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西汉上访女缇萦的成功纯属偶然

发布时间:2016-02-12 栏目:专题 投稿:诚心的啤酒

汉朝历史学家班固曾在狱中写了一首“咏史”的五言诗,名为“咏史”,实是借本朝故事发家里人的牢骚: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汉文帝时期,原太仓令淳于意辞官下海,在临淄开了家私人诊所,行医过程中出了医疗事故死了人,说起来也不算什么事故,因为那个病人本来就是个半拉死人,淳于意是碍于情面才勉强下药。于是,死者家属告官,双方对簿公堂。

地方官一看死了人,当下也不问青红皂白,就给淳于意定了肉刑之罪,押赴长安。淳于意的小女儿叫淳于缇萦,年方十七岁,一心想为父亲伸冤,徒步千余公里跟随父亲的囚车来到长安,请人写诉状,呈交汉文帝,最终使父亲沉冤得以昭雪,还促使朝廷废除了残酷的肉刑。

一般来说,老百姓受了冤屈,如果在当地不得伸,可向更高一级政府或执法部门申诉,也可直接向国家领导人递状子,古代中国将这种行为称为告御状,现在则统称为上访。这个名叫缇萦的小姑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上访女了。

李白有句名言,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古代人上访之难堪比登蜀道。赵炎曾做过统计,古代见于史籍经传的上访约三十余例,获得成功的唯有这一例,而且其成功里面还包含了太多的偶然性。

首先是交通问题,那么远的路,完全靠双腿走下来,这对只有十七岁的小姑娘来说,体力上显然不可能。若无坚强的毅力和为父伸冤的信念支撑着,恐怕很难实现上访的目的,因此,我们只能理解为是一个偶然

其次,地方官阻挠怎么办?明明是人尽皆知的冤案,地方官若想瞒天过海,就必然会百般阻挠任何形式的上访和告状,焉能任由当事人的女儿顺利成行?而且还是跟着囚车一起出发的。缇萦之所以能够成行,赵炎以为,是地方官过于自信于体制优势,而轻视了小女孩的能量,这也是一个偶然

第三,没钱请人写状子怎么办?试想一下,父亲做了阶下囚,缇萦又那么小,那个时候还未出现银票,估计也带不了几个铜板,到了京城这个陌生地方,两眼一抹黑的,她能找谁帮忙?天可怜见,还真的有人帮了她,而且还是个官员。这又是一个偶然

第四,状子写了,够不着皇帝怎么办?

熟悉明史的读者可能会记得,海瑞写了骂嘉靖皇帝的折子,递上去一两个月才到了嘉靖的手中,其中还有着内阁诸大员幸灾乐祸的因素。一般的折子,内阁有随机处置权,不一定非得交给皇帝看的。

同样,西汉的丞相和下辖的各省,其权力并不比明朝的内阁小。尽管当时朝廷有规定,老百姓有权直接写信给皇帝本人,但是,老百姓是无法面见皇帝的,信件还需官员具体上传下达,这就充满了变数,他们扣下缇萦的诉状,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缇萦的诉状最终被汉文帝到了,这不能说不是偶然吧。

最后,皇帝看到后不重视怎么办?说实话,没办法。

家天下嘛,一切由皇帝老儿说了算,何况还是一乳臭未干的小女孩写的状子,何况这个小女孩那么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说朝廷的肉刑如何如何不好。一般情况下,缇萦上访不会有好结果。

但是,我们说,凡事有一般情况,就存在特殊情况。一个小女孩这么有胆子重亲情,这对汉文帝来说,是个特殊的民情;汉文帝是个著名大孝子,犹重于对母亲薄太后的至孝,这对未经世事的缇萦来说,对于此次上访来说,无疑也是一个特殊的利好条件。这两个特殊,其中蕴含的偶然性不言自明。

上面的五个偶然,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缇萦上访必然会泡汤。由此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老百姓的上访,必然是大多数不会有满意的结果,有满意结果的,只能出自偶然因素。比如,秦香莲遇到了包拯,小白菜惊动了慈禧太后等等,莫外如是。就连班固自己也深明其理,一句“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已然泄露了偶然的玄机。

相关推荐:

沙雕羊驼表情包

夷陵之战吴蜀两军作战经过图解

水煮三国:孙坚和刘表 谁更厉害些

万圣节面具的由来_万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