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揭秘:古代皇帝如何度过‘没电’的炎炎夏日

发布时间:2016-02-12 栏目:专题 投稿:搞怪的翅膀

来过北方的都该知道,夏天的北方,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夏天很是难熬,现在好了,有点了,大不了把电扇打开,在不给力就打开空调吹吹,可是在那没有电扇、空调和冰箱古代,住在宫里皇帝如何度过没电炎炎夏日的酷暑呢?

每到酷暑来临,宫里的能工巧匠就会想出种种办法。这些传统的方法虽然没有现在的设备效果显著,却也是巧妙利用自然之物的奇思妙想。他们具体是如何来进行防暑降温的呢?咱们今天好好唠唠……

明朝以后的政府出台建筑规制,“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表面看似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隐藏着无比奥妙。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宫里营造人工阴凉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也可保持通风。

帘子何时挂何时收当时不是随随便便挂的,都有相关规定的。帘子按照尊卑还有等级之分,最高级别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下等级别的是用苇箔编成的席子。道光皇帝曾在《湘帘》诗说:“一桁垂银蒜,编成翠竹箩。篆烟留细处,草色看时多。月下纤无影,风前动有波。湘江遗趣在,夏永静如何。”

大点的遮阳工程是搭凉棚,就是在宫殿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棚匠们用简单的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这种凉棚可卷可展,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再收起来通风。搭凉棚一般在阳历5月份就搭上了。

从寒冷的冬季储藏冰块到酷热的夏季用的习惯,此习惯在北方由来已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用来贮存冰块冰窖。到了明清时期,盛夏也会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根据《大清会典》中记载: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专门储藏冰块的官窖,共计十八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有藏冰25000块储备量。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隆宗门外西南的造办处附近就有一处冰窖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样式和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冰箱,其多用名贵稀有的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黄金、白银为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是构造合理、实用。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料和时鲜水果,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冰桶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

另外,清代从康熙皇帝以后,历任皇帝每年夏季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去避暑消夏。

相关推荐:

魏延谋反?千古奇冤!三国第一大冤案历史真相

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

从《铜雀台赋》看被人误读千年的三国诽谤案

朱温登基仪式上为何被嫡亲大哥骂!朱温篡位之谜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人生大结局:都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