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袁绍为什么不迎奉天子?

发布时间:2016-02-06 栏目:专题 投稿:漂亮的西装

兴平二年(195年)落荒而逃的皇帝夜渡黄河,到达安邑(今山西夏县)。

袁绍此时在河北已小有气候,谋士沮授建策:“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能御之!”——注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版在这里。

沮授是一直主张袁绍迎奉献帝,两年前是这么说的:“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时间过了两三年,把皇帝接过来这个主张没有变,但接过来的目的——嘿嘿,变了不少——过去是“复宗庙于洛邑”,那就是要袁绍做中兴汉室的勋臣;现在只提“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想利用一下皇帝——这不是沮授变得快,是沮授终于摸清楚袁绍的想法了。“复宗庙”袁绍是坚决不干的,“令诸侯”才是袁绍的远大志向。

袁绍最后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大家都认为袁绍这个问题和曹操对比是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果我们能抛开结果论,设身处地站在袁绍的立场上,看能不能为他找一找不迎献帝的理由:

一、大汉帝国已经完蛋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判断,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判断。所以,袁绍不可能会去力挽狂澜,恢复汉室

二、即使迎奉汉天子袁绍也不会扶保董卓立的刘协袁绍当初就反对过,后来还策划立刘虞做皇帝,在废立问题上大臣犯了错是永远没有机会纠正的。如果献帝真的中兴汉室,大权独揽,这个“历史问题”是会要老袁命的。

三、献帝还有没有利用价值?献帝的价值就是“名”,但是把过气了的汉天子请回来,请了就得供着,供腻了也得继续供,正是俗话所说的“请神容易送神难。”

袁绍不仅没有长期敬供献帝的思想准备,而且他最希望的是献帝赶紧被人杀了或废了,自己不用脏手,反而可借机打击别人。袁绍由己推人,判定当世有实力的几个大佬想法应该和自己差不多,没人愿意把这个麻烦带回家。

曹操袁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动,但袁、曹二人还不能以此立判高下。要不要迎奉天子,用今天说俗了的一句话讲,叫有利有弊。对袁绍弊大于利,对曹操利大于弊。利弊之分在于实力,袁绍势大,带着皇帝终究会成累赘,曹操力薄,供着皇帝有利于凝聚人气。曹操后来势力膨胀以后,利弊转换,手里的献帝杀也不是,废也不是,转让也转让不出去,只能供着。在曹操的经验里,汉家皇帝都是短命的,没想到献帝刘协同志虽然饱受煎熬,活得还挺顽强。曹操没办法,末了也只好“我为文王”,让儿子处理这个麻烦。

倘若袁绍消灭了曹操,平定天下,献帝乃董逆所立,老子不认!要么自己直接上位做皇帝,要么再找个姓刘的小孩过渡一下,把这个丧家犬似的刘协迎接回来有什么鸟用?

相关推荐:

清朝最肥差事:和坤曾经兼任 后袁世凯拿它换了大清江山

古代黑科技,纸做的盔甲,刀剑难伤

杨贵妃与梅妃是情敌吗?她们怎么争宠的?

《山海经》简介:中国志怪书籍的开山鼻祖

东吴濡须坞的初建与第一次濡须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