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书摘:奇才诸葛亮选择刘备是为其“低能”好掌控?

发布时间:2016-02-03 栏目:专题 投稿:合适的万宝路

一、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斩黄巾”起事以来,虽身经百战,东突西攻,却无所建树,没有弄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曹操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后,即亲率大军攻打刘备刘备自知难已抵挡,只得南下襄阳,来投奔他的远房大哥(借宗室关系),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表。而刘表也密切关注着战事的进展,很是担心曹操将要乘胜南下,夺取荆州。听闻刘备来投奔,不由大为欣慰,便豪爽地予以接纳安排,同时也做了个顺水的人情,让刘备带军驻防于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作为北面抵御曹操大军的第一道防线。

此时的刘备是没有任何脾气的。谁叫自己时运不济?经过十多年的拼杀,却屡遭挫折,总惶惶不可终日地要依附于人。以天下之大,却难有自己的立足安身之所,故心中是相当的悲愤,而又志气难消!不过,刘备在世人的口碑里,还是挺不错的。他仁厚、义气,还颇有心机。曹操当年“煮酒论英”时,就曾经道:“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可以说,如果刘备忠心耿耿的辅佐于曹操,当能不失于高官厚禄、封侯荫子。但他面善而心野,只要逮住了机会,就想耍单干。所以便干出了数次“谋反”曹操的“大事”,气得曹操把他当成不可饶恕的反复无常之徒,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了!

这也是刘备一直以来,同曹操势不两立的深层原因。因为曹操看准了他是野心不死的,是永远的敌对份子,所以不可能再对他“宽宏大量”了!至于后来刘备攻击曹操是“篡汉”之贼,并出自所谓“维护汉室”大义,号令天下共讨之。这不过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宣传手段,以期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已,只是为一般人没能看透罢了。我想,起码后来的两位蜀汉臣将,如费诗及赵云就没能看出来。前者因劝刘备暂缓称帝、高举义旗讨伐曹魏,却被罢免了官职;后者因谏阻刘备不应为报兄弟(关羽)之私仇,而冒险兴兵大伐东吴,却遭到了冷遇,而被雪藏于江州(今重庆)。

由于刘备一直以“仁义”之主的这个好名声在外的,自来到荆州以后,也引发了当地一帮粉丝的轰动,很想来一睹他的风采。襄阳城内的许多名士,也不禁闻风而动,都先后登门拜望,跟刘备保持着友好往来。时日一长,“荆州豪杰归先主者益多”,这就引起了刘表的猜疑和戒备,开始对刘备放心不下了。而刘备呢,也日夜琢磨着,深感自己这些年的失败原因,主要是身边缺乏才略超群的智谋之士,帮助他如张良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开创一片新天地;若真如此,自己“兴复汉室”的梦想,才能有希望实现。

此时刘备已觉察到,襄阳乃是人才荟萃之地,不外有藏龙及卧虎潜伏于此;若如诚心寻访,虚心求教,是完全可能达到求贤之目的的。为此,他专程前往襄阳,拜访了远近闻名的司马徽先生,十分虔诚地恭请这位“水镜先生”,给予莫大帮助。司马徽哩,态度也非常诚恳,对刘备开门见山说道:“那些死啃书本的儒生俗子,怎么能识得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于俊杰之中。”刘备听后纳闷了,何为时务、何算是俊杰呢?司马徽接着解释,时务即是时代风云之变化,安邦定国的韬略;所谓俊杰,即要能洞察风云变化,胸怀并掌握安邦定国之韬略!刘备这时恍然大悟,进一步询问:“烦请您指点一二,到何处才可找到如此的俊杰呢?”司马徽回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此地就有伏龙与凤雏哩!”刘备又赶紧打听,他们究竟是谁?等到司马徽笑说,就是“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时,刘备也不禁眉开眼笑,欢喜雀跃起来。原来朝思夜想的贤才,就藏在自己身边不远的地方,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看来,确需得有高人指点迷津才行啊!欣喜若狂的刘备,拜别了“水镜”先生,决意着力去寻访卧龙跟凤雏。

二、

于是,后面就有了徐庶向刘备进一步推荐诸葛亮;有了求才若渴的刘备屈驾“三往隆中”,诚聘“卧龙”诸葛亮出山了。由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提出的形势分析以及战略发展谋划,使得刘备顿开茅塞,认定他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辅弼俊杰,便将孔明尊为上宾,倚为股耾。来到新野驻地后,这两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不分昼夜地坐在一块儿,开心地讨论着如何来实现“隆中决策”,热烈地研究着谋取天下的妙方。

几天下来,刘备诸葛亮二人,已是心心相印,情谊日益密切。这就使得关羽和张飞相当地吃醋了,老大的不高兴。二人觉得刘大哥是要疏远他俩了,就开始大发牢骚。刘备对他这二位老弟,是心中有数的。他俩身上的忠心义气,感天动地,无以复加;不足之处是智略不够,缺少长远大局意识。所以,刘备必得组建起一个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决策指挥班底,汇聚各方优势,发挥合力作用,方能制胜于敌,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可是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啊!于是,刘备便急忙向他们慎重喊话道:“我得到孔明,好似鱼儿得到了水,你们再不要多嘴!”关羽和张飞听到大哥这样说话了,也明白了他是用心良苦,也就闭上嘴,不再啰嗦此事了。

后来有人提出一种非议,说诸葛亮是亲去新野“毛遂自荐”的,被刘备感而留之。对这件事最早的记载,出于魏国人写的《魏略》一书里。大致的过程,时在曹操北定后,刘备正屯驻樊城。诸葛亮判断:曹军将会随即南下,攻取荆州;而荆州之主刘表既性格软弱,又不晓军事,难保荆州不被曹操所夺。于是他便主动北上樊城,求见于刘备,想以“毛遂自荐”的方式,进入到刘备阵营中,为他出谋献策;但刘备诸葛亮素不相识,又因他年纪轻轻,虽将他留于了营中,只是以一般的书生来对待。这段记述,就成了后人的争议出处,是说刘备并无有所谓的“三顾茅庐”,不辞辛苦地请孔明的事儿。

在《三国演义》里,对刘备“三顾茅庐”之事的叙述,写得非常精彩动人,它是以陈寿《三国志》里的记载为蓝本的。在《三国志》里的记载,是因为刘备四处求揽英才的消息,经司马徽传开后,诸葛亮的好友徐庶便亲往新野,到刘备营中拜访。刘备见徐庶谈吐不凡,对当前时势不乏真知灼见,就高兴地请他留下来,作为自己的参谋。徐庶看刘备果然名不虚传,除了礼贤下士,有器重英才之意外,也有相当远大的志向,不失为一代英杰。于是徐庶有感而发,慎重地向刘备推荐好友诸葛亮:“有位叫诸葛孔明的,是卧龙一样的大奇才,将军您想不想见他?”刘备已是在不同的场合之下,第二次听高人说到“卧龙”之名了,心想这人应该非比寻常,起码不会比徐庶差到哪里去,便回答说:“请你赶紧把他带来见我!”徐庶听后,回复道:“这位英才人物的性格,我还是十分了解的。只能亲自去请他,他才会应允出山的!您还是屈驾跑一趟,当面恳请他才行的。”后来,果然刘备心诚则灵,先后去了三次,终于请出了诸葛亮,并允诺诚心诚意地去辅佐他。

关于这个问题是非的重要佐证,可以从流传下来的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得到,因他有述:“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亲自屈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询臣以当世之事。”要知道,这是诸葛亮作为臣子,打给皇帝(刘禅)的正式报告。如果说了谎,就是犯有欺君之罪,该当问斩的。若素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是不会如此做的。也另有一说是,诸葛亮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时,才出面见他,这是诸葛亮为提高自己的身价,以便促使刘备答应自己“言听计从”的出山条件。但相关史载上,并无有何依据相证实。对此可以推论出一点,这应是孔明在试探于刘备的诚意,与他一贯谨慎的性格有关联。至于关羽和张飞有没有随同刘备到隆中?此事在陈寿《三国志》中并无记述,而是出自于后来元朝人的《三国志平话》里面。其中因由,可能是新野距离襄阳隆中有百多公里远,往返得需多天,刘备必会留下心腹之将据守新野大营,以防备曹军的偷袭。此非得关、张二人不可,所以他们不可能随刘备到隆中去。而徐庶作为刘备的参谋,又是诸葛亮的举荐人,必当作为向导带路,陪同刘备去隆中的。

三、

那么,以深备谋略智慧的一代奇才诸葛亮,为何要选择辅佐刘备呢?有人说是因为他看好刘备“低能”,并且事业无大基础,可以对他“言听计从”,让自己充分发挥奇能;要是换了“奸雄”曹操,或是“人虎”孙权,那就无用武之地了。不过,从尔后的实践中来看,刘备并非低能,也没有立马“放权”,事事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而是往往自有主张,掌握着如董事长般的最后拍板权的。若从情理上分析,诸葛亮再有奇才异能,也需要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操作,来逐步显现的。而刘备,虽说对这位青年俊秀十分赏识,但也会在实践中进一步考察他的才能,方可以给诸葛亮以重用的机会,对他“言听计从”。不过从史载看,直到刘备死之前,都没有对他“言听计从”。

曹操荆州统领刘表病亡,幼主刘琮继位,便急忙率军从宛城出发,逼抵到新野之时,刘琮则在蒯越等人的劝说下,暗中派人致书曹操,愿以荆州之地献降,以保全身家性命。这时的刘备,正屯兵于樊城,当刘琮降曹的风闻得到了证实后,他不禁愤怒之余而又惊恐万分。刘备急忙同诸葛亮等人计议,以当前形势,南撤到江陵是最佳的选择,一来是那里存储的军需较多;二来可以倚仗长江之险抗击于曹操。在刘备率军南撤,路过襄阳城楼时,便立马于城下,呼喊小侄刘琮,想与他说两句道别之语。但是,刘琮明知把父亲留下的基业,拱手献给了别人,这不是件很光彩的事,心里也是挺不好受的。现在听报远房叔叔要找他,又怎么好意识见面呢?竟然惊惶得卧倒在床,不敢出头露面了。

诸葛亮见此良机,不甘心军事重镇襄阳,就如此好端端地让给了曹贼,深憾自己“取荆州、立基业”的战略计划将可能化为泡影,便急忙向刘备建议说:“要是我们马上攻击襄阳城,荆州一举可得。”但刘备并没有听计于孔明,而是回答道:“刘荆州(刘表)临死时,他把孤儿托付给我。我现在攻襄阳,取刘琮,这是违背信义,贪图私利,等到我死了后,有何脸面再去见刘荆州呢?”说完这番话,刘备即率军一路南撤而下,没有做出任何狙击曹军的战事部署,可算是落慌而逃。后来有人对此判断,说刘备并非不想占取襄阳,只是担心抵挡不住曹操大军的凌厉进攻,怕折兵又丢城,于自己大为不利,所以便说出了这一番堂而皇之的话来,搪塞于孔明。

曹操兵不血刃地进入襄阳城后,得知刘备正逃窜往江陵的途中,连忙做出了“以轻骑五千,日夜疾行三百里”奔袭刘备的安排。奉命追击刘备的有两支精军:一支是由曹纯(曹仁之弟)所督领的“虎豹骑”;另外一支是荆州受降将领文聘所率领的轻骑。值得一提的,是曹军的这支所谓的“虎豹骑”,因以作战灵巧锋锐而闻名于世,被誉之为“骁锐天下”之军。当曹军轻骑一路无阻地,在当阳的长坂(今当阳县东北)截下刘备时。这时候刘备有兵士万人,有猛将关、张、赵,完全可以留下部分将兵,以迎击曹军,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掩护刘备主力按原计划南下江陵

可是刘备并没有决战曹军的心思(可能是前几次被曹操打怕了),所以仓促地改变了下江陵的原定计划,而是转往夏口方向,跟侄子刘琦方面去会合,让张飞来断后。好在张飞横矛立马桥头,怒睁豹眼猛喝:“我是燕人张翼德,你们谁有胆量上来?跟我决一死战!”这威风凛凛的气概,逼迫得曹将中竟无一人敢进前,更怕他后面埋有伏兵,从而绕道到其它前进方向,直往江陵扑去。张飞为刘备赢得了逃遁的时间,使大部人马及时地渡过了汉水,并得与关羽带来的荆州水军汇合,顺利地来到夏口,同“大侄子”刘琦把手相会。

四、

在孙(权)、刘(备)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以后,荆州原来八郡之地的分割形势是:曹操仍占据着北面的南阳(含襄阳)、章陵两郡;南郡(含江陵)、江夏两郡被孙权拿到;刘备只夺得经济和人口相对较差的,处于长江以南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刘备把“荆州”治所设于公安后,虽然有了一块立脚点,但还是嫌弃地方狭小落后,不足以施展宏图,便不顾孔明等人的极力劝阻,孤身前往东吴京口(今江苏镇江),向孙权“借用荆州”(即南郡)。刘备自有他的主张:南郡在江北,物产丰富,而且它的郡治所在地江陵,是临江而建,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得到了南郡,才算得是有了“荆州”这块立基业的根据地,进而方能言及西取益州,实现“兼跨荆益”的鼎立之势,最后实现“复兴汉室”的宏伟蓝图。

此时,孙权虽然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但实为政治联姻,以图向刘备“示好”,也为暗中“监视”刘备而打算。当妹夫向他提出要“借用”荆州之事,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向镇守在江陵的南郡太守周瑜征求意见。不料,周瑜极力反对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绝不可能长久屈居人下。我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把刘备扣留,给他筑豪宅,供美女,使之鬼迷心窍。然后将关羽和张飞分开,各派驻一地,使像我周瑜这样的将领,得以率领他们作战,大事可以完成。如果把土地分割给了刘备,作为他的资本,把这三个人聚集在沙场上,那就跟蛟龙遇到浓云大雨一样,不可能再留在水池之中了!”若从各为其主的角度看,周瑜的计策可说是相当正确的,只是孙权在几种方案的权衡中,倾向了鲁肃之意。

鲁肃认为,东吴为抵御曹操在东线合肥的军事压力,已经够沉重的了,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可将南郡借给刘备,让他直接面对于西北方,以抵御曹操部署于襄阳的重兵,这样可以摆脱东吴面对两线作战的风险。当周瑜得知孙权同意借荆州刘备后,又另生妙计,准备以更为有利于东吴的战略决策,来实质性消解“借荆州”的后患!周瑜也不辞辛劳,连夜赶到京口面见孙权,提出了一个为孙权打造帝王之业的惊天大计划。这就是:由他与孙瑜(孙权堂兄弟)将军共同率领一支大军,溯长江西上,以图进占益州(四川);待获取益州后,留孙瑜守益州及汉中,再伺机北上吞并张鲁,向西联盟马超,最后挥军向东,以威逼曹操的大后方;周瑜自己则还镇于江陵,进而汇合孙权的大军,纵兵北伐,攻占襄阳,以挤压曹军的空间。若如此,则中国(指曹操占有的北方)可图,帝业可兴!

周瑜的这一宏伟计划,是一箭双雕之计:它既为东吴扩大了地盘及实力,又可以因为东吴的西征与北伐,均离不开要以江陵为依托;所以,刘备荆州(南郡)的心思,就必然会好比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周瑜的主张,点燃了孙权建立帝王伟业的梦想,使得他激动万分,便当即拍板认可,并要周瑜次日返回江陵,做好西征的战前准备工作。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周瑜返途,走到巴丘(今湖南岳阳境内)时,竟然病倒以致身亡(终年36岁)。否则,三国的历史,可能是另一种景象了。当刘备后来,闲谈中询问起庞统(当时在周瑜身边任职),当时东吴是否确有扣留刘备之计?在得到庞统肯定回答后,刘备叹息道:“天下智谋之士,看法都差不多。当时诸葛亮曾经劝我不要去东吴,正是忧虑会发生这种事情。现在细想起来,还真是凶险万分的,差点逃不过周瑜的毒手!”

摘自:手指孤云著 《诸葛亮真相》花城出版社2010年6月 出版

相关推荐:

同为汉室后裔的刘备,如果真的灭了魏和吴,将会如何处置汉献帝?

商鞅:魏王要杀我,我为什么不跑?

历史之谜:薄太后为何要与儿子刘恒同葬

海底金字塔之谜:这是远古人类所为?

吴佩孚: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 他誓死不当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