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关于影响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6-02-01 栏目:专题 投稿:单身的身影

看到有帖子问了关于九品中正制的问题,想来这还是影响了几个朝代的很大问题,于是翻阅了下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读下这个制度及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及深远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1,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州中正一般都是高官,群中正也基本上由州中正控制,所以所有的人才选举都是被中正把控着,没有他们的推举,再有才能的人都是没有机会出头的。

2,我们明白了中正的人员的构成,我们来看下他们怎么选人才呢?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这里可以看到汉朝的遗风以及曹操时代唯才是举的影子,家世,道德,才能三个标准,最好判断的就是家世,道德也可以做民意调查,才能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而且每个时段需要的才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三个标准给了中正大的选择空间。

3,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这里就能看到中正评级的重要性了,这个可以看出中正不只是推荐人才,还要给人才进行评级,这个评级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仕途的起点,这点非常重要,这也导致了两晋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结果。

4,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个可以看出中正不但在推举时有很大的权利,就算推举之后也有很大的权利,可以随时管控推举之人的升品降品,这里却看不出有多少对中正的监督,可以中正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要他们管控。

我们来看下当时陈群创立时候的背景,首先陈群是何许人:陈群,三国时曹魏名臣。其祖父陈寔、父陈纪、叔陈谌皆望族名士。首先他可以确定为士族,其次当时的背景,曹丕当政,曹丕相比曹操采用的是比较保守的政策,政权也比较稳定,这时候需要的是内部的稳定和人才的转型,东汉未年上层社会一般包括宦官,外戚,士族,到了曹魏,宦官已基本没有,外戚,也不多,内戚倒不少不过大多属于士族,所以只有依靠士族才能稳定,这时候的士族和东汉未年的士族已经经过洗牌,出现了一些以前并不是大的士族但是跟随曹魏打天下之后壮大的士族,还有以前一些士族,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曹魏的政权才能稳固,加上由于已经不是乱战阶段,所以人才的转型也是必要的,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已经有点不适应当时的需求,这样九品中正制度油然而生。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

揭秘永嘉之乱中西晋皇室被匈奴掳走了吗

揭秘历史上酷吏为什么下场都很悲惨?

秦二世胡亥是怎么死的?秦二世死的原因

揭秘:夏朝不理政事被后羿夺去国政的夏朝君王

历史上鲜卑人是食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