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历史上皇帝的仲父们的荣耀与悲哀

发布时间:2016-02-12 栏目:专题 投稿:慈祥的火

中国古代,君王帝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声称受命于天,是“天子”,由上天授权管理天下苍生。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有一种人的身份非常特殊,似乎在某些方面大于君王帝王,这就是叫“仲父”的人。这些人本也是大臣,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君王帝王认作是父亲或干爹,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讲究道统伦理。“三刚五常”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而当“仲父”们既是臣又是父时,地位就特殊了,显赫了。他们或者是扶植君王帝王登基的权臣,或者是君王帝王的授业老师,或者是权倾朝野、执掌军队的名臣、将帅,反正,他们是当时君王帝王的父辈、师傅。

仲父”这个词汇原先意思就是叔父。古人以伯仲叔季为排行,“伯父”、“叔父”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而仲父却因为特殊的原因,成为了一种古代帝王赐予股肱重臣的一种荣誉称号。历史上最早闻名天下的仲父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仲父管仲管仲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曾经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不仅有政治才干,而且还有文学才能,他写了一本《管子》,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先河,时至今日,《管子》一书仍被认为是古代管理学的名著。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管仲并非《管子》的作者,该书是后人假托他名号写的,但管仲的事迹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的齐桓公很尊重管仲,因为管仲名仲,便称呼其为仲父管仲当得挺出色的,后来的诸葛亮等,也以有管仲之才而自豪。

接下来便是鲁国的仲父孔子了。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人们称为“万世师表”。如今,中国在许多国家开办了中文学院,就叫“孔子学院”,足见春秋时孔子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力。因为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后世有人就尊称其为“仲父”。这更多的是指文化教育方面的“仲父”,不是权势谋略方面的“仲父”。不过,孔子作为仲父,其荣耀不会亚于管仲,不仅影响中国的现在,还影响到国际上。

再下来,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国的吕“仲父吕不韦了。吕不韦原来是一位韩国商人,他可不是一般的图小利的商人,而是玩大生意的,他是中国最早的深谙政商合一奥秘的大商人。这位商人很有长远的眼光,他投机政治,以“政”促“商”,发现了著名的“奇货可居”的秘密。他谨慎执着地实施他的政商策略,不仅取得了惊人的丰厚利润,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成果,他一跃而成为了秦国的相国。当然,吕不韦的牺牲也是够大的,为了让“奇货”发挥奇效,他忍痛割爱把亲密的情人送给了在赵国当人质的子楚,如果不是商人利益第一,这也够窝囊的了。后来,子楚当了国君(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庄襄王太没有福气了,地基不久就死了,他立年幼的太子政为君,吕不韦被尊为相邦,称为“仲父”。历史上有一种传说,说秦国的新君王政其实就是吕不为的私生子。吕不韦表面上是“仲父”,实质上是父亲。

年轻的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可能从小就对吕不韦和他母亲的神秘关系非常的反感,当吕不韦位极人臣、权倾天下时,他不得不表面认可这个“仲父”,可是,政,也就是秦始皇打心眼里就不喜欢他。“仲父”的称呼是十分的荣耀,但却埋下了祸根,亲政后的秦始皇,意在大权独揽,他焉能容你一个吕“仲父”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呢?秦始皇是何许人?千古一帝。最终,商人父亲斗不过政治家嬴政,于是乎,吕“仲父”最终被毒死了,成为所有“仲父”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当然,吕不韦身后留下了由门客撰写、他主编的《吕氏春秋》。此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此书开创了集体编书的先例。悲哀惨死的吕“仲父”因《吕氏春秋》而有千古的荣耀

三国时期,又有一位仲父,那就是东吴的大臣张昭,他被人称为是“江东仲父”。《三国演义》把张昭写得比较损,诸葛亮舌战群儒,张昭作为江东才俊的首席代表,相当狼狈地在年轻的诸葛亮面前败北了。其实,历史上张昭颇有谋略,相当能干,他将东吴的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尽力辅佐孙权,孙氏兄弟两朝君王都非常尊重张昭,连《三国演义》也不得不写上“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事例。足见,张昭在东吴朝中的才干和威望。所以,这位“江东仲父”并不是徒有虚名。《三国演义》把张昭写成投降派的代表,其实,张昭是年老多病而辞官,去世时孙权素服吊唁,颇为荣耀。陈寿评价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基本是肯定的。

张昭之后,东晋王朝也有一个“江东仲父”,他就是王导。王导是山东琅琊的士族领袖。当时,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五胡纷争,王导率领山东士族追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开创了东晋王朝。王导以娴熟的政治技巧,出色的纵横谋略,成功地使东晋王朝南渡后在江南站稳脚跟,建立了南京这一新的文化政治中心。由于王导居功至伟,也被人们称为“仲父”。王导在历史上,也颇为政治家们所颂扬。

以上这几位,是在名称上明白称为“仲父”的,其实,还有一些不叫“仲父”的“仲父”,他们也享受着仲父的权力和荣誉。比如,西周初年的姜尚姜子牙,垂钓渭水边,引姬昌上钩,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尚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齐国。姜子牙帮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伐商灭纣,开创了周朝八百多年的基业,他被周武王亲切地称呼为“尚父”。这“尚父”其实也是后来的“仲父”。姜尚虽然很辛苦,但荣耀至极,千古被推崇。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这是很少见的。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第一号智囊范增被尊称为“亚父”,这其实也是“仲父”。范增见解高明,谋略精到,料事极准。可惜,自信、高傲、狂妄的项羽,勇有余而谋不足,不听范增劝告,不采纳他的建议,最后项羽被刘邦打败了,落得自焚乌江的下场。“亚夫” 范增带着遗憾、无奈,悲哀死去。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主刘禅称为“相父”,其实,也是“仲父”。这位“相父”是很够意思的,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不仅帮刘备争得了三足鼎立大好局势,还在刘备死后,竭尽全力,辅助傻阿斗,屡次出祁山,战曹魏,力图恢复汉室。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诸葛亮事无巨细,亲身躬为,犯了不肯放权,不能量才用人的错误,最后累死于五丈原。这是既荣耀(被称为名相典范)又悲哀(累活累死又振兴汉室无望)。

在清代初期,还有一位不叫“仲父”的“仲父”。那就是多尔衮,他战功卓著,胸有大志,很有大局的眼光,但又恃功自傲。他在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继承权时,顾全清王朝大局,适时放弃,让皇太极的第九子顺治接班,辅助顺治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当时,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就功劳和实权,他是继位的第一人选,能放弃争夺确实是大度。不过,多尔衮也有恃功自傲的毛病,福临继位后,他逼这位小皇帝封他为“皇父摄政王”。史书有一个说法,认为多尔衮后来娶了皇太极的妃子,福临的母亲孝庄,如果是这样,多尔衮明明就是顺治皇帝的继父,不止是“仲父”了。

福临可能和嬴政一样,特反感他母亲有后来的男人,他被逼认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但心里有的是气愤,结果,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就被追罪,削爵、擢宗室、籍家产、罢庙享,断其后嗣,掘墓开棺,鞭尸示众。荣耀一生的大清和硕睿亲王,死后还不得安宁,落得如此凄惨的结果,让人深刻领略到政坛的残酷和历史的讽刺性。

当然,多尔衮比起吕不韦,结局还算是好一些,他毕竟是死后才被顺治皇帝秋后算账的。

仲父”们的荣耀悲哀说明什么?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作为帝王的干爹、师父,借助君王的权力、影响,当然可以享受到别的大臣所没有的巨大荣耀,但是,有为的君王为了保证自己手中权力的至高无上,是最讨厌被制约、被限制或被别人掌控的,哪怕是君王自己的干爹、师父,除非是无能的君王,如傻阿斗等。吕不韦多尔悲哀下场就是这一政治潜规则所导致的结果。范增计策不被项羽接受,最后病死,张昭提前退休,还能得孙权素服吊唁,也和此潜规则有关。只有大智者姜尚、管仲能与有为的君王相得益彰,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在政坛上,权力永远是第一位的,最高掌权者必然要保证手中权力永远至高无上,在贪婪无情的权力场中,任何形式的侵权、争权、夺权,都是十分危险的争斗,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哪怕是“仲父”们,虽然地位特殊,依然必须十分当心,有时因为特殊,处境更为危险,下场更可悲。历史上仲父”们的经历,给后人留下了值得深思的政治、人生课题。

相关推荐:

虞姬是刘邦安插在项羽身边的卧底吗?

黄巾起义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为何起义后仅历经9个月就失败了?黄巾起义为何能动摇汉室根本?

他的实力不如元始天尊,法宝更不如通天教主,为什么成至高神灵?

大义灭亲:大将王树声为何要砍下舅舅的脑袋

宋徽宗赵佶是怎样导致'靖康之耻'的?与道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