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史海钩沉:武则天是如何迷倒唐高宗李治的

发布时间:2016-02-18 栏目:专题 投稿:傲娇的煎饼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这种平淡无奇的日子终于熬到了头。可是熬到头并不等于熬出头,武则天的命运不料想又陡然下降一大格。

事情的起因是,太宗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快要不行了。

太宗早年就患有“气疾”(呼吸系统的毛病?),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二月间,又因中风而加重。好不容易好了,到了这年三月又复发,竟严重到不能办公了,让太子李治听政。四月,到专门用于疗养的终南山翠微宫养病。在这里又染上了痢疾,需各妃嫔轮番在这里入侍。

太子在下朝后也必来,端茶煎药。到最后昼夜不离太宗之侧,有时数日不食,急得连白头发都生出来了。

不管怎么努力,人命终抗不过天命。铁打的“马上天子”晚年意志消沉,又迷信丹药,一病,身子骨马上垮掉。挺到五月二十几日,他自己也知道不行了,叫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卧室,托付了后事,写好了遗诏。二十六日,一代英主喘出最后一口气,驭龙而去了。

太宗二十九岁登极,享国二十三年,死时才五十二岁,也算是英年而逝了。所以,历来有人说他的死因是医疗官为尊者讳,其实是服了印度僧人那罗迩娑婆的丹药暴卒的;也有人说是征高丽时在安市城下中了箭,箭创发作而死的。据我看,服丹药求长生而缩了寿是可能的,中箭说则太过离奇了。

几天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

高宗是个大孝子,为了给父亲追福,他决定让太宗的妃嫔们剃度出家――都念经去吧,好让老爸的灵魂安宁。

如此,武则天这一大帮寡妇,就都去了感业寺当尼姑。这个转折,还不如原来被冷落呢!青灯黄卷,远离荣华,到死,只能留下一个不载姓名的墓碑“大唐故亡尼七品大戒”而已。

那可就真成了恒河沙,在滔滔的年代流逝中,连个响动都没有了。

武则天的命,真有这么苦吗?

关于感业寺在长安城的位置,说法有好几种,到宋代就已经不可考了。有一种流行说法是,感业寺就是崇德坊的灵宝寺。但是雷家骥先生认为,感业寺应该就在禁苑之内,离大内宫城并不远,是皇家的专用尼寺。那样的话,出家在这里,精神上虽然寂寞,生活上的落差还不至于太大。

武则天从小受母亲影响,一度还穿过尼姑衣服,对佛教颇感兴趣,在这样一个氛围里,还不至于有太大的不适应。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来了,又怎么走出去?

北朝以来的惯例,先帝的妃嫔,有子女的,可以去依附子女;没有子女的,需终身为尼或当女道士。至于改嫁,那是绝无可能了。

如此一来,武则天的上进之路,不就走到头了吗?

钟磬香烟中,她一方面反思宫内生涯的得失,一方面考虑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个问题。

实际上,她的路,没有绝,而是有豁然开朗的可能。

说来难以置信,机会已经是有了,就看能不能抓住。一个人,欲望有多大,成功的几率也就有多大吧。在宫内处于边缘位置的武才人,其实早就有往中心挪一挪的图谋了。

太宗不欣赏她,她也没有非分之想――谁来拯救她呢?另外有人。

这人就是太子李治

武媚娘在伺候病榻上的太宗的时候,就媚倒了前来陪床的李治

李治,字雉奴,是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之一。他生性懦弱,排行最末,原封为晋王,太子原本是轮不上他当的。他是在贞观中期激烈的夺嗣之争中,拣了一个大便宜,才坐上这位置的。

按照礼法中的“立长立嫡”原则,大哥李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6年)十月就当了太子,那时李治还没出生呢。

承乾少时聪明,很得太宗喜爱。在贞观之初太宗就有意把他培养成合格接班人。太宗凡是有事外出,都会令太子承乾监国,就为了好好锻炼锻炼他。

承乾的器局还是不够,地位一稳,年纪一长,就开始放纵自己,而且搞两面派。“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渐渐地,不走正路了。

东宫的一帮辅导老师,都是像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这样的大儒,他们看不过去,屡有劝谏。太子承乾当面悔过,暗地里却企图坑害这些老师。

可是,老是像这么“打左灯,向右转”,能瞒得了几时?太宗终于还是知道了这些事,大为不悦。

这就给老二、魏王李泰提供了机会。李泰比他大哥强得多,有心计,富文采,这时候就图谋“立贤”,使出手段离间太宗承乾的关系,一心想博得父亲宠爱。他礼贤下士,对父亲也毕恭毕敬。

太宗在对比之下,当然对李泰就更好一些,专门给魏王府设置了文学馆,让他和众多学者交往。李泰不负父亲的厚望,果然组织一批人写成了《括地志》一书,共五百五十卷。这是一部超级规模的地理书,开创了汉代以来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

承乾心知李泰有夺嫡的图谋,却不好好考虑该如何应对,越发的胡闹起来。他令近百名家人学突厥语、穿突厥衣、跳突厥舞。又让他们按照突厥习俗在东宫院里设帐而居,派他们去盗窃民间牛羊,宰了以后胡吃海喝。

他本人也与手下人同乐,扮成突厥可汗的样子,假装倒地死去,让众人围着他跳舞。而后突然一跃而起,吓人一跳。

这完全就是疯了。他居然还扬言:“我做天子,当肆吾欲(要随心所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这也不知是谁教给他的?天下要是这么容易就能搞定,皇帝这职业也未免太轻松了。

魏王李泰见此,夺嫡之志愈坚,把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人网罗至门下,广交朝中大臣,看上去是志在必得了。

那么承乾作何想?

――老爸就是夺嫡抢到了皇位的,大伯死得不明不白,难道现在又要上演“新玄武门”?

他大起恐慌,索性派人去暗杀魏王李泰,不成。就派人假称是魏王门客,到玄武门上书,捏造魏王种种不法事。太宗很感惊异,派人去查,发现全是扯淡!于是对承乾的态度就更不好了。

承乾见奈何不了李泰,便迁怒于老爸,纠合了一帮对太宗不满的人,如太宗庶弟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等,图谋造反。同谋者以刀割臂,以帛拭血,誓同生死,要带兵杀进太极宫。

太宗这时候倒是看得长远,不愿意两子争嗣而引起政局动荡。贞观十六年(642年)六月,特发布文告,追认哥哥李建成的太子称号,通过这个,多少对玄武门之变有所追悔,向世人传递了不拟换太子的信息。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徵去世,太宗又借此机会表态,说要力保太子

但他的计划被一场意外打乱。三个月后,也就是四月里,太宗第五子齐王李佑谋反。

承乾在此时就应该格外小心了,但他竟口无遮拦,说了句笑话:“齐王亦欲反?何不与我连谋?我宫西墙至大内不过二十步,即时可至,比齐王近多了!”

不想承乾的部下也有参与齐王谋反的,在齐王事败之后被逮,供出了太子谋反的意图。

太宗得报后,感到非同小可,立刻指派老臣长孙无忌、房玄龄会同刑部追查。一查,查出太子承乾确有谋反迹象。

这还了得!我能逼老爸,你们怎敢逼老爸!震怒之下,太宗承乾贬为庶人,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统统杀掉。

李泰见哥哥自己败了,大喜,对老爸就更加殷勤。按例,他也应该依次当立,没什么问题。太宗承乾案暴露后,也答应过,要立李泰太子。但是,长孙无忌不同意,他提出:晋王李治才是合适的人选。谏议大夫褚遂良也附和这个提议。

这一片大好江山,交给一个懦弱的人,能行么?乍听起来,这是个馊主意。也许是长孙无忌不愿有一个强势的嗣君吧,他想到的是太宗一旦去世之后自己的地位。

但是,太宗却考虑,这也有道理。道理在哪儿?那就是李泰也靠不住。承乾虽然栽了,却一万个不服,曾当面向父皇申辩:“臣贵为太子,更复何求?”他说他是被李泰给逼的,为了谋自安之道而被人蛊惑。现在要是立李泰太子,父皇就正好着了李泰的道。

太宗认可了这个说法,对侍臣说:“我若立李泰太子,那便成了储君之位人人可求而得之。这哪里使得?”

李泰就怕老爸这时候犹豫,他知道太宗也是很爱李治的,就故意撒娇,扑到太宗怀里说:“臣今日才真正成为陛下爱子,有如再生之日。臣只有一子,臣死之日,为不辜负陛下爱晋王之心,要杀子传位给晋王。”太宗很受感动,一下子又倾向于李泰了。他对侍臣说,李泰如此大仁大义,真不忍再另立别人为储君了。

褚遂良当即提出质疑:“陛下万岁后,魏王继位,怎肯杀爱子传位给晋王?陛下先既立承乾太子,又恩宠魏王,以致兄弟争位,酿成大祸。若陛下定要立魏王为储君,请先把晋王安置好,方可保全。”

这话击中了太宗的软肋。太宗听罢,潸然泪下,说道:“我不能这样做呀!”随后起身,蹒跚入内。

李泰听到风声,怕太宗真的会立李治,就跑去威胁李治:“你素与汉王元昌友善,元昌今败,你得无忧乎?”他这是要击垮李治的意志,警告李治不要在这个时候搅局。

李治是个胆小的人,经这一吓,果然忧心忡忡。太宗见他一副朝不保夕的样子,很纳闷,问了好几次。李治被追问不过,只好照实说了。太宗立刻明白了症结所在:若立李泰,自己一撒手人世,承乾李治就都没有活路。而立了李治承乾李泰却都能平安无事。

可是李治,他行吗?

英雄暮年,真是诸事不顺啊!太宗这个盖世君王,被立储问题搅得左右为难,竟然被逼得像妇人那样泪流不止。

大臣们也分为拥魏王和拥晋王两派,争论不休。太宗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终于做出决定。他知道,要立李治,就要斩钉截铁,于是想好了一场政治秀。

一天罢朝,太宗叫长孙无忌、房玄龄、李?蕖Ⅰ宜炝悸?走一步,有事要说。长孙无忌猜到事情就要揭开盖子了,便示意晋王李治也留下。众人洗耳恭听,只听得太宗说了一句:“朕弟元昌与子承乾,不忠不孝,实为寒心!”说罢,就一头栽倒在御座上。

众人大惊失色,忙将皇帝扶起。太宗却又嗖地拔出配刀,作欲自刎状。

褚遂良知道太宗这是要有非常之举了,便眼疾手快,夺下刀,交给一旁的李治

众人不胜惶恐,都问:“陛下要干什么嘛!”

太宗这才缓过一口气来,说:“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心领神会,便大声道:“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如此操演一番,众臣也就知道,太宗是铁了心了,遂不再有二话。那位眼看就要成功了的李泰,立马就被降成了郡王,后又贬到了均州(今湖北丹江口)。

不过,李治太子,也有他的问题,就是太软弱。太宗便为他配备了一个强有力的东宫班子,让他们把他硬扶也要扶起来。同时又编写了一本《帝范》,将自己总结的十二项治国经验统统传授给他。

正是这一安排,为唐朝政局后来戏剧性的变化埋下了伏笔。太宗智者千虑,但就是没想到,这个软弱儿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没能抗住自己小老婆的诱惑。

江山易打,人心难测!英雄又能怎样?

唯一能使他感到安慰的是,新太子李治好歹是个本分小子,尽忠尽孝是不成问题的,不会把老爸气晕。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患病以来,李治开始听政,政治上的才干长进了多少不说,只要一下朝就守候在太宗左右,这个痴劲儿其他儿子做不到。太宗有时心疼他,让他去花园里玩玩,他也不去。

小子,太憨了!太宗心有所动,让人在自己的寝宫旁边专设了一所“别院”,让李治住,省得来回跑太辛苦。

想不到这一来,李治就与同在这里入侍的武则天擦出了感情火花。这种事,始于何时,如何触发,是当事人之间的秘密,不可能史有明载。《唐会要》中仅仅是说:“时上(李治)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大部分史书,都本此说,另有说法的,我们等会儿再来分辩。

李治时年二十二岁,比武则天小四岁,且这时已有了太子妃王氏,但他却挡不住武媚娘的“美容止”(《旧唐书·则天纪》),乖乖做了俘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早有好感,只不过今日才有机会罢了。

两人好到了什么程度?不详。有现代史家说那是一段“激情岁月”,看来是可以推测、但无确证,恐怕早已超越了眉来眼去的阶段。病入膏肓的唐太宗,十有八九绿帽子已经戴上。

关于武才人究竟是如何投入了太子的怀抱,史上也有另外的说法。《新唐书·则天本纪》说,在武则天为尼后,“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这个说法,要礼貌一些。把“悦之”的时间大大延后了。老子死了,儿子看上小妈,娶回了家,也不算太违背伦常。而且同一书里还有一个更冠冕堂皇的说法,说是“武才人贞观末以先帝宫人召为昭仪”,这是说,高宗(也就是李治)后来把老爸太宗的宫女封为自己的高级妃嫔了。武则天贞观时代的身份,在这里被大大降了等。

这两个另类说法,都是为了掩饰一件事,那就是武则天实际是李治的庶母,差着辈呢!且“悦之”是在先帝未瞑目之时,那就更不好说出口。唐初皇族于男女伦理之大防,沿袭了北朝,并不那么严格。但这样的事情也还是属于不可忍。

至于高宗自己后来讲,在伺候老爸时,他在“嫔嫱之间,未尝迕目”,也就是在那帮美丽的年轻妈妈们当中目不斜视,引起太宗叹赏,就把武氏赐给了他。这个说法,就更是欲盖弥彰了。

那么,武则天是不是为了功利目的主动去勾引了太子呢?“勾引”不排除,功利目的却不一定。因为从先帝妃嫔到嗣君的老婆,这中间真有万水千山要跨过!武则天那时候有什么把握?

其实,究竟是不是她主动的,都很难说。

武则天在性格上与唐太宗不是佳配,与李治却是一对儿上佳的伴侣。武则天要强、善谋断,李治内向、怯懦,这种互补是他们俩一见钟情的前提。而且,今人已有怀疑李治是否有“恋母情结”的了,我看可能有,否则“姐弟恋”不可能在那种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里发生。

但是,这一段恋情,仅仅是曾经的火花。能否把感业寺的漫漫长夜照亮,还要等待机会才行。

武则天这时,望眼欲穿!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他是不是把我给忘了?

相关推荐:

此人武功奇高在三国中少有敌手,待人重情重义,为何却难成大业?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官有哪些呢?

曹操是谁的儿子 揭秘曹操身世之谜

项羽分封与刘邦背盟——十八王秩序的建立及崩溃

军阀曹锟轶事:到了56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