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人口普查”中残疾人单列为一类

发布时间:2016-02-06 栏目:专题 投稿:想人陪的歌曲

本文摘自《武汉晨报》2010年11月5日A35版,作者:晨报综合,原题:《中国古代人口普查》

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发动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后面还备“事产”、“户别”等项,记载其户产业情况,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比现在的“农业户”和“非农户”分类还要细致。这场“摸家底”运动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英国学者卡尔津为此惊叹:“这是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其实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是大禹为治水而进行人口调查,当时登记人口为1355万人,相当于新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总人口。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并未统一。被公认为中国最早最为精确的人口数据,来自西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的“人口普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59594978人,相当于10年前安徽省总人口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人口普查”对于富国强民的好处。秦国宰相商鞅将全国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他们明国情知国力,从而使齐国和秦国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瞒报和伪报行为呢?古人也想出了很多办法。隋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政府要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如所报不实,责任人要受罚流放远方;当时还把户籍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按照地域人口来分配考试名额,想多出状元举子秀才吗?那就老老实实上报人口吧!这一招不可谓不聪明,也起到了积极效果。

不过相对最人性化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数清朝时的“摊丁入亩”制度,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长期因逃税而隐瞒的人口逐步报实,再加上“康乾盛世”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乾隆6年(1741年)人口总数达14341万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1亿。

相关推荐: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防备了所有人唯独放过了他,谁知他真的造反了

晚清第一牛臣丁宝桢:竟戏弄慈禧杀其心腹

一枚小小光绪元宝=房子+车子+票子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神秘的太平军宝藏在哪里?可能还留下一张藏宝图!

唐代就有'三脚猫'叫法吗?其实最早元末明初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