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高淳文物普查成果多,看周瑜家族祠堂的“现身”

发布时间:2016-01-30 栏目:专题 投稿:洁净的钢笔

在昨天的文博之夏启动仪式上,高淳县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该县普查组组长濮阳康京介绍说,截至2008年12月10日,他们查出县内不可移动文物546处,其中古遗址24处、古墓葬51处、古建筑241处、石窟寺及石刻56处,民国建筑15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4处,新发现448处,重要发现20处,比较重要的发现近100处。

发现周瑜家族祠堂

哪一处是此次普查最重要的发现濮阳康京首推周瑜家族祠堂。据他介绍,这一祠堂发现多亏了砖墙镇中和村的十几位热心老人,78岁的周典刚主动打电话报料,并带领该村十多位老人在村老人会活动中心等我们,并为他们准备了全套“周氏宗谱”,带领他们普查登记了“梅盛古琀”(北宋)、“周和井”(南宋)、“周氏宗祠”(清)、“周全海古民居”(清)等9处文物古迹。

当天气温高达37℃,周典刚和数位老人全程陪同,或找人开门(查古民宅),或代借工具铲除调查地杂草,全身汗水湿透衣服,直至将该村重要文物登记完毕。

据清代编纂的《砖墙周氏宗谱》记载,三国时期,周瑜曾在高淳西部的丹阳大泽操练水军,并居住在相国圩(今高淳砖墙镇)。周瑜死后,孙权将周瑜之子周循招为驸马,将相国圩赐为他的封地。此后,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开始定居。南宋时期,周氏二十八世祖周省官至翰林学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贤公主招为驸马。当时,朝廷命大臣孟琪为周察督建驸马府,“外围砌砖城墙护之,环一里余”,“砖墙镇”的叫法便由此而来。

砖墙镇发现的一处周氏宗祠,是周瑜后裔祭祀先祖的地方,又名世德堂。

祠堂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但初建时间已无处考证),由此推断,它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宗祠原有前、后三进,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天国军烧毁,现只留有后进享堂。整座建筑宽约17。8米,屋顶为双檐结构,正面为一字屏风门排列,大门楹联上赫然写着8个大字:“西岐分派,南宋传奇”。

明朝护堤水牮依然在

除了周氏宗祠,濮阳康京等人还在砖墙镇发现了一处已有600年的明朝护堤水牮(牮音jiàn,是古代一种水利设施,意思是,以土石挡水)。记者了解到,这处水利设施位于高淳县西水碧桥至亮徒门闸水阳江岸,是当年为避免皖南山区洪水下泄冲毁相国圩而修筑的。

濮阳康京介绍说,高淳相国圩是江苏省年代最早的围湖造田工程,距今已有2000多年,有着“铁相国圩”的美誉。由于相国圩长期面临来自皖南山区洪水的威胁,当地在水碧桥至大花滩约7公里范围内布设“九牮八档”,从上游水碧桥开始称“头水牮”,其后依次称二水牮、三水牮等,各牮间距150—200多米不等。

根据图片展的文字介绍,记者了解到,头水牮规模最大,其外部呈圆形,残高2。5米,平面周长16。5米,三面以青石块构筑,中间堆土,余下各水牮的规模逐渐缩小。除了起挡水作用的土石牮外,这道“护堤防线”还设有分水牮:高3。5米、宽20多米,外部由青石砌成,内部填土。小小分水牮虽不起眼,却有着排泄洪水和灌溉农田的多重功效;将上游江水一分为二,左面入水阳江下泄,右面则经由双桥渡至官溪河,既保证河道通航,又可灌溉良田。

高淳县的此次文物普查进行得非常艰难,有时为了查找一块碑记,不得不与茅坑、猪舍打交道,如“韩邦本碑记”在许家村一家猪圈中发现;“奉宪禁碑”在茅坑边发现;“白骨亭碑记”是在臭水坑中挖出来的。

相关推荐:

军用头盔上为什么放一层网 这层网没有防护效果为什么要加呢?

头悬梁,锥刺股的两人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大秦方士徐福东渡后去了哪里?

金字塔数字隐藏的惊天秘密 为何让世人震惊!

闯王李自成兵退时掠夺的故宫宝物究竟藏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