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曹刿论战》中“以德服人”的鲁庄公是庸才么?

发布时间:2016-02-11 栏目:专题 投稿:感动的指甲油

庄公(公元前705—662年),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世国君。自从《曹刿论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鲁庄公就成了曹刿的反衬,“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孙绿怡,《中华文学鉴赏宝典》)从而认定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无能;他急于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这种对鲁庄公的片面的、极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出于对历史负责、对鲁庄公负责和对后代负责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鲁庄公进行全面的考证和作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

在羞辱中即位

庄公是鲁桓公的长子。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日生。因与桓公的生日相同,故取名为“同”。后立为太子。桓公十八年春,鲁桓公齐国齐襄公谋杀。同年夏天,13岁的太子同即位,这就是鲁庄公

桓公十八年春,鲁桓公不听申繻的劝阻,执意带着夫人文姜到齐国去。鲁桓公齐襄公在泺水会见。夫人文姜与齐襄公旧情复发,勾搭成奸。鲁桓公知道后,对夫人发怒。夫人就去告诉了齐襄公。这对奸夫淫妇开始密谋杀夫。齐襄公先是宴请鲁桓公,等到鲁桓公酒醉后,就派公子彭生抱鲁桓公上车,彭生乘机折断鲁桓公的胁部,将鲁桓公杀死于车上。

《春秋》记载这件事,是为了揭露他们的奸情。鲁桓公与齐女(文姜)结婚,是为了重新建立齐、鲁两国前代国君的友好关系。他们的婚姻是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爱情的结晶。文姜本是齐襄公的女弟,在鲁桓公没有迎娶文姜夫人前,齐襄公准备将她嫁给郑国太子忽,但被太子忽辞谢了。《史记》中称文姜为“妇”而不称“女”。说明她在未嫁鲁桓公之前,与齐襄公已经建立了比较深的感情,早已是齐襄公之“妇”了。鲁公子翚到齐国来迎娶文姜时,齐襄公还破例送姜氏到讙地。但这种个人感情是无法超越政治需求的。爱情之火只能被压制,但不会熄灭。十五年后,情人重逢,旧情复发,被压制的爱情之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但烧过头了。在事后几年里,她仍然多次与齐襄公在不同的地方私通。

《春秋》没有记载鲁庄公即位大典的事,因为他的母后文姜没有回国。《春秋》不称姜氏而称夫人,是因为庄公与文姜断绝了母子关系。可见,鲁庄公是在羞辱中即位的:作为儿子,他的母亲的行为让他蒙羞,父亲被杀使他受辱;作为一国之君,先君在他国被谋杀,又“无所归咎”,更是奇耻大辱。但作为一个年少的新的二等国的国君,拿强大的齐国和荒淫残暴的齐襄公又能怎么样呢?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鲁庄公,只能将羞辱、怨恨深深地掩埋在心底。为顾全大局,只得忍让;为挽回一点面子,只好向齐襄公“请得彭生以除丑于诸侯”。于是“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事情就这样了结了。

“以德服人”获赞美

庄公八年的春季,庄公在太庙前操练士兵。夏季,鲁、齐两国军队围攻郕国。郕国战败后向齐军投降。鲁国的仲庆建议要攻打齐军。鲁庄公说:“不能这样。我实在没有德行,齐军有什么罪过?罪是由我引起的。《夏书》说:‘皋陶努力树立德行,具备了德行,别人自然降服。’我们还是姑且培养德行,等待别人降服的时机吧!”秋天,鲁军回国。君子由此赞美鲁庄公

按理说,鲁师联合齐师围攻郕国,郕国战败后只向齐师投降,齐国就没把鲁国放在眼里,有点欺人太甚。仲庆请伐齐师,也是在情理之中。鲁庄公不但没有同意,反而将罪过揽在他一个人身上。并且强调务必要培养德行,等待别人降服的时机。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鲁庄公不在乎一时的名利,不计较暂时的得失,要厚积薄发、以德服人。

庄公的“修德以待时”也是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的。

周公旦坚持以仁、德治天下,颇得民心,诸侯臣服,为后人称颂。他的儿子伯禽受封鲁地,这就是鲁公。鲁公伯禽当初到受封的鲁地去治理,三年后才来向周公汇报政事。周公问:“为什么来迟?”伯禽回答:“改变那里的民俗,革除那里的礼仪,三年才完成,所以来迟了。”由于鲁公的变革,鲁国的民俗、礼仪都从周制。周公的仁政、德治思想在鲁国的历代国君中影响很深,鲁庄公及后来的国君也是如此。到鲁昭公时,伯禽之治仍然存在。“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

从鲁公伯禽到鲁庄公,已历经十五世,三百余年。由于历代国君均好义不好战,鲁国不是很强大,在当时属二等国。而他的邻国齐国,还在太公吕尚受封之初,“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就在鲁庄公十五年,齐桓公开始称霸。齐国常常对鲁国虎视眈眈,几欲灭之。面对强大的齐国,鲁庄公也只能“修德以待时”。

庄公在政治上以仁、德治天下。在《曹刿论战》中,从他回答曹刿的三个问题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为应付这场战争作了充分的准备:对官吏——“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虽然是“小惠”,但表明他平时就善待部下,具有公平正直、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对神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虽然有点“迷信”,但体现他对神灵的敬畏,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为人准则;对人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说明其赏罚分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自认为从上至下都是问心无愧的:上对得起祖先神灵、下对得起将军、大臣和平民百姓。他所做的这一切说明他一贯以仁、德治天下:他以人为本、取信于民,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他常施“小惠”,才得到了将军、大臣、谋士们的拥护和帮助。所以当齐国来侵犯时,朝中大臣谋士们才会群策群力、鼎力相助;曹刿才敢来、才愿意来出谋划策;前方的将士们才会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方的人民才会源源不断地给予支援。

主张和平、反对侵略

《左传》中记载了鲁庄公在位的三十二年间,鲁国参与了十次战争。其中五次是自卫还击战,三次是帮助别国平定叛乱,二次是主动出击。这些都是正义的战争,没有发动过侵略别国的战争。十次战争中,有八次是取得胜利的,只有二次失败。从下面的几场著名战役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在实战中不断成长、成熟的鲁庄公及其不断提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乾时之战。庄公九年夏季,鲁庄公讨伐齐国,护送公子纠回国。他听信了管仲发来的错误信息,认为公子小白已经死了,没有做认真的准备,慢慢地、大摇大摆地向齐国进军。可是,公子小白已经提前到了齐国,做了国君,正张网以待。秋季,鲁军跟齐军在乾时作战,鲁军败绩。庄公躲过一劫,换车逃回了鲁国

长勺之战。就是《曹刿论战》中描写的那场战争。庄公十年春,齐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人说:“那些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干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目光浅短,没有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作战?”鲁庄公说:“暖衣饱食,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分给大家。”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跟从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如实相告。”曹刿说:“一念之诚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洞察,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心意,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下。双方交战,请让我跟着去。”鲁庄公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出击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走下车来,仔细观察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的横板远望,说:“行了。”就追击齐军。战胜后,鲁庄公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少了一些;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起来,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琢磨的,恐怕他们有埋伏。我仔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凌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乘丘之役。庄公十年六月,齐国和宋国的军队驻扎在郎地。公子偃对鲁庄公说:“宋军的军容不整,可以打败他。宋军败了,齐军一定回国,请您攻击宋军。”鲁庄公不同意。公子偃用老虎皮蒙上马,私自带兵从雩门出去攻击宋军。鲁庄公领兵跟着进攻。在乘丘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齐军也就撤走了。

在这次战争前,鲁庄公是有点畏惧齐、宋联军的。他知道一个齐师就够他喝一壶的,更何况还是齐、宋联军来犯,就没敢轻易听取公子偃的建议。但当公子偃擅自带兵冲入宋军阵地后,他还是果断率军出击,齐心协力打败了宋师。在初时,他是有点过于谨慎,但能及时出击,说明他还是能审时度势,不盲目冒进,也不优柔寡断。

鄑地之役。庄公十一年夏,宋国因为乘丘那次战役而入侵鲁国。在这次战争中,鲁庄公将从曹刿那里学来的“一鼓作气”理论运用得更超前:他还未等宋军摆好阵势,就逼压过去,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窜。

如果说,在乾时之战和长勺之战时,鲁庄公对军事理论不甚了解,在军事指挥上是完全依靠他人的,那么在乘丘之役中,他已初步掌握了一点军事知识,能主动协同部下作战;到鄑地之役时,他就已经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军事理论,独立指挥战争了。通过这几次战争,齐桓公看到了鲁国的实力,也看到了在实战中不断成长、成熟的鲁庄公。后来齐桓公就不敢再对鲁国轻易动兵了。

《左传》中记载了鲁庄公在位的三十二年间,鲁庄公参与的七次结盟。其中六次是为了讲和、帮助别国平定叛乱或打抱不平,目的都是为了和平,而不是为了侵略、瓜分或称霸。只有与齐国大夫的那次结盟,是因为齐襄公死后,齐国无君。为护送公子纠回国做国君打好国内的政治基础。在其他诸侯出于侵略、瓜分或称霸目的的结盟,他都没有参加。比如庄公十五年春,齐桓公称霸的那次齐、宋、陈、卫、郑等国诸侯在鄄地的会盟,鲁庄公没有参加。

爱惜人才、善用人才

庄公是一个爱贤人、得贤人、用贤人的贤主。从他不杀管仲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爱惜人才的。

当初,齐襄公谋杀鲁桓公,与鲁桓公夫人私通,又诛杀很多不该杀的人,生活淫乱,多次欺辱大臣。他的弟弟们害怕祸及自身,次弟纠由管仲和召忽护送逃到鲁国,因为他的母亲是鲁女;次弟小白逃到莒国。后来襄公被无知所杀,雍廪又杀了无知。庄公九年夏,庄公护送公子纠回国。可是公子小白先从莒国回齐国做了国君。秋,鲁军跟齐军在乾时作战,鲁军败绩。齐国送信给鲁国说,公子纠是国君的兄弟,不忍心杀他,请鲁国将他杀了。召忽、管仲国君的仇人,请将他们送回齐国来,把他们剁成肉浆才甘心。否则,就要围攻鲁国鲁国害怕了,就在笙渎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鲁国管仲关进了牢房,准备送他回齐国。施伯对鲁庄公说:“齐国想得到管仲,并非要杀他,是准备重用他。如果齐国重用了管仲,他将成为鲁国的后患。不如杀了他,拿他的尸体送给齐国。”庄公不听,将管仲押送回齐国齐桓公听了鲍叔的建议,任管仲为国相。

庄公不是不知道管仲是一个人才,也不是不知道放虎归山必有后患的道理,同时他也知道如果先斩后奏,杀了管仲齐国也不会拿他怎么样。但他没有听从施伯的建议,执意将管仲送回齐国去。一方面是他慑于齐国的压力,不得不将管仲通过外交手段交给齐桓公。另一方面是他确实认为管仲是一个人才,觉得杀之实在可惜,所以舍不得杀。

其实,鲁庄公也不是一个手软的国君。对那些不是很有德行的人,他也是主张杀之以绝后患的。如,他曾建议儿子斑,将调戏梁氏的圉人荤杀死。因为荤力气很大,只能杀不能鞭打,否则会留后患。不出鲁庄公所料,斑后来就被荤杀死了。鲁庄公没有管仲,说明他不但认为管仲是人才、而且是君子,相信他不会成为鲁国的后患。事实证明他是有远见的,管仲不但没有成为鲁国的后患,恰恰相反,管仲还巧妙地帮了鲁国一回。

齐桓公五年,齐军讨伐鲁国,鲁军将要战败了。鲁庄公就向齐桓公请求,愿意献出遂邑来平息这次战争,齐桓公答应了。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会盟。将要结盟时,曹刿在坛上拿匕首劫持齐桓公,说:“归还鲁国齐国侵占的地方!”齐桓公答应了。然后曹刿才拿开匕首,北面坐在臣子的座位上。后来齐桓公后悔了,想不归还鲁国的地方并且杀掉曹刿管仲说:“这是您在被劫持时已经答应的事情。杀曹刿,只是一小会儿的快乐罢了,但是在诸侯中会形成背信弃义的印象,会失去天下的援助,不能这样。”于是齐桓公就归还了侵占的鲁国的地方。诸侯听到这件事后,都信服齐桓公,想来依附齐国

本来,鲁国战败,割地求和,是鲁庄公自愿的。曹刿先违反盟约,在坛上用匕首胁迫齐桓公。齐桓公不得已才答应返还从鲁国侵占来的土地。事后齐桓公反悔,杀曹刿,重夺鲁地,鲁国也无理可讲。齐桓公要这样做,也不是做不到的,甚至再发动一场对鲁国的战争都是极有可能的。鲁国刚战败,再打也是很难取胜的,还可能丢失更多的土地。这时,管仲十分巧妙地劝谏齐桓公,既化解了这次矛盾,又让齐桓公获得了守诚信的美誉,还保住了曹刿的性命、鲁国的领土。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管仲在报鲁庄公当年的不杀之恩。

不拘小礼小节

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曹刿是言听计从的,因此落了个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非议。其实,作为诸侯国的国君,有时他也是比较专制的,特别是在他执政二十几年后,就连曹刿的话他有时也是不听的。

庄公二十三年夏,鲁庄公齐国去观看祭祀神社。曹刿劝阻说:“不可以。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定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纠正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伦次;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觐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见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一定要给予记载。记载而不合乎法度,后代子孙将会怎么看您呢?”鲁庄公这次就没有曹刿的,硬是到齐去观看祭祀社神的活动了。这说明鲁庄公一方面对当前的鲁国齐国的政治形势有全面、客观的估计;另一方面,他以为到齐去观看祭祀社神活动,还可以增强两国的友好关系。

庄公二十三年秋,在桓公庙的柱子上涂上红漆。二十四年春,又在桓公庙的椽子上雕花。御孙劝谏说:“我听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先君拥有大德,而您却把它放到大恶里去,恐怕不可以这样做吧?”但他没有听御孙的劝谏。可能他认为这不算是什么大的浪费,还能表示对先君的孝心和敬意。也许是他未能报杀父之仇而感愧疚,才这样做的。

庄公二十四年秋,哀姜来到鲁国,鲁庄公叫同姓大夫的夫人进见,进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御孙进谏说:“男人进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女人进见的礼物,不超过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示贽诚敬而已。现在男女用相同的见面礼,这是没有区别的。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由于夫人弄乱了,恐怕不行吧。”也许是他比较喜欢哀姜,或许是对齐国的敬意,他没有听御孙的劝,就破了这次例。

此外,《左传》中还有鲁庄公在夏天出现日食、秋天发生洪水时,击鼓、用牺牲祭祀神庙;不为国事到洮地去与杞伯姬会见。这些也是不合礼制的,因为发生日食、洪水等天灾时,不能用牺牲,只能用玉帛祭祀,也不能击鼓。诸侯不是为了百姓的事情不能出行。但这些在鲁庄公看来,都是无关大节的,与国家的兴衰存亡没有什么影响。只是违背了一些小礼小节,也就无所谓了。说明他是一个平时不太注重小礼小节,而遇国家大事,还是不糊涂的人。

后继乏人

庄公晚年对继承人的安排不当,留下了祸患,导致鲁国在他死后几年内,动荡不安。当初,鲁庄公建造高台,可以看见党家。在台上鲁庄公见到孟氏就爱上了她,便跟着她走。孟氏闭门拒绝。庄公答应立她为夫人,她就答应了。划破手臂和庄公盟誓,后来就生了子斑。一次正当雩祭,事先在梁家演习,庄公的女公子观看演习,圉人荤从墙外调戏她。斑发怒,叫人鞭打荤。庄公说:“不如杀掉他,这个人不能鞭打。他的力气很大,能举起稷门把它扔出去。”斑没有杀得了荤,恰逢庄公也生病了。

庄公有三个弟弟,大弟叫庆父,二弟叫叔牙,三弟叫季友。庄公娶齐女哀姜做夫人,哀姜没有生儿子。哀姜的妹妹叫叔姜,生了子开。庄公没有继承王位的太子。由于他爱孟氏,就想立孟氏的儿子斑为太子。庄公病重后,就向叔牙询问王位继承人的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有庆父在,可以继承王位,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庄公担心叔牙将来立庆父为王,等叔牙退出后又问季友。季友说:“我将以死来侍奉子斑。”庄公说:“刚才叔牙想要立庆父,你说该怎么办?”季友派人以庄公的旨意命令叔牙等待在钺巫家里。让钺巫用毒酒毒死叔牙,说:“喝了这个,你的后代在鲁国还可以享受禄位;不这样,如果你死后,后代就没有禄位。”

叔牙就喝了毒酒,回去,到达逵泉就死了。鲁庄公就立叔牙的儿子为叔孙氏。八月初五,庄公死在正寝里。季友按照庄公的授意立子斑为国君。子斑即位,住在党氏家里。先前庆父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妹妹的儿子开。十月初二,庆父派圉人荤在党家杀死斑。季友逃跑到陈国。庆父竟然立公子开为国君,这就是湣公。湣公二年,庆父与哀姜私通更加厉害。哀姜与庆父想谋杀湣公后,立庆父国君庆父派卜齮在武闱刺杀了湣公。季友听到这件事,从陈国带着湣公的弟弟申逃往邾国,派人在鲁国作内应。

鲁人准备诛杀庆父庆父害怕了,逃亡到莒国。这时,季友带着公子申返回鲁国,立申为国君,这就是釐公。釐公也是庄公的小儿子。哀姜害怕了,逃到邾国。季友用财物贿赂莒国来求取庆父庆父被送回鲁国。季友派人去杀庆父庆父叫大夫奚斯去请求季友赦免他。季友没有答应,奚斯哭着回去。庆父听到奚斯的哭声,就自杀了。齐桓公听说哀姜与庆父乱伦,从而危害了鲁国,就把她从邾国召回来,在夷地杀了她,把她的尸体运回齐国。鲁釐公请求归还哀姜的尸体并予以安葬。

鲁庄公虽然顺利的平稳的将他的君位交给了他心爱的女人所生的儿子,但他还没有为儿子扫清政敌。对他身边存在着的隐患没有加以防范,比如,对他的大弟庆父的阴谋、他的夫人哀姜、儿子的仇人圉人荤,他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根除了。导致鲁国在他死后几年内,动荡不安。

从以上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鲁庄公在政治上,以仁、德治天下;在军事上,重视操练士兵;外交上,坚持“修德以待时”。鲁庄公爱惜人才,重用人才;主张和平、反对侵略;主张结盟、反对称霸。正是这样,鲁庄公才能在三十二年的统治期间,保持内无大乱、外无大患的和平形势。他既无大功,也无大过;既不是名望很高,也不是声名狼藉;他处事谨慎、为人低调、不拘小节、不善张扬。所以有的人才片面地认为他愚昧无知、目光浅短、昏庸无能。

相关推荐:

楼兰古国未解之谜:它是怎样被毁灭的

揭秘:隋炀帝杨广墓在何时何地被发现的

解密:稷下道家所推崇的管子一书包含了哪些内容

八王之乱带来的破坏: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孙权的平衡之术:曹刘之间的平衡保证吴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