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追索曹操墓(2):死曹操害死活于禁

发布时间:2016-02-01 栏目:专题 投稿:无辜的外套

儿子10岁,小名小鱼儿,是个小“三国迷”。

2009年12月28日,《大河报》A01版刊登了魏武王曹操高陵千古谜案一朝得解的报道,很粗很黑的主标题则是《曹操墓葬安阳》。

小“三国迷”小鱼儿自然关注曹操。他瞧了一眼标题,很干脆地对我说:“老爸,给你的总编打个电话,就说曹操墓不在安阳,他把曹操墓在哪儿的事儿给搞错了。”

“乖乖,你小子说曹操墓不在安阳,那在哪儿?”

“在邺呀!不信,你就读读《三国志•;于禁传》。”小鱼儿说,“三国中,咱姓于的大将就一个于禁,还贪生怕死,向关羽投了降,还不如人家庞德。”

投降关羽,与曹操墓在邺有啥关系?”

“咱于家的人,气死在曹操墓。《三国志•;于禁传》上写的,曹操墓就在邺。”

“邺在哪儿?”我问。

“不知道。”

“安阳在哪儿?”

“不知道。”

尽管儿子不知道邺在横跨今天河南安阳、河北临漳的古邺地,不知道安阳就属三国的邺地,但他以他的知识结构,同样有着质疑曹操墓的权利——我很是欣赏儿子的这一质疑。

小鱼儿从小喜欢三国,经常问我“典韦用什么武器,《三国志》中怎么死的,《三国演义》中怎么死的”以及“曹洪字什么,曹洪有钱还是曹丕有钱”——诸如此类的问题,搞得我颇为头痛。

为了维护作为爸爸的尊严,我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哈哈,曹洪是曹操的从弟?”

“不,是曹操的堂弟。”

“哈哈,我读的是《三国志》古文版,你读的是《三国志》白话版,咱俩都不错,都不错。”

儿子喜欢“三国”,是从喜欢关羽开始的。他先读三国画书与演义故事,因为喜欢关羽,不信我说的“过五关斩六将”是假的,3年前,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从书店搬回了一部台湾十一位教授合译的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三国志》,自己费劲地啃了起来。

儿子相比,我的“三国”知识是贫乏的;特别是谁用什么武器,谁杀死了谁,谁是怎么死的等细节,在儿子面前,我无地自容。

儿子常常向我抱怨:关羽为什么不姓于?于禁为什么投降关羽,给咱于家丢脸?

说实在的,《三国志•;于禁传》我是没怎样好好去读。

既然小鱼儿说《三国志•;于禁传》写着曹操墓在邺,那我就不能不去认真拜读一下了……

  于禁气死在曹操高陵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的夏天,是曹操生命的最后岁月。半年后,他“崩于洛阳”——这是曹操兵败关羽,“哀叹者久之”后的肺腑之言,翻译成白话,约略是:“我相知相任于禁30年,没想到他在危急关头变节投降关羽,反而不如刚刚归顺于我的庞德,以死相报,不屈节操。”

于禁投降,是贯串在曹操去世、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前后约两年时间里的一件帝国大事——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坐镇长安、汉中,挥鞭指挥其生前的最后一次帝国统一战:遣夏侯渊讨伐刘备,夏侯渊在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为刘备所杀;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于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曹仁)”。

曹操兵败刘备关羽,损兵折将,“冬十月,军还洛阳”。

也许此时的孙权不但不希望刘备就此坐大,更希望借此收回荆州,于是遣使上书曹操,表示愿意讨伐关羽效力于曹操。于是,曹操洛阳出兵南征关羽,兵未到而闻徐晃攻破关羽关羽败走、曹仁之围得解的消息。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孙权关羽,收回荆州,将关羽人头献给驻军洛阳曹操。几天后的二十三日,曹操崩于洛阳

以上资料,依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整理。

关乎于禁投降前后的事,《三国志•;于禁传》写得自然更为详细——此时的于禁,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转手”数番,活脱脱勾勒出三国行将就此诞生的“政治生态图”。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坐镇长安,派遣曹仁讨伐荆州的关羽,再遣于禁相助曹仁。秋八月,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积水数丈,于禁等七军都被淹没。于禁与诸将领登高望水,不见可以逃避之路。恰于此时,关羽乘坐大船攻打于禁等将领。于禁投降关羽,只有庞德不屈而死。等到孙权擒获关羽、俘获他的部众,于禁投降孙权

曹丕登基,孙权称臣于魏,于禁被送了回来。

曹丕召见于禁,只见于禁头发、胡须全白,面容憔悴。于禁一见曹丕,就磕头哭泣。曹丕安慰于禁,并以晋、秦大将荀林父和孟明视为先例,赦免了于禁(制曰:“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肴,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于禁)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孟明视,姓百里,字孟明,名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曹丕以荀林父、孟明视为例赦免于禁于禁感激之余,更当窝心。

想当年,秦穆公不听劝阻,执意攻打郑国,却遭晋国截击,以致孟明视等将领被俘虏。孟明视等获释,回到秦国。秦穆公不怪罪他们,反而自我检讨:“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虽然攻打关羽曹操,而不是曹丕的事,曹丕于禁兵败投降,也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曹丕如此宽容,似乎还算得上一位气度恢宏的帝王。

不见得!

不然,陈寿《三国志》就不会这样评价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丕有点儿“小肚鸡肠”——他能“相煎”兄弟曹植,焉能不“相煎”于禁——况且“相煎”于禁,更是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于是,曹丕在拜于禁为安远将军的同时,派遣他出使俘获他的孙权集团。

在出使孙权集团前,曹丕又煞费苦心地“先令(于禁)北诣邺谒高陵”——到邺拜谒曹操高陵,显然是曹丕于禁曹操谢罪。

这还不算完。

“小肚鸡肠”的曹丕事先让人在曹操陵寝明堂的墙壁上画了一幅关羽获胜、庞德激愤、于禁降服的壁画——把大长敌人士气的画面画在曹操的陵寝上,其意显然针对的只是于禁于禁一见此图,气绝身亡。

三国志•;于禁传》原文为:“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是死曹操害死活于禁

更是没有度量的活曹丕气死了于禁

曹丕下诏“毁高陵祭殿”

于禁之死,与寻找曹操墓,可谓关系千万重。“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这段话,至少给出有关曹操高陵的3点启示:其一,曹操墓在邺,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南安阳、河北临漳一带;其二,尽管曹操高陵“不封不树”,也就是不封坟冢不立仪仗俑,但筑有“陵屋”;其三,既然筑有“陵屋”,曹操高陵就不是什么秘密建筑。

曹操高陵在邺,于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

高陵曾建“陵屋”,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毁高陵祭殿诏》也可与《三国志•;于禁传》互证:

先帝(曹操)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继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曹丕以“古不墓祭”的名义毁高陵祭殿,与其黄初二年“冬十月,表首阳山(在洛阳西南)东为寿陵,作终制”不无关联。

曹丕终制云:《礼记》上说:国君即位就筹划寿陵,为的是心存死之将至。过去尧葬谷林,树木环绕;禹葬会稽,耕田不辍。是故葬在山林,就要遵循山林的法则。现在封冢植柏,并不合乎上古的法则,我不会这样去做。我的寿陵要因山为体,不封不树,不立寝殿、造园邑、开神道。葬,就是藏,为的就是他人不得相见。尸骨不知痛痒,墓冢不会栖神。礼不墓祭,盖因死者不能被污辱,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所以,我营建寿陵在丘墟不耕之地,为的是改朝换代后他人不知其陵所在……汉文帝霸陵无人盗掘,盖因霸陵不葬金玉;光武帝原陵遭到盗掘,盖因原陵封冢植柏……自古及今,没有不亡之国,也无不盗之墓。丧乱以来,刘汉帝王诸陵无不发掘,以致烧取玉匣金缕,连骸骨都给燃成灰烬。死者再受火烧酷刑,令人痛心疾首。其祸根,不外乎厚葬金玉、封冢植柏……倘若有违今诏,枉自变改,致我戮尸黄泉,戮而重戮,死而重死,就是臣与子蔑视死去的君与父,不忠不孝。死者地下有知,不会福佑汝辈。

以继承先父遗志的名义,皇帝下诏毁坏父亲陵墓建筑,恐怕亘古只此一遭;分析次年曹丕营建寿陵的诏书,不难发现,他毁掉高陵祭殿,无疑是忠孝父亲曹操,让后人不能“戮而重戮”父亲曹操。但曹操,还是遭遇了“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而今,曹操墓终于在考古学的意义上闯入大众的视野。

“鞭炮声声响,曹操在西方。”——曹操高陵东侧临时搭建的烟酒小铺,一位姓杨的店主用粉笔在门旁写下这样的庆贺之语。店铺的上端,用粉笔写了条“横幅”:“欢迎各地人士参观曹操高陵”,“为人民服务”等。

“拿包烟。”我说。

“最好的,也就剩5块钱的‘红旗渠’了,好烟现在都卖光了。”店主说,“得感谢曹操呀。”

偏僻的高穴村,武警把守的曹操高陵,不时迎来高级轿车。

曹操墓所在的安丰乡领导已经南下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之旅,为的是建造“曹操高陵博物馆”。

曹操开始产生现代社会的“场效应”。

但它真的是曹操的安身之所吗?

质疑,远没有结束。

一切,都已经起航。

当年曹丕于禁“北诣邺谒高陵”谢罪,致使于禁气死在曹操陵寝明堂。这一记载至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确认曹操墓位置的历史之门,同时也说明曹操高陵在邺当时并不是秘密。

2009年底,曹操墓的现身引来阵阵质疑声。无论如何,这家在曹操墓近旁野地里临时搭建的小店,已然有所获益。

相关推荐:

岁月淘尽英雄:周瑜之死探究及其断想

中国古代的婚嫁为何重媒妁之言

近代第一炮兵司令段祺瑞因何得到李鸿章赏识?

雍正初年最匪夷所思惨案 因信奉耶稣被逼杀九族

张生的形象是如何从坏人转变为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