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古代政府没人性?他们对乞讨儿童的救济一点都不差!

发布时间:2016-02-08 栏目:专题 投稿:矮小的小虾米

根据甘元春律师的介绍,目前国内乞讨儿童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被拐卖来的儿童,要杜绝这个来源,必须加大打拐的力度;二是操控人员雇佣来、租来的儿童,这需要修改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构成条件,以法律手段打击这部分操控人员;三是由儿童本人的亲友带着进行乞讨的,这部分的儿童则需要区分处理,对有能力抚养儿童的仍带儿童乞讨的要以法制手段处理,而无力抚养儿童因此带儿童乞讨的家庭则要进行救助。(《信息时报》2月13日文章)

这段文字包含了两个网络热词:微薄打拐和乞讨儿童。实际上,无论是网民还是律师,其主要关注点始终是围绕法律在说话,而忽视了另一个层面,即行政执行力。立法,需要行政去执行,否则就是自说自话。拐卖儿童也好,乞讨儿童也罢,都集中在城市的某处,那么,众多的地方官干嘛去了?古代地方官在这方面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创了许多独特而有成效的先例。

政策支持。

古代社会的法制不是很健全,完全依靠法典是无法开展有效行政的,所以,不少地方官会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来支持行政,提高执行力。

比如,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各地政府就开始制定政策修建六疾馆和孤独园,其中六疾馆救济的难民类别就包括乞讨儿童。唐代武宗时期,救济乞讨儿童工作开始由宗教团体主办改为各地方官主办。

宋承袭唐旧制,并扩大了官办救济机构的规模,“慈幼事业”尤为突出。其专门设施有:慈幼局、慈幼庄、婴儿局等。大奸臣蔡京为相时,曾在全国普遍设立“安济坊”,以救济贫病老人,当然,乞讨流浪儿童大量得到救济,它取意于苏轼早年在杭州以私人捐款设置的义诊“安乐坊”,由各地方官具体执行。

自宋代设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都有全婴堂、育婴堂的历史记载。明清以后,地方官履新按临,都要仔细过问善堂设立位置,并核对在籍名单和拨补实数。

因为有了政策的支持,地方官可以自行截留一部分税款,用于乞讨儿童救济。如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范仲淹的“义田”,刘宰的“粥局”,朱熹的社仓等救济事业,都是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出现的。

舆论导向

古代资讯业虽然落后,但是,各地方官依然有自己的办法,他们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以道德为主要突破口积极开展舆论导向,呼吁全社会关注民生疾苦。如孔子和孟子在做官时倡导仁爱和仁术,墨子主张“兼爱”,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多财,财以分贫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这样的舆论导向,对今天之打拐和救济乞讨儿童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宋代的欧阳守道和文天祥通过写文章造舆论,高度肯定了庐陵、吉水等县在救济和安置流浪乞讨儿童以及助学济困与振兴庐陵文化中的积极贡献。清代雍正皇帝曾亲书《育婴堂碑文》,要求将京城广渠门内的育婴堂规制加以完善,号召士庶“捐资为善”,并向全国推广,严饬地方官吏切实做好弃婴养育工作,毋使坠入沟壑,并且规定了养育八十名弃婴及其相应的常平补贴数额。这种舆论导向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以至于“盐道衙门、牙厘局、督销局纷纷拨款”,许多乞讨儿童得到了救助。

身体力行。

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代地方官也深谙其中道理,他们往往拿出自己的薪水,带头从事救济乞讨儿童的善举,以劝喻下属和士绅阶层积极参与其中。

南北朝时,北魏有“良吏”路邕任太守,每天从家中自出粟谷,去赈济贫苦百姓乞讨儿童,另一良吏闫庆胤,任东泰州敷城太守,正遇荒年,庆胤把自家千余石粟米“赈恤贫穷”,使多家困难家庭得救。

最值得表彰的是隋朝“循吏”公孙景茂。隋文帝时,他任道州刺史,动用自家薪俸和家产购买大量鸡猪牛犊,“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大批乞讨儿童在他家中就食。另一位隋朝著名循吏辛公义,史载他出任四川岷州刺史时,当地多灾多病,而百姓又特怕染病,“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流浪乞讨儿童到处都是。辛公义决定用自己模范行为感召百姓,当暑月疫情严重时,他让部下将境内所有疾病患者都用麻板抬到自己家来,大部分都是儿童,病人达到数百,厅堂和走廊都住满了,他自己亲设一榻与病人住在一起,终日连夕与病人相对询问。这一期间所得的薪俸全部用来买药给病患儿童医治,还亲自料理病人饮食起居。结果病人全部痊愈,也从此改变了地方的陋习。

社会集资。

古代人口问题历来受到当局的高度重视,虽然尚未形成“儿童社会的未来”这样的观念,但是,不少具有先知色彩的地方官儿童问题上下足了功夫。他们认为,使乞讨儿童得到救济和安置,让他们健康成长,上可为朝廷补充徭役和兵员,下可为地方保证耕种田丁,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达到“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大治状态。

为此,解决资金问题,许多地方官最为头痛。完全靠朝廷拨款,肯定不行,资金的薪水除了养家糊口之外,所剩无几,也属于杯水车薪。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流浪乞讨儿童进行救助。

据史料记载,西汉宣帝时的黄霸,在任扬州刺史时,常常号召乡亭小吏畜养鸡猪,到时候施舍给那些乞讨儿童。他在任泉州太守时,也不时“养视鳏寡,赡助乞童”。

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他主持的“丰备义仓”最为知名。除了政府出资之外,他还号召民间凑集资金购买余粮,以救贫济困。道光十五年(1835)年初,他和林则徐在苏州城里修筑了十间大小仓库,从无锡买粮存放。从1835年至1860年二十多年间,这座义仓有效地起着荒年赈灾的作用,救济大量乞讨儿童和失业贫民。

清朝晚年,丰备义仓由官民合办转手为当地士绅联办,社会集资规模越来越大,还筹建“协济粥厂”,后来又兼管失业机户和流浪乞讨儿童救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还创办一所安置贫困家庭孤苦儿童的“儒孤学堂”。最后又扩建一所解决流亡人口和贫民子弟就业的“贫民习艺所”,相当于现在的技工学校。

古代地方官救济乞讨儿童,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帮助和感情慰藉,对于矫治社会过度的两极分化、缓解阶级矛盾、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生产力所限,对乞讨儿童救济总体上处于低层次水平,其救济的范围很有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不聊生的问题。加之,由于政治腐败,无论是官办救济,还是社会集资,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贪污腐化之事不胜枚举,因此,不能估价过高。

相关推荐:

南朝皇帝刘俊荒唐的一生

宋高宗赵构是长寿皇帝,为何在54岁时就退位?

秦始皇开了巡游天下的先河,为什么后来的皇帝却无人仿效

解密:忠勇的岳飞为什么会惨死在自己人手里

东林党争的背景: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