀了一个干爹,他居然还敢接着做吕布的干爹,两个缺德之人就这样以父子相称了。

后来,吕布和董卓也翻脸了,翻脸的原因,《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说得很清楚,为了一个女人,再加上王允的挑拨,吕布就变心了。变心的结果是他再一次干掉了干爹。

吕布两次干掉干爹,如果就此青云直上一直大权在握,恐怕也不会有多大问题,但他的运气并不太好,不断地被人打败,不断地投奔别人,这时,他轻于去就的坏处就显出来了。

《三国志》载:“布自以杀卓为术报仇,欲以德之,术恶其反复,拒而不受。”“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他跑到袁术那里,袁术恨他缺德,不要他;跑到袁绍那里,袁绍怕他把自己宰了,先派人杀他。

吕布只好自己单干,打到后来,还是被曹操捉住了。吕布苦苦哀求:别杀我,我跟你混,天下很快就平定了。刘备在旁边,就点了一句:“丁原、董卓这两个人怎么死的?”曹操不是笨蛋,刘备不提醒,他也能想到,二话不说,杀了吕布

政治场上,有德之人,未必好过;缺德之人,则一定难过,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本文摘自《非议古人》,周华文/著,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1月)

相关推荐:

乾隆帝曾拒绝菲律宾并入中国,这是为什么?

李世民知道武则天的野心和心性 但为什么只是把她发配到尼姑庵而没有杀了她?

帅才选拔,刘备不如萧何

为什么说酷吏张汤其实竟是个天生的官胚子呢?

杨贵妃和安禄山绯闻之谜:杨贵妃死后哭泣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