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前的艰难抉择

发布时间:2016-02-18 栏目:专题 投稿:直率的楼房

太原留守李渊最近比较烦。

本来呢,他在“大隋号”这艘顶级豪华巨轮上干得好好的,但世易时移,“大隋号”的运营状况日益恶化,业绩一天不如一天。之前,李渊从未怀疑过自己手中的饭碗是铁做的,然而现在,他有些拿不准了。李渊很不安,很躁动。因为,对他这样的贵族来说,失业就意味着死亡。

同事杨玄感起兵造反一事,更是把他雷得死去活来。李渊做梦都没有想到,像杨玄感这种根红苗正的高干子弟都会造反,这是否预示着大隋已经气数将尽了呢?他的天子表弟对杨玄感造反的事情震怒万分,下令严加查办,凡是和这件事儿沾上边儿的官员,一个不留,很多人无故送命。隋炀帝的狠辣,让包括李渊在内的很多官员都感到害怕。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这句歌词可谓李渊此时心态的最佳写照,剧变的时事不断刺激着他紧张而敏感的神经。眼看着“大隋号”就要触礁沉没了,是与之共存亡呢,还是另谋出路呢?李渊和他的家族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隋炀帝觉得他的这位表哥应该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事实上,李渊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他算是看穿了,大隋灭亡那是迟早的事儿。想要他为了个“忠孝”的虚名做行将倾覆的“大隋号”的陪葬人,门儿都没有!面对现实,李渊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再造一条船,自己开。

想法是有了,但想法毕竟是想法,从想法到行动之间还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没错,老李确实动了另起炉灶的念头,但事到临头,他却犹豫起来。

这是因为造反是一条极其危险的不归路,赢了,什么都有了,输了,荣华富贵,项上人头,乃至身后名声,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且,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就再也无法退缩了,除非走出个“柳暗花明新天地”,否则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起兵造反,是不是一定会赢呢?这个李渊可不敢保证。另外,他身边有隋炀帝的卧底,而且还不止一个,是两个,一个叫做高君雅,一个叫做王威。这两人名义上是李渊的左膀右臂,实际上就是隋炀帝派来监视老李的眼线。如果谋事不周,被这两人窃取了天机,那可就麻烦了。

诚然,所谓“富贵险中求”,世间种种利益往往都带着风险,包赚不赔之事实在是凤毛麟角。承担风险是需要勇气的。可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比如李渊

那该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帮他树立信心,增添勇气。

于是,在这风云板荡的关键时刻,有三个人站了出来,帮助李渊重拾了自信。这三个都是牛人,而且一个一个牛:第一个名叫刘文静;第二个名叫裴寂;第三个就是老李的二小子李世民

史载,刘文静“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是一个诸葛亮、刘伯温式的人物。大业年间,刘文静靠着祖先的福荫,出任晋阳令。在晋阳,他结识了一个让他前半生爱、后半生恨的朋友——裴寂

裴寂,表字玄真,和刘文静一样,他也是个“官三代”。不过,起点时的裴寂可比刘文静差多了,他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爹娘,成了一个破落户,是几个哥哥将他拉扯大的。十四岁的时候,靠着先人用血汗挣回来的功劳,裴寂才补了一个州主簿的位置。

大业年间,裴寂终于熬到了晋阳宫副宫监的位置。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和刘文静结为朋友的。两人都将对方视为知己,交情好得不得了,晚上睡一个被窝,都嫌不够亲密。

裴寂曾遥望城头的烽火,仰天长叹:“唉,你看看我这一辈子,家道中衰,穷困潦倒,又四处颠沛流离,还有什么前途啊!”

文静比较乐观,笑着回答说:“只要你我二人意气相投,还用担心将来会卑贱吗?”

果然,上天并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大业十二年底,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那个人来了。这个人就是李渊李渊调任太原留守兼晋阳宫宫监,成为晋阳的最高长官。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文静发现李渊其志不小,便主动向李渊接近。在李渊他们家做过一次客之后,他才发现,老李家牛掰的人实在太多了,其中最具潜质的就是李渊的二小子李世民

从遇见李世民的那一刻起,刘文静就被这个年轻人的气质所征服了。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武林外传》里面的一段儿插曲:“自从那天在同福客栈遇到你,就像那花儿开在春风里。”从此以后,刘文静坚定了一个信念:誓死追随李世民,直到天荒地老。当然,鬼精鬼精的李世民也一眼看上了他。“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文静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悄悄地对好哥们儿裴寂说:“老裴啊,你发现没有,李二这小子可不是一般人啊!你看他,从容大度好像汉高祖刘邦,英明神武仿佛魏太祖曹操,年纪虽小,但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对于李世民,这个评价还是有些低了。

裴寂听了,却大不以为然:“哪有你说得那么玄乎?我看老大建成似乎更优秀一些。”

要说起眼光,裴寂还真不如刘文静。刘文静说得不错,李二确非池中之物。现在,李二那颗年轻的心正在不安地躁动着。

在云定兴手下实习的半年多时间里,李世民算是看透了,隋王朝的腐朽已经无药可救。尤其是在听说隋炀帝因为执意要去江都而杀了好几个忠直的大臣之后,他对大隋、对炀帝彻底绝望了:“当今圣上居然昏庸到这种地步!我待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辞别云定兴,回到了河东的家中。不久之后,李渊职务调整,李世民就来到了晋阳

李世民少年老成,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想得比他爹还要远。他断定,隋朝不久必亡,天下不久必乱。面对艰难的时局,李世民在担忧之中竟含着几分喜悦。乱世马上就要降临了,现有的一切都将被打乱,重新洗牌。而这次重新洗牌或许就是老李家和他本人命运发生质的飞跃的不二良机。李世民觉得,应该尽快举义,再晚了,胜利果实就要被别人抢走了,一步差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步步差。

可问题是,他这么想完全没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他老爹那里。李世民可不知道老李已经动了造反的念头,还以为老爹仍要做大隋的忠臣呢。他很着急,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在他着急上火的这段日子里,刘文静却出事儿了。说实话,老刘挺冤的,但谁让他摊上了李密这么个亲家呢。隋炀帝从江都给李渊发来一道敕书,大意是说:刘文静和李密是亲家,应该连坐,你接到敕书后要立即将他革职下狱。李渊不敢怠慢,当即将刘文静关入大牢。

这下,李世民就更坐不住了,赶忙跑到大牢里面探视刘文静。刘文静李世民来了,当时就乐了,因为他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会来,索性开门见山:“天下已经大乱,除非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光武帝这样的人,否则是无法平定的。”

李世民也笑了:“你怎么知道现在没有这样的人呢?恐怕是常人看不出来吧?明说吧,我是来与你商量大事的,请你为我出出点子。”

文静等的就是这一刻,他拊掌大笑道:“好!好!好!我果然没有看错人。”其实,刘文静童鞋心中早有丘壑了,他侃侃而谈:“现在,李密正在围攻洛阳,皇帝被困于江都,大大小小的各路人马不可胜数。各地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入太原,只要你们父子能够应天顺人,登高一呼,马上就可以招来大批的英雄。再加上你父亲本身就有的精兵强将,咱们乘虚入关,直捣大兴,用不了半年,就可以成就帝业了。”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此言不虚也。刘文静蛰伏晋阳,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瞅瞅这阵势,整个一唐朝版的隆中对。不,确切地说,应该是牢中对。

李世民听了,茅塞顿开,欣然表示同意:“君言正合人意。”但紧接着,他又犯了愁:“想法倒是不错。只是,我担心我爹不同意,这该怎么办啊?”

文静微微一笑:“这有何难?你去找他啊!”

“谁啊?”

文静一字一顿:“裴-寂-裴-玄-真!”

文静为什么如此推重裴寂呢?因为裴寂李渊的关系非常好,好得不得了。

小玉在前文中说了,李渊除了太原留守的职务外,还有一个兼职——晋阳宫宫监。他的副手,也就是副宫监,正是这位裴寂裴大人。两人处得非常和谐,官方的表述是这样的:“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乍听乍看之下,“情忘厌倦”,似乎好像仿佛很高雅似的。其实,如果翻译成白话文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俩家伙儿待在一起根本就没干什么正事儿:在酒席上侃大山,侃累了就开始赌钱,赌累了之后,接着再侃大山,一玩起来就没个正形,通宵达旦,连着好几天。名副其实的酒肉朋友!但话也说回来了,酒肉朋友未必就不是真朋友。老李裴寂虽然没干什么正事儿,但他们的确结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谊。

当此关键时刻,为了增加说服李渊的成功几率,刘文静就想到了裴寂这层关系。李世民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出数百万钱,交给马仔高斌廉,让他当陪赌员,专门负责输钱给裴寂裴寂回回赢钱,心情大好,还真以为自己赌技出众呢!他每天都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李世民。如是几次,李世民看火候差不多了,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裴寂略一沉吟,便一口答应了下来。毕竟是造反这样的大事儿裴寂也不敢直接和李渊明说,他灵机一动,想了一个损招……

话说这日,裴寂晋阳宫设宴,请老李来吃饭,老李欣然赴宴。两人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裴寂一边劝酒,一边偷眼儿瞧老李的脸色。见李渊已经有五六分醉意了,他便拍了拍手。

李渊听得背后有脚步声传来,回头这么一看,眼睛当时就直了。乖乖,迎面而来的居然是两个丰满性感的漂亮美眉,你看她们鬓若层云,眉若远山,瞳若秋水,面若朝霞,肌若凝脂,手若柔荑,体若春柳,步出莲花,端的是倾国倾城的天香国色。常言说得好,酒为色媒,已经半醉的李渊瞧见这两个人绝色美人,眼珠子差点儿没瞪出来,那魂儿早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这两妞儿不仅长得火爆,行为更火爆,她俩一左一右紧挨着李渊坐了下来。檀口一开,莺声燕语,老李的身子当时就酥掉了半边,哪里还顾得上问她们的来历。两个美眉轮流劝酒,不一会儿的功夫,老李就被灌到桌子底下了。

是夜,神女会高唐,襄王登巫峡,龙凤谐欢,熊罴叶梦,行云布雨,其乐可知。

你们懂的。

第二天,李渊醒来之后就懵了。一觉醒来,身边睡了两妞儿,这种事儿换谁谁都懵。李渊仔细一瞅,吓得魂飞魄散,亲娘咧,这不是晋阳宫中皇帝“御用”的张美人和尹美人嘛!李渊扯上衣服,夺门而出。

裴寂正在外面儿候着他呢。

李渊扯住裴寂,不住地埋怨他:“玄真啊玄真,你可把我害惨了!”

岂料,裴寂相当淡定,跟个没事儿人似的,他笑着对李渊说:“唐公,你的胆子未免也太小了吧?且不说是一两个宫人了,即便是大隋的江山,想要拿来也很容易啊!”

老李听了,吓坏了,四下瞅瞅无人,压低声音对裴寂说:“你不要命了?咱俩都是大隋的臣子,怎么能说这种话呢?”

裴寂索性摊了牌:“你家老二已经开始聚集兵马,打算起兵了。之所以让我老裴出此下策,其实是因为事态紧急。现在天下大乱,城门之外,到处都是盗贼。如果您还要执着于小节,恐怕很快就要大祸临头了。但是,如果您能起兵举义,肯定能够拥有天下。大家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您看怎么样啊?”

岂料,李渊这个老东西居然油水不进:“我世受国恩,不敢变志。”

裴寂着了慌,正要说些什么的时候,突然有一卫兵跑入报道:“留守大人,不好了,突厥大军突然在马邑出现。”

李渊闻讯大惊,也没工夫和裴寂饶舌了,赶忙回去调兵,派高君雅领兵万人,前去援救马邑太守王仁恭。岂料,人家突厥这次是有备而来,王仁恭和高君雅连战连败。老李本来就在为睡美眉的事儿而发愁,现在好了,军事上连连失利,他的那个郁闷就别提有多深了。

李世民趁机相劝:“我说爹啊,当今圣上昏庸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晋阳城之外处处都是战场。此时,下有盗贼流寇,上有严刑峻法,您要是再固执于小节,恐怕就要大难临头了。依我之见,咱们不如也反了吧?”

李渊故作吃惊:“你个混小子,怎么能说这种话!我现在就要大义灭亲,把你抓起来,交给朝廷。”

李世民也急了:“我仔细分析研究了当前的形势,才敢说这样的话。你是我爹,你要是想告发我,就尽管做吧。”

李渊慌了:“你是我儿子,我怎么忍心告发你呢?但是,你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随便乱说。”

这天晚上,李渊失眠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世民又来了:“爹,现在群雄并起,你能讨伐得过来吗?到最后,你还是一样会获罪。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把这些人都剿灭了,又能怎么样?李氏当有天下的童谣已经传遍了天下,皇帝能不起疑心吗,能不对付你吗?只有我昨天说的那些话,才能使咱们老李家躲过灾祸。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

李渊眨着熊猫眼,长叹一声:“昨天晚上,我一直在想你说的那些话。你说得很有道理,就这么办吧。不过,咱的家属当下都在河东的家中,为了他们的安全,咱们还不能立即起兵。”

李世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爹,你就放心吧,我即刻派人通知他们来晋阳。”

李渊点了点头。

正在这时,突然有江都的圣旨传到。李渊听完之后,差点儿没晕过去。原来,阿广认为,李渊这个太原留守相当不称职,相当无能,居然连个突厥都挡不住,他老人家很生气,不仅派人来斥责老李,还准备把他押到江都问罪。

李渊急坏了,赶紧找李世民裴寂商量。李世民暗呼天助我也,趁机劝老李速速起兵:“当今圣上是个大昏君,跟着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前途?胜败乃兵家常事,他却借题发挥,要对付你,太让人寒心了!现在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紧要关头,咱们不能再等了!”

李渊还是很犹豫:“万一不成功咋办?”

裴寂跳了出来:“怎么会不成功呢?晋阳军队兵强马壮,宫中积蓄的军资财物更是不可胜数,有这么丰厚的家底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再说了,西京留守代王杨侑还是个小孩子,关中的豪杰正蠢蠢欲动呢,只要您大张旗鼓地向关中进军,他们必定望风而附。我就搞不明白了,你怎么甘心受一个使者的节制,等着被杀头呢?”

李世民裴寂你一言我一语,小双簧唱得那叫一个和谐啊。良久,李渊终于艰难地点了点头。裴寂李世民相视一笑,嘿嘿,搞定!

可但是,但可是,就在他们沾沾自喜的时候,不走寻常路的“邦威哥”阿广又出手了。这一次,他老人家又变了卦,下旨赦免了李渊和王仁恭,还让他们官复原职,戴罪立功。

李渊本来已经被阿广给逼到悬崖边上了,可是紧要关头,阿广又把他给拉回来了。阿广一变卦,李渊也跟着变卦了:“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嘛,犯不着铤而走险嘛,再等等看吧!”

摊上这么个优柔寡断的人,裴寂李世民感到很无奈,很乏力。可就在这个时候,很多李渊的死党都站了出来,劝他速速举兵。裴寂李世民这才发现,其实他俩并不孤单。这里面有大理司直夏候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前太子左勋卫唐宪以及他的弟弟唐俭,还有一个是行军司铠武士彟。知道武士彟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说起他的女儿武则天,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

监狱里面的刘文静也坐不住了,一个劲儿地催促裴寂:“老裴啊,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古训吗?唐公夺取江山,那是上天的安排,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呢?你应该劝说他尽早起兵。”刘文静可能是太着急了,居然还威胁裴寂说:“可别忘了,你身为宫监,居然拿皇帝的女人去招待唐公,这可是死罪啊!你死了倒无所谓,可别耽误了唐公啊!”

裴寂见刘文静急了眼,十分害怕,拼命劝说李渊起兵李渊见众意已决,终于下定了决心。

“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李渊李世民说。

相关推荐:

自古以来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为什么李世民能做到不杀功臣呢?

对清朝满怀愤恨,这个老者东渡日本,成就了明治维新霸业

物理学家:以中国人的身份参与“曼哈顿计划”

三国一些制度

慈禧太后在临死之前说了哪两句话 被万人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