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是什么造成了魏延悲惨的结局?

发布时间:2016-02-13 栏目:专题 投稿:谦让的猫咪

《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这样出场的:关羽带兵攻打长沙,遭遇势均力低的老将军黄忠,两人都爱惜对方人才,彼此手下留情,长沙太守韩玄便怀疑黄忠要里应外合,于是要斩黄忠魏延挺身而出,杀死韩玄,献了长沙。不料诸葛亮却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认定他“久后必反”,下令将他斩首。亏得刘备阻止,魏延才幸免一死。从此,魏延诸葛亮的关系便微妙了起来。

魏延自从归顺刘备后,战功卓著,帮助刘备取得西川、汉中,后来又镇守汉中要塞,使汉中万无一失。诸葛亮北伐,魏延是前部先锋;后来深入羌中,大破了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升征西将军,加封南郑侯。由此可见魏延卓越的军事才能。可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的将领,在诸葛眼里,仍然是“怜其勇而用之”,诸葛狭隘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魏延的遭遇,自然有他自身不可避免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魏延悲剧的主要原因是魏延的耿直率真的个性:

魏延的性格直率的近乎于天真无邪。他性格比较开朗,言行一致,毫无顾忌,在长沙为救黄忠,他杀了韩玄去投刘备,既不考虑黄忠是否领情,也不考虑孔明是否欢迎;随刘备入西川时,他体恤黄忠年迈,替黄忠攻打敌军营寨,却不考虑黄忠的意愿以及他与黄忠的交情;随孔明六出祈山伐魏,他在确定兵出祁山的方案时,在守护街亭和劫曹真之寨时,都毫无顾忌的向当时的最高指挥官诸葛孔明提出了自己用计和用人的不同看法,令本来就对他没有好感的孔明对他的做法更加厌恶。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如果魏延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直爽的性格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军事将领,言行需要受到一定约束还是必要的,但魏延本人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忽视了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和地位,于是,直率的特点在军事领域自然地变成了他的缺点,当他的想法和最高领导人不相一致时,直率开朗,敢说敢干的性格就成了爱发牢骚,违犯军纪的祸根,这些都是领导人所不能容忍的。尤其是魏延孔明否定自己兵出子午谷的方案很不服气,因而常常牢骚满腹。更要命的是有一次,他在前线当着几位将官的面讲:“ 丞相若依我之计,兵出子午谷, 取长安久矣!”试问,世界上有几个领导人喜欢听到这样的言词?还有,魏延和顶头上司孔明互有意见, 魏延不是主动地谋求谅解与和好,而是滥发牢骚, 有时甚至与孔明的领导消极对抗,制造为难,一次魏军大兵压境,需要大将去解围,此时,诸葛亮目视魏延,大概是希望魏延能挺身而出,但魏延却低头不语,在这种尴尬情况下,帐前偏将王平讨令,孔明赞叹说:“王平真忠臣也!”笔者认为魏延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但由于对孔明的领导有意见,这里是想给他制造点难题,或者,他是想让孔明当着众将的面指出:这个艰巨任务非我魏延担当不可。他希望领导人对他的工作能给予充份的肯定,但他太不了解领导人的心态了,从孔明对王平的赞叹看,魏延的行为已经在诸葛亮心里有了忠和奸的本质划分。

在三国人物中,魏延有主见,有性格,思想解放,想到做到,是一个对社会时尚无所顾忌,具有反叛精神的战将。当时,许多人一旦跟定某个领导人后,无论这个领导人多么昏庸无能,自己受的委曲多么大,也抱定“忠臣不事二主”的态度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例如赵云早年看到自己的上司公孙瓒为无能之辈,又非常喜欢刘备,也只能等到公孙瓒死后才投奔刘备黄忠为韩玄保守长沙,在韩玄冤枉了他要杀他时,也不过只喊了几声“黄忠无罪”,就准备就义了,而魏延不是这样,他胸无所藏,传统礼教在他心中没有多大地位,他对自己憎恶的东西,敢于挺身反对;对自己向往的东西,就勇敢地追求。但是,魏延又绝非吕布那种没有理想,见利忘义的小人,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环境中,他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就选定领导人一事看,魏延辗转投奔刘备,对刘备及其蜀国的事业忠心耿耿。在刘备手下作战,他总是争先恐后,汉中斜谷界口和曹操相遇时,曹操招降魏延,遭到魏延大骂拒绝,并设计射伤曹操。魏延的武艺,谋略及其勇敢精神,使他在蜀将中崭露头角,成为刘备集团的后起之秀,加上他对刘备的忠诚,因而深得刘备的器重。应该指出,刘备对待魏延态度孔明迥然不同,还在魏延杀了韩玄刚来投降时,孔明认为魏延杀掉上司是不忠不义之举,要将他杀掉,刘备认为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虽然孔明又讲了一大堆理由,但刘备始终没有承认魏延有可杀之罪,坚决主张不杀。以笔者读《三国演义》所见,刘备自从请孔明出茅庐以后,对诸葛亮可以说是言听计从,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使他违背孔明意愿的时侯不多,屈指可数。除去后来二弟关羽、三弟张飞被吴国加害,刘备信守桃园结义的盟约,违背孔明意愿而坚持讨伐吴国一事外,保住魏延是反对孔明意见比较坚决的一次,而对坚持伐吴这一违背孔明意愿的事情,刘备在临终前向孔明表示了歉意,但他对保用魏延一事,至死无悔。笔者认为,在刘备心目中的武将,魏延的地位仅次于关、张、赵云。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孔明实际掌握了主持国事的大权,魏延的命运立刻发生了变化,他由汉中太守被调往南方边远地区抵挡孟获。孔明魏延来降之时就认定他是“不忠”“ 不义”之人,这种成见至死未变。孔明魏延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魏延提出的建议不屑一顾,如魏延提议兵出子午谷,但在孔明心目中,魏延就不可能提出一个自己还高明的作战方案。孔明魏延的第二种态度是平时对他另眼相看,作战时常把他安排在次要的位置上或需要诈败的场合,魏延自然是老大不高兴,当然,在战争中,战略战术上需要诈败,指挥员无论派哪一个将领都是应该的,但孔明碰到这些场合,总是派魏延出面,联系对魏延的一贯态度,他这种安排的意图就很清楚了,此时的孔明已对魏延暗含杀机,他们的关系已到了不能明言的地步,尤其是到了后来孔明用七星灯为自己祈寿,因军情紧急魏延贸然闯入禀报,导致七星灯熄灭,虽然孔明嘴上说“天意如此”,而心里已经对魏延愤恨异常了,但魏延自己处境的危险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他把自己孔明的矛盾仅仅看作是一般的意见分歧,因而对自己的言行未能稍有收敛,他随孔明南征北战几十年,最后终被孔明杀害。

笔者魏延怀有深深的同情心,拙作的立场难免偏颇,但我坚持认为魏延的一生是磊落的。他深得刘备器重,又深为孔明所忌恨,刘备看到的,是一个有主见,有谋略,勇猛好胜的忠诚将领,而孔明看到的,却是一个爱出风头,爱发牢骚,具有反叛精神的危险份子。应该看到,孔明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和人才观念,不管魏延自己如何,社会对他没有多少好的评价,因为他的个性与当时的民族意识相忤逆,为社会所难容。

这是魏延自身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相关推荐:

庞太师与包拯关系介绍 庞太师和八贤王的关系

妖魔化元朝不科学 元朝不被了解的一面

盘点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曲折爱情故事:邓丽君老公是谁

元朝的黑暗政策:汉人军队不得驻扎在长江以北

慈禧太后出土后嘴角为何被划开一个大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