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破解诸葛亮六出祁山之三大玄疑

发布时间:2016-02-21 栏目:专题 投稿:沉默的小土豆

六出祁山之说其实并不准确,但孔明凡六征皆出陇右确是事实。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我今天抛砖引玉谈谈我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指教。

1。行军路线选择之迷

我们知道蜀军北出秦岭大致有三大主攻方向;西线出陇右,大致关中平原以西地区,也是历次北伐的实际用兵方向。中线直趋关中平原,目标长安`潼关等要地,也是魏延力主的进军方向。另外,还有一条更激进的路线即东出上庸,直捣中原。然而,为什么诸葛亮在选择进军道路时总是固执的选择最西边的路线呢?

我们知道,由中路出兵将直出关中平原,不仅路途最短,而且最有利可图。但是关中平原是曹魏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曹魏重兵集结`严密设防的地区,若由此出将与以逸待劳的魏军西线主力迎头相遇,关中地区人口众多,魏军可以就地扩充。倘不能迅速克捷,迁延日久对战争潜力弱小的蜀汉将是难以承受的。而且,平原作战对不善野战的蜀军也是不利的。至于更激进的东出上庸之计,更是危险之至,不吝飞蛾投火。若由此出,蜀军将面临正面曹魏中央兵团,东线襄樊兵团,西线关中兵团的三大主力的联合打击。有去无回是不难预期的。

由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西出陇右不仅是正确的选择,而且是现实的和无奈的选择,须知,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避实击虚才是明智的。陇右地区是魏国边远地区,崎岖多山,控制较弱,若能一举攻占则陇西`河西等地区尽归蜀所有。虽然道路遥远难行,但魏军要救援亦需长途跋涉,而山地作战亦有利于蜀军

至于一出祁山时魏延献计分兵子午谷,我认为孔明否决是正确的。此计奇则奇矣,若以奇捣虚才有成功可能,以奇捣实虽有可能得逞一时(攻下长安),终不能久(可能把蜀军主力拖入关中战场)。

2。失街亭之迷

一出祁山唾手而得陇西三郡,然马谡街亭使功败垂成。此战之败,皆由马谡一人之失,已为史之定论。不错,失街亭险要使蜀军新得三郡门户洞开,无险可守,马谡难逃其咎。然而,失街亭真的那么可怕吗?足以致命吗?一险之失就让一场精心策划的战争无功而返?就让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须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胜负易手只在隙忽之间。在局部失利甚至全局被动的形式下反败为胜者数不胜数。张颌偏师疾进,虽夺险要,但未成泰山压顶之势,在其立足未稳之时,若以重兵痛击,复夺街亭也未可知。况张颌后援未至身后空虚,若以轻兵出其身后,甚至围敌打援都是可以选择的战术。而孔明竟然连试也不去试一下就引兵后退了,何也?

愚以为,信心不足是主要原因。以上所言之反制手段都需要以下三个条件作支撑1)强大的兵力,2)充足的后勤,3)必胜的信心。三者缺一都有可能欲益反损。在局部相对张颌来说,蜀军的兵力够强大,后勤暂时也够用。但从整个战区角度来看,蜀军的形势不容乐观,而两国的战争潜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诸葛亮用兵非将自己置于万全之地,后顾无忧而不敢妄动一步。是以街亭一失,诸葛旋即撤退。其输不起的心态可见一斑。而其数次北伐皆用兵于并无太大战略价值的陇西,不敢直捣敌之腹心,也是他这种不自信心态的一种体现。要知道战争总是要冒险的,岂有完全按照你的战前规划亦步亦趋之理。

街亭之失与其说是一出之败的主要原因,莫不如说是最好借口。试想一下,就算马谡守住街亭蜀军又能如何进展?三郡孤悬西北,一线相连要保住得需要多少兵力?主力在外若被截断归路怎么办?所以此战无功几乎是定数,马谡之过无疑是被放大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对当时时局和敌我力量对比应该是有清晰认识的。既然明知绝少胜算,却又为何频繁出兵呢?这就引出我们的最后一个疑问;六出祁山之动机之迷。

3。六出祁山之动机之迷

就此问题颇多争议,大致有两类;一是权谋说。但我认为这一说颇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早在南征之后诸葛已经大权独揽,要只为巩固政权,根本没必要如此频繁北伐,有时甚至一年两出。天长日久,积劳成疾,却仍然矢志不移,这岂是谋私之人所为。

二是‘以攻代守“说,这一论调颇有市场,易中天先生亦持此论。将‘以攻代守“应用于战场实践一举扭转战局的也确实屡见不鲜。但将其作为国家大战略加以实施,却能侥幸得逞者,自古少有。而穷兵黩武招致国破家亡的则多有所在。以诸葛之明复孔明之慎,他不可能不对这一战略的危险性有警惕。攻与守,孰为有利,诸葛亮不可能权衡不出的。

其实,我们很难从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得出一个圆满的解释的。我们不妨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诸葛亮的个人因素中来寻找一下答案:

诸葛未出隆中即以管`乐自况,而其身为汉丞相则当以周公`姜尚为准,而此二圣皆为其主公一统九州`称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因此深受后世敬仰。诸葛亮若不能与此有所建树,则有何面目与先圣并列。所以,即使不能一统九州,至少也要开疆拓土`征伐无道也就在所难免了。无奈天不遂人愿,由于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就连开疆拓土`征伐无道这样一个次要目标也难以达成,首次出兵竟以自贬三级收尾,这样的结果岂不与圣贤背道而驰。于是愈败愈要战,愈挫愈奋,连年兴兵。但是出于对敌我力量差距的清醒认识,又不得不谨小慎微,稍挫即还。在建功立业的雄心砥砺和想赢怕输的思想负担双重压力下,一次次仓促出兵,一次次仓促撤退的活剧轮番上演。若丞相不病逝于五丈原,真不知道这样的北伐还要进行多少次。

相关推荐:

故宫三大殿为何不准种树?竟有一个很重要的讲究

因为发生“牛瘟”导致无法耕地,这个人竟然发明了这样神器

揭秘:印度古城真的毁于核爆炸?

揭秘诸葛亮死后蜀国为何还能维持29年?

戊戌变法:康有为竟然向光绪灌输卖疆土搞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