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从县令到三公 由赵俨看曹魏政权的用人艺术

发布时间:2016-02-22 栏目:专题 投稿:和谐的黄蜂

赵俨原本是颖川人,为了逃避战乱逃到荆州。他和同样是从颖川逃难而来的名士杜袭,还有杜袭的学生繁钦三个人“通财同计,合为一家”。杜袭并不认为刘表是个可以依附的名主,迁居到长沙,可见赵俨也应该是住在长沙的。曹操刚刚拥立献帝的时候,赵俨便说曹操可以“匡济华夏”,之后不久三人便一同带领宗族回到故里,都被曹操起用。

赵俨开始担任的职务是朗陵县令,他施展了威恩并重的政治手段,惩治了朗陵地区的刁民习气。在不久之后的官渡大战期间,他针对阳安郡督尉李通不顾当时周围郡县暗通袁绍,而急于征运绵绢贡品到许都表示忠诚的情况写了一封书信向留守后方统筹事务的荀彧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终于免除了阳安郡的贡品,令郡内“上下欢喜”。赵俨做这件事的时候多少是有点私心的:那位能够先公后私的豪杰李通在此之前因为佩服赵俨的公正,和他结成了亲家。

这些都是琐碎的小事。赵俨最后位列三公,如果说他是像蜀汉的蒋琬一样是由于一开始地位较低才只能施展一些“百里之才”,那是不对的。赵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做的也是“琐碎的小事”。

赵俨做司空府掾属主簿时,负责调和于禁、乐进张辽三将之间的关系;赤壁大战时,赵俨到前线章陵作太守,任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等七路大军;曹操平定西凉时,赵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这时赵俨终于有机会施展了一些军事上的才干,击败了羌族的流寇和作乱的叛军,不过这些战事跟汉中,合肥等地的战事比起来,还是小的不能再小的琐事罢了。赵俨在此期间还用行政手段镇压了一场兵变。

关羽从荆州北伐时,赵俨是作为曹仁军的参军身份参战的。当时曹仁军完全被围困无法与援军协力作战,而徐晃率领的援军多为新兵不足以独自和关羽对抗,所以徐晃按兵不动等其它援军,而众将却“呵责晃促救”。多亏赵俨一席话说服众人,先设法告知曹仁军援军将至的消息,等徐商、吕建率领的援军到来之后再一鼓作气夹击关羽,从而取胜。纵观曹操时代赵俨的所作所为,这一件算是最突出的功绩了,唯有这一次赵俨是通过自己的才干影响了一场重要战役的进程,如果没有赵俨来说服众将安心等待援军徐晃听从众将发动进攻也难以取胜,不听众将则很有可能会重蹈他在汉水惨败,部下王平投奔刘备的覆辙。

赵俨这次最杰出的表现,也不是通过斩将夺旗、运筹帷幄等等为人熟悉和崇拜的做法得到的,他所做的其实还是调节将领之间的关系,使上下团结一心,还是琐事范围内的。

在曹丕和曹睿时代,赵俨官运亨通,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在此期间每有战事,赵俨还是作为军师跟随军中,督调军事。之后赵俨因病告老,朝廷又征为骠骑将军,最终官拜司空。死后,谥为穆侯,对赵俨来说实在贴切不过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赵俨这样的因为擅长斡旋、调节而知名的人并不少见。日本战国时被丰臣秀吉称赞过“有指挥百万大军的将才”的大谷吉继,他的作战才能显露并不多,奔走调停的高超手腕却是尽人皆知的;吕奉先虎牢大战未知真假,辕门射戟却是确有其事;魏国的薛悌、辛毗等人,也都曾经在前线为军中众将调节。

三国时代,将领之间不和,上下不和的情况并不少见。蜀国魏延杨仪争斗不断;除了姜维以外邓芝看不起任何一个年轻将领;姜维张翼二人从见解不同发展成“维心与翼不善”,作战也无法齐心合力。吴国程普周瑜这两位赤壁之战的功臣就不和;甘宁因为性格粗豪好杀险些和吕蒙兵戎相见;陆逊统兵迎战刘备时韩当朱然等老将也多不服。

军队内部不和,这当然是很不利的。群雄讨伐董卓时,胡轸和吕布率领的虎狼强兵由于两人失和而败于孙坚,而孙坚却不敌由跟吕布相当的徐荣率领的同样的军队(而且那个时候徐荣是在纵兵掠夺的时候突然遭遇孙坚),由此可见将领和睦的重要性。可是一向擅长用人的曹操,有时却是在重要的战区“有意”安排一些不和将领在一起合作。前面说过的,赵俨在做司空府掾属主簿期间曾经调节过的,于禁、乐进张辽三人彼此就不和,然而当时正是这三个人一起合作立功无数:袁绍南下时,于禁死守延津,是乐进率兵救援,然后两人又反攻袁绍斩首数千;平定河北时,乐进张辽曾一起攻陷阴安;张辽攻天柱山陈兰时粮草不济,又是于禁运粮不断。在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朝廷封三人为虎威将军、折冲将军、荡寇将军,均为五品,在当时的外姓将领中算是最为荣宠的了。

至于这三人为何不和就不得知了,他们很少涉足政治,有矛盾也应该是因为争功所至,这种事在武人中是不能避免发生的,黄忠受到重用,地位尊崇、掌管荆州大权的关羽也会心理不平衡。曹操同时表此三人为将也许也正是为了平息他们之间的不和这样还可以解释曹操为何能安排这三个人在一块。可是再看合肥之战时曹操做下的安排简直是不可思议了。照常理来说,在战略要地合肥曹军无力布置重兵,要靠那仅仅七千军防卫东吴,留下的将领必须能够团结一心才行。可曹操却把留守的重任交给张辽乐进、李典这三个平级的将领(严格算起来李典低一些,因为其它两人是假节),其中李典叔父李乾死于兖州叛乱,可想而知李典和原为吕布旧将的张辽关系如何了;而且李典和乐进的关系也不好,真不知道“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军中称其长者”的李典跟乐进是什么时候结仇的……曹操在留下三位大将之后,还没忘记再留下薛悌做护军(以薛悌在兖州时协助程昱对抗吕布、“完三城”时发挥出的能力看,他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结果合肥之战中,一封信,两个不和将领,步卒八百,竟能杀得十万“吴人夺气”。

曹营之中“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而这五子良将中恐怕只有张辽徐晃可能会有一些交情,因为他们都是并州人,并且都和关羽交好。不仅五子之间关系紧张,他们他们自己的部下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不到哪里去,像于禁本来就是“以法御下”,不是很得部下爱戴,曹操让他夺取了朱灵从河北带来的三营军队之后,还让朱灵做于禁的部下,这简直就是在于禁身边埋下了祸根。张辽乐进合肥要靠薛悌调解,徐晃在荆州要借助赵俨服众,可见曹操对其部下的“要求”实在是过于严格了。

不和将领一同作战,有时可以激发这些人争先的斗志,争取到更大的战果;还有的将领可以籍由共同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消除往日的怨仇,化敌为友,这样的事迹恐怕只有在演义里的邓钟、甘凌等人身上才会见到吧。人不像鱼一样单纯得,或者说高尚得可以跟自己的对手相濡以沫,现实生活中就算吴越同舟遭遇大风浪,他们也只可能是互刺身死的,而不是手拉着手被淹死的。曹操也绝对不是想利用这样苛刻的条件把心爱的部下培养成将帅大才……那么曹操这样的举动究竟是为何呢?

看看曹姓将领们的情况吧:夏侯惇平平庸庸的军旅生涯使他登上了大将军的宝座,夏侯渊全权负责益州攻略,曹仁在荆州独当一面。如果是严格地按照能力来看,这三个只有曹仁一个能够胜任其职务,夏侯惇过于平庸,夏侯渊不够持重。而“五子良将”的境遇如何呢?张辽乐进带着七千兵在合肥苦苦支撑;于禁在荆州作为曹仁的援军;张郃在征张鲁期间是负责铺路的,徐晃要比他好一些,被派去扫荡周围的少数民族山匪,至少还有仗打。也就是后来夏侯渊死了,张郃才时来运转地做了几天总司令,还在不久之后就被年纪轻轻的曹真接替了,而徐晃能有独立带兵的机会,也是因为总司令曹仁被围困得死死的,实在没有办法对他加以指挥的缘故。

曹姓将领又有什么优点得以受重用呢?这是因为曹姓将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绝对不会谋反。曹操对他的部下绝对不能说是无情,不过只要有人有反心,并且这反心超过了他所能容忍的程度,他就绝对不会手软。曾经被曹操指定假扮成自己接待外宾的崔琰、被曹操比作“子房”的荀彧等人都是因为受到猜疑而死。庞德抱定一死之心与关羽拼命,与其说是讲义气、想要以死报恩的一时冲动,还不如说是因为他哥哥在蜀汉的事实迟早会被曹操怀疑,所以说些慷慨激昂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忠义,消除曹操的疑虑。后加入曹营的贾诩、徐晃等人不结交亲贵的举动也跟庞德类似。曹操这么小心不无道理,《后出师表》里有一句:“(曹操)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李服”就是王服(即王子服),参与了董承、刘备等人意图铲除曹操的密谋,事败被杀。让我们再想想《后出师表》里没有提出的(可能也是不敢提出的)一个人,“衣带诏”主谋之一、曹操的死敌刘备,不也是在落魄之时得到曹操的援助,表为左将军、豫州牧的?还有之前的张邈、陈宫,一次反叛就几乎令曹操的霸业半路夭折。

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原本都是和曹操敌对,落败之后才加入曹营的,“饱受”部下叛变之苦的曹操他们有怀疑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除了仅仅的几次特殊情况,曹操、曹丕时代几乎没有外姓掌握重兵的例子,曹睿也是等曹真病死之后才不得不依靠司马懿保卫国家的。即便重用了司马懿,供其调动的将士也不多,不能像曹真一样带领十几万大军。戍边的将士不足,要抵挡诸葛亮的北伐就要出动中央军,而王师一动自然会造成大笔不必要的开销。以至于征讨辽东公孙渊十六万叛军时,魏国因为财政困难只能批下四万军队。而且重用外姓对魏国更为深远的影响是,让司马懿一族控制了军心、人心(司马孚长年治理关中以维持对蜀防卫作战的军需,或许司马家族也通过这种方法也控制了部分地区的民心),通过一次高平陵事件就轻易地夺取了魏国的大权。

现在再来分析合肥之战中曹操出人意料的人员配置,其中的奥妙也就不难理解了:合肥地处要冲,军力微小又是孤城,随时可能遭受孙权的进攻。如果安排外姓良将留守,难保他们在重兵围困下不会反叛;如果安排宗室去防守,一来害怕宗室中没有人有才能担当此任,二来则是害怕如果真由曹仁那样最有才干的亲族来留守的话,一旦战败就会被擒或被杀(赤壁之后,留守荆州的曹仁虽然能凭借少量军力挡住了周瑜的攻势,但也不能做到一城不失,如果他镇守的是合肥这样的孤城就很危险了)。所以曹操只好留下三员彼此不和的一流名将(其中李典三十六岁便病死,否则以他的能力,也许会把张合的位子从五子良将中顶下去),彼此牵制防止发生叛乱,作战时则依靠护军薛悌使三人和睦,同心协力对抗敌军。事实证明,曹操的这种安排是很有效的。回想一下,曹操在和袁绍争霸北方的时候,令于禁、乐进张辽三军扎营相邻,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吧。可以想象,在曹魏广阔的国土上,这样的人事安排应该是很普遍的,只有这样,庞大的曹魏帝国才既能消除叛乱的隐患,又能维持整个帝国的正常运作。

由此可见,曹操用人也是“尊贤有等”的,也是重用亲族,从这点上说他并不比其它人高明。而他的高明之处即在于他能巧妙地运用彼此不和将领,创造出骄人的成就。在这些辉煌的成绩背后,像赵俨这样不辞劳苦地奔走于曹营之间,耐心地消除众将之间的不信任和不合作,做着诸如此类的“琐碎小事”的幕后英雄们功不可没。

相关推荐:

他为什么被诸葛称为堪比孔融乱国的蜀汉老学究

侬智高起义的原因:侬智高为何选择发动起义?

刘琮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刘琮的结局

揭秘美女貂蝉的七种下场

唐朝哪位皇帝喜欢调侃和玩冷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