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高蒙河评论:“曹操”相貌,实难复原

发布时间:2016-01-31 栏目:专题 投稿:无奈的铃铛

河南发现曹操墓”,顷刻间成了2009年末的热闻,我见电视台有逢整点就滚动播出,已成媒介生态新景观。看来,不管这“曹操墓”最后被定性为何种属性,它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端出来的一个重大年度文化事件,被继续热炒到2010年,已成定论。就连我这个远在上海与“曹操墓”考古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这两天也被媒体和友朋的来讯搅扰够呛,也不知道他们是打那儿找到的我的联系方式,这就不多说了。对待这些媒体或友朋,我的做法有三:

第一,我没去过现场,也没参与发掘,顶多是略早知道了那么一点行业讯息。按考古界行规,人家发现者不正式发布消息,我们旁人只能憋在肚子里,装不知道,更不能对外透露。像25日《第一财经日报》来采访,我就只能三缄拙口,概不声言。事隔两天,27日发掘方公诸于世,我还是得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话,一边老老实实说自己不太知道,另一方面就推荐媒体去找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的领导或者考古领队,他们才有出自第一现场的发言权。乃此,我在桌放了一张纸条,列出我熟知的领导和专家的联络方式,作为我抵挡采访的“挡箭牌”。凡有来电,实事求是,马上报号,着实奏效。

第二,对那些善于不让我挂电话、非要我说点看法的媒体朋友,我基本都预设一个前提,即如果、假使、真的是“曹操墓”,那也不要热炒为妙。眼下,“曹操墓”的社会文化热度肯定会高于学术研究热度,学术是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关注是个短期的流行。让社会文化新闻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而徐徐展开,远远超过一窝蜂地人云亦云,跟风演绎,创造信息,所以媒体还是以客观地跟踪报道为好。因为考古还在进行,发现还在继续,谜团还在破解。

第三,我的基本态度既不是添薪加柴烧开水,也不是泼瓢冷水砸块冰,还是笃信文火慢炖,胜过煎炒烹炸。打个比方,考古的规律常常是,一个发现会带出五个新谜面,五个新谜面弄不好会扯出十个新谜团。比如“曹操”长什么样?就是其一。有报道说也有记者问我:“曹操”的头骨发现了,他的模样就能清晰地被复原出来。我对他们讲,且不说仅凭一个60岁左右的头骨断定是“曹操”科学与否,就算是他老人家的头骨,那最多也只能复原出个大样的模糊影像。诸如“曹操”的皮肤是黑是白、额头眼角有没有皱纹、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大耳垂还是薄耳朵、鼻翼宽窄,带不带酒窝、留什么样的胡子、厚嘴唇还薄嘴巴、有没有黑痣等等人体的软组织,就凭尸骨,而非遗体,即使是所谓相貌学家用顶牛的颅像还原技术,也大多做不太到的。况且,只有头骨,没有肢骨,所谓“曹操”的高矮胖瘦,也都难以“模拟再造”出他的大小个来。凡此种种,期盼可以理解,技术如何做真?!媒体千万不要吊足公众的胃口,公众的期望值也大可不必过于饱满为上。

实际上,相貌复原与否,都还是小事一桩。更大的问题是,一个帝陵或者一个王墓的考古发现,究竟能解决多少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我认为也还是不要期待过度的好。试想,当年定陵的发掘,解决了多少明史问题?乾隆、慈禧陵墓的清理,弄明白几多清史的实况?当然,有人会讲发现比没发现为好,研究比没研究为高;也有人会说发现了未必一定就发掘发掘了也未必就有结论性的成果;还有人会道发现了如何保护?保护了是否开发利用?种种云云,都是我们全社会更应当尤其关注的大事体。

相关推荐:

秦朝的士兵连最基本的军饷都没有是靠什么统一的六国?难道当时的士兵都是傻子吗?

中国史上唯一用“处女选拔法”选出的皇帝

悬空而建千年不倒:揭悬空寺身世之谜

宁完我如何助皇太极夺取明朝江山?宁完我介绍

阴谋诡计多出于此 中国古代帝王的十大驭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