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80后”品三国:为张昭“翻案”

发布时间:2016-01-28 栏目:专题 投稿:着急的大地

暑期大片《赤壁》再次唤醒国人心中的“三国情结”,“80后”写手蔡大东却在读三国中有许多新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不同味道的三国,有的为曹操兵败赤壁嘘唏不已,有的为周瑜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有的为诸葛亮的无力回天而痛哭流涕,历史本身很无奈,但历史人物却熠熠生辉,这正是三国的魅力所在。

演义里“呼风唤雨”的于吉在史上确有其人

孙策于吉不为泄愤

而是除掉潜在的威胁

三国演义》第29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呼风唤雨”的于吉,这位似乎只有在神怪小说中才能出现的人物,却并非是演义杜撰,而是历史上真有其人,演义中的部分事迹在史书中有载。

《江表传》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志林》曰:“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于曲阳泉水上,白素朱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可见于吉曾得到神书《太平青领书》,并在汉顺帝时献于宫中,被认为荒诞而不被信。我们知道《太平青领书》后被太平道张角所利用,组建了太平道。所以于吉被许多人看作是道教祖师之一。如若真的相信了史书的记载,于吉倒真有几分“神仙”的感觉,因为在孙策之时距离汉顺帝相差几十年,这位于吉的寿命早已超过百岁。演义孙策时期的这位于吉,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后人假借祖师之名,在江东传道,并以符水济世才对。

说起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这个道人,起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一来他为百姓求得甘露,便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他对医治孙策的重伤也会有些许帮助,糊涂的孙策怎么丝毫没想到这些,反倒大动肝火加速了自己的死亡?莫不成孙策是位“无神论”者而排斥这种封建迷信?

事实自然绝非如此。在东汉时期,太平道拉拢了许多忠心的信徒,导致了天下大乱,虽然终被东汉朝廷和地方武装的合力镇压下去,但是民间尚有“太平道”的火种,这位自北方到江东而来的“于吉”,以符水治病,进行着先驱们进行过的事业,很快就吸引大批人信教,即便是孙策军中也有大量的人信道,《江表传》中有如下记载:“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连孙策的母亲吴夫人,都知晓于吉的名气,为于吉求情,可见其影响力在江东丝毫不差于当初的张角。大家知道,孙坚本就是剿黄巾军的主力,孙策岂会不知于吉的危害,若任其壮大,孙策江东的统治势力必会出现如张角对东汉那样的威胁,这样一来,孙策寻机杀了于吉就显得很正常了,这也足以说明孙策的高瞻远瞩,他深知东吴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于吉之死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张昭主张降曹

“虽无功于孙氏,

有大当于天下”

张昭,字子布,是东吴的托孤重臣,那时孙权尚不足20岁,正是张昭、周瑜对孙权忠心耿耿,才迅速稳定了孙策生前创立的基业。

不过张昭的大名广为传播说来让人惭愧。主要是因为演义中《赤壁之战》一文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让很多人在接受初期教育的时候就知晓,赤壁大战前,东吴有这样一位胆小怕事的老腐儒,他阻碍着双方联盟进程,本是合力抗曹之际,他却以“只顾妻子”、“挟持私虑”的为人们所不齿的投降派形象出现,这在拥有过人胆略的青年才俊鲁肃、周瑜、诸葛亮面前是那样的惹人讨厌。

但是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把《赤壁之战》中那一番迎曹的主张,简单地斥之为张昭有不忠于主公的投降论调。首先,张昭毕竟是一名儒,书生谈兵,难免南辕北辙。其二,张昭曾“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可见张昭内心深处不乏孔子“君君、臣臣”之类的正统观念。曹军在张昭的眼里是皇权之师,讨伐孙权乃以顺讨逆、师出有名,拒之则名分不正。裴松之对此就有一番颇有味道的评述:“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保藩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以冀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张昭东吴谋士此时也多少处在汉臣与孙家臣角色冲突的尴尬之中。

张昭的迎曹理论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将张昭投降派论之。那如何理解孙权张昭、秦松等“各顾妻子,挟持私虑”的指斥呢?这应理解为孙权年轻气盛,一时急不择言讲出的几句愤激之语,否则,孙权若一直认定张昭是“挟持私虑”,对己不忠,则张昭休想在孙权称帝之后“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并最终“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以81岁的高龄得以善终,且死后连“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此时已贵为天子的孙权也披戴起孝来,这是孙权认定“挟持私虑”的臣子能享受得到的待遇吗?

当然,我们无论怎样为张昭辩解,张昭投降思想给自己的形象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污点却是毫无疑义的。孙、曹众寡悬殊,弱势的一方正当气宜鼓不宜泄之时,托孤重臣偏抛出如此主意,这给孙权在决策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但张昭赤壁大战胜利之后,依然优哉游哉地升他的官、发他的财,既不曾于当以动摇军心的罪名被孙权拿了老命去祭抗曹的大旗,也不曾于秋后算账中,被揪住这历史的辫子不放,而且,张昭似乎还能全不以此为虑,照样动辄以老前辈的口吻训诫自己的主子,张昭真该庆幸自己侍候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命世之英”。田丰、沮授就不曾有这样的福分,他们辅佐的是刚愎自用的袁绍。官渡之役,沮授的若干良策,令孔明也极为推崇,可他们仍难逃或杀或囚的命运。张昭与田丰、沮授这判若云泥的命运遭际,思之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三国那些人儿》

作者:蔡大东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同类阅读——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8年5月

相关推荐:

赵匡胤因听信小人之言错杀救命恩人 事后后悔莫及

古代盲妓太悲惨:生生被弄瞎双眼迎合嫖客

解密:曹操最欣赏的一位接班人曹冲是怎么死的?

武则天之子李显定陵发现唐代石刻 也曾有无字碑

抗清中郑成功两次围城失败的战略失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