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又到一年毕业时,刘备也曾遭遇毕业即失业

发布时间:2016-02-07 栏目:专题 投稿:精明的鸡

提要:大学毕业刘备同学,遭遇了与今天许多大学毕业生同样的问题——毕业即失业。

辛辛苦苦读大学,花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毕业之后却依旧找不到工作

从那里来,就回到那里去。有什么起点,就有什么终点。

草根出身就永远只是个草根。

看起来这像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轮回。不是不懂得努力,不是没有去奋斗,只是努力过,奋斗过,一切的一切都是白搭。

这样的事情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是一件让人非常郁闷的事情。

刘备十五岁的时候,卢植已经人到中年。此时的卢植,除了在学术方面有些声望之外,还没有举世瞩目的名头,而且当时他的身体健康似乎不怎么好——他刚从九江太守任上休假养病。

卢植也是涿郡涿县人,与刘备是老乡。有着老乡这个身份,再加上皇族支脉的名头,刘备得以拜卢植为师,开始了大学生涯。

刘备读的民办大学,教学方式有点像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一个导师,辅导一拨学生,专攻几部经典。教授自然是卢植先生。史书上留下姓名的学生,除了刘备,还有两位:刘德然和公孙瓒

刘德然与刘备同宗,只是辈分搞不大清楚。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通过观察刘备在卖草鞋这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中的突出表现,认为刘备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由于刘备与刘德然上学的地方离老家很远,在京城洛阳附近的缑氏山中(今河南偃师东),因此上学的学费和路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就难住了靠卖草鞋勉强度日的刘备母子。为了让刘备读完大学,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刘元起,多次不顾老婆的反对资助刘备,甚至给刘备的开销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多(与德然等)。

有人说,这是一种政治投资,其实未必,因为贫寒之家亲戚好友相互帮助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他们这么做并不全是为了回报。

虽然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活着就为两个字——利益,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有一些不掺加利益的成分,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韩信为一饭之恩报以千金,漂母却不是为了得到千金的回报而施与一饭。

一个同学公孙瓒,字伯珪,是幽州辽西郡令支(今河北迁安、迁西一带)人氏,出身贵族家庭。

公孙瓒同学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贵族身份,却同样有着让他无奈的地方——他的母亲不是正妻。在以嫡长子为继承人的世袭制度下,母亲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公孙瓒同学长大后没能像袁术、曹操等大贵族家庭的嫡子一样,一出道就被推荐为“孝廉”或“茂才”(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一类的高考制度,实行的用人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后边会有分析),然后直接任命为级别比较高的国家干部。公孙瓒同学刚开始只是在当地政府部门做了一个小公务员(郡门下书佐)。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孙瓒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这句话的最佳定义。他凭借俊朗的帅哥形象,加上声音洪亮嗓门大的优点,很快得到了当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赏识。太守大人不但让他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而且公费派遣他到卢植门下深造进修。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教授卢植,研究的是儒学,刘备和他的同学,自然跟着学习的也是儒学。

东汉末年,儒家教学一般是采用儒学“五经”(《毛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当时还没有“四书”之称)等著作作为教材。因此,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学习的主要课程正是这些儒家经典。

儒学经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变革之后,取得正统地位。儒学的精髓,被董仲舒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儒家学子的理想,也被总结为四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的儒学讲授,多采用这种思想。

卢植教授的谆谆教导和倾心传授下,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刘备,从他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做人行事完全符合儒家的标准。

此外,身教甚于言教,卢植教授一身正气、忠心为国的为人处世风格,对刘备等人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刘备日后的做人理念和行事原则,正是在卢植门下读书的时候打下的基础。

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不是用来忽悠人的。读书受教育,虽然不一定能够得到金钱和富贵,但一定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能够完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同学当中,刘备公孙瓒非常合得来,两人称兄道弟,关系好得不亦乐乎。这也是刘备大学期间的又一收获。后来他能在乱世中混出头来,得到了公孙瓒师兄的不少帮助。

可能是受到公孙瓒师兄的影响,草根出身的刘备,也喜欢上了当时贵族子弟才能享受的娱乐活动——喜狗马(打猎)、音乐、美衣服。

从这些喜好可以看出,刘备一个很能合群的人。在贵族子弟成群的大学,草根出身的他没有顾影自怜、自卑自弃,而是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打成一片。

小时候能不能合群,是一个人长大后能不能当带头大哥的重要标志。一个小时候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长大后往往会成为一个孤僻偏激心理不成熟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刘备的人生道路远远比同龄人曲折艰难,卖过草鞋,上过大学,但刘备的身心还是健康发展的,没有走向偏激不合群的地步。

刘备大学的时间很短暂。原因在于,一方面当时的私人教学,没有固定的学制,另一方面卢植教授也只是兼职,不是像孔夫子一样专职搞教育。

卢植教授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做国家干部,东汉政府哪里需要他,就会派他去哪里。毕竟他还不到不惑之年,正是为国家出力的大好年华。

卢植同志养病期间当兼职教授,过了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东汉政府需要他了——扬州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造反了,组织上决定派一个恩威卓著又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前去开展工作

这样的人才很难得。而卢植正是这样难得的人才。接到中央政府的通知后,卢植收拾行装,准备远赴庐江去担任地方上的一把手——太守。

于是,刘备同学大学时光也宣告结束了。算起来,还不到两年时间,比现在的研究生学制还短。

离别的时刻,黯然神伤。当然最伤心的是刘备同学

教授卢植,踌躇满志,目的地很明确——庐江,在他辉煌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学生公孙瓒,泰然自若,目的地很明确——辽西,在很有前途的公务员队伍中继续打拼。

学生刘备,迷茫无奈,目的地没得选——回家,下一步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确切点说,大学毕业刘备同学,遭遇了与今天许多大学毕业生同样的问题——毕业即失业。

辛辛苦苦读大学,花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毕业之后却依旧找不到工作

从那里来,就回到那里去。有什么起点,就有什么终点。

草根出身就永远只是个草根。

看起来这像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轮回。不是不懂得努力,不是没有去奋斗,只是努力过,奋斗过,一切的一切都是白搭。

这样的事情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是一件让人非常郁闷的事情。

刚刚大学毕业刘备,心中就非常郁闷

尽管读大学不是没有收获——良师的朝夕教诲,儒学的点滴领悟,潜移默化的成长,都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但这些不是此时的刘备要思考的问题。

此时的刘备同学,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得到一份能够实现理想的工作——进入政府做公务员。儒家一向推崇“学而优则仕”,出仕正是所有儒家学子的梦想。虽然出仕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却是可以实现抱负的手段。正如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只有吃饭才能活着一样。

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刘备想要的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让他更为郁闷的是,他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不要回到集贸市场,重操那一份没有前途的旧业——摆地摊卖草鞋。

大学毕业再去卖草鞋,这比皇族出身卖草鞋,更具有新闻价值。如果当时的新闻事业有今天这么发达的话,绝对早已炒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了。因为在东汉末年,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已经多得如同天上的星星数不清,而能上大学的人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几颗。能在卢植这样的超级教授门下学习两年,就更加难得。

卢植教授的门下学习两年,毕业后却还要继续卖草鞋,这就不是难得了,完全称得上是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难度系数,远远高于今天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

刘备不打算创造这个高难度的奇迹。

一个男人都想有所作为。何况刘备还是有着皇族身份的男人,更何况他已经在卢植教授的门下受了两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诲,更更何况他的心中已经隐隐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很明显,继续摆地摊绝对不可能实现刘备心中的抱负。

刘备郁闷,也很无奈。即使自己有着皇族的身份,即使自己在卢植教授的门下读了两年大学,他依旧找不到通往理想的道路,甚至连生计都没有着落。

与今天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同学一样,这时候的刘备也会失落,也会迷茫,一个人待在家里发呆,痛苦地思索着自己的出路。

不从郁闷中走出去,就会一直沉溺下去被郁闷淹没。不从迷茫中走出去,就会永远在无尽的迷茫中徘徊。

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够从自己的郁闷和迷茫中走出来,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走出来用了多长时间。

刘备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依然要满怀信心地走出去寻找。

因为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希望。

相关推荐:

历史上秦二世胡亥屠尽兄弟姐妹 为何子婴逃过一劫?子婴的真正身份是什么?

解析西门豹罢官的真实原因:是被逼的吗?

穿越到清代,和哪位入关后的皇帝当兄弟最好?

八旗制度给予八旗子弟的相关待遇:一切旗民优先

曹操为什么不选曹植为魏国继承人?生性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