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衣带诏背后反映出的政治较量

发布时间:2016-02-06 栏目:专题 投稿:懦弱的大侠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四年(199年),董承接到汉献帝的衣带诏,与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刘备合谋反曹,次年初,事情即败露,董承等人俱被族灭,仅刘备幸免。这就是衣带诏的故事。此诏书到底是不是汉献帝的亲书,抑或是董承等人的私下炮制,陈寿自己也拿不准。同样是出自陈寿手笔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起居注》的记载就显得自相矛盾:董承密谋反曹时,曾对王子服说:“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王子服怕兵少事败,不敢答应,董承又说:“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二人遂定计。显然,董承等人密谋反曹是历史真实,但衣带诏的真假就值得怀疑。

记录历史的人其实不容易,既不能亲历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又不能凭空杜撰胡编乱造,更多的时候大概只能依靠合理的推断。《三国志》之所以一直被后人认可,不能不钦佩陈寿的精明:对于自己拿不准的历史事件,就权且记录下来,并在其他地方埋下模棱两可的伏笔,让后人再行推断。赵炎认为,从政治投机的角度来分析,董承等人炮制假衣带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权力斗争历来如此。

东西两汉,外戚专权流弊甚深,董承作为汉献帝的岳父,官拜车骑将军,还开了府,有权有位,岂甘仰人鼻息?董承既受这种流弊的影响,又出现权力膨胀,在政治上有所图谋就顺理成章了。既然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行政治投机,而且这种投机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大得惊人,那么,董承造出“天子诏书”就是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翻版。此举假借忠于汉献帝的旗号,可迅速扩充自己的实力,形成与曹操集团相抗衡的董承小集团。从董承王子服的对话里,不难发现这样的图谋。

从罗贯中的叙述里,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推断。《三国演义》把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耿纪、韦晃、吉本等起兵反曹失败的事情提前了19年,硬是让吉本以太医令身份参加了董承集团,还编出投毒杀曹的故事。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个历史事件,老罗为什么要对它们进行糅合呢?理由无非有两个,一是渲染董承反曹过程的曲折和情节的惊险,二是想凸显董承集团的实际力量,否则,与曹操的雄厚阵营不对等。这就告诉我们,董承反曹是有预谋、有组织、并且实施了的,政治投机企图十分明显:夺取曹操的军队,由自己取而代之。

建安四年,汉献帝才19岁,毛头小伙一个,在曹操的威慑之下,连响屁都不敢放,自保尚且力不从心,哪来的勇气下杀曹的诏书呢?朝廷内外几乎都是曹操的眼线,董承即便真的从汉献帝手里拿到了诏书,恐也没机会带出来。从后来的未动而事败来分析,曹操的耳目对董承组织的“七义小集团”似乎毫无觉察,那么,汉献泄密的可能性就最大(演艺里说的泄密原因不可信--笔者注)。如果诏书出自汉献帝,一旦泄密,小命难保,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清楚,怎么会轻易泄密?在过去信息传递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曹操的耳目再厉害,也不可能神通广大到这样的地步。据赵炎看来,董承可能把自己政治投机图谋告诉了汉献帝,事不己出,汉献帝自然就不会铭心,最终事情败露,董承等人慷慨就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投机成功了,而董承的“衣带诏”政治投机却失败了。我们无法辨别谁忠谁奸,历史就是历史,但对其失败的原因倒是可以说上几句。按照古人论成败的说法,天时、地利、人和,董承一样也沾不上,不失败也难。归根究底,任何投机行为,最终都要着落到实力上来,没有实力,再周密的策划,再响亮的口号,再有赴死的决心,到头来也只是“取巧”而已。政治投机,成功只是偶然,而失败却是必然。

相关推荐:

蜀汉诸葛亮位高权重,到底有多少财产呢?

揭秘军统头子戴笠死后 他的后代都怎么样了?

平型关大捷的幕后:不为人知的腰站阻击战

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到底在什么地方

刘备为什么选择诸葛亮作为蜀国未来的委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