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孙权如何亲手把东吴政权推向深渊

发布时间:2016-02-23 栏目:专题 投稿:结实的雨

回顾吴国内乱我们不难发现,一切纷争都始于孙权废长立幼——即吴国太子之争。然而废长立幼只是孙权年的犯下的众多错误之一。可以这么说,正是孙权年的一系列错误为后来吴国内乱埋下了地雷。换言之,孙权年的一些错误决定正是其去世后吴国内乱之源。

孙权的这些错误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其一,就是废长立幼。在模范太子孙登去世后,诸子之长的孙和被立为太子。如果让孙和即位,吴国很难出现后来混乱的政治局面。因为孙和年纪比较大,阅历也比较丰富,而且孙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接班人。然而,孙权先是自己为太子制造了一个对手——鲁王孙霸,使得吴国党争十分激烈,然后自己又听信谗言逐渐疏远了太子。最后,还做出了废长立幼的决定,立了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孩子做太子。很显然,孙权只看到了周公、霍光的故事,却没有真正理解主幼国疑的道理。这是孙权年的最重大的错误决定

其二,就是不纳忠言,刑罚苛刻。

我们一个例子。在《孙和废立》一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太子和鲁王之间的太子之争。其实,这场太子之争完全是孙权自己造成的。如果他能早早明确嫡庶之分、君臣之别,鲁王也不会觊觎太子之位,更不会让一群人把鲁王当作奇货可居的投资品。其实,当时不是没有人提过建议,很多朝廷众臣都提过建议,但是孙权就是不听。这中间包括丞相陆逊、骠骑将军朱据、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尚书仆射屈晃等人。孙权不仅不采纳忠言,反而对这些提出正确建议的大臣处以非常严厉的责罚: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太常顾谭等人流放交州,卒于贬所;大将朱据被贬,外放地方上做了个郡丞的小官;连孙权的侄女婿、丞相陆逊也被孙权屡次遣使申斥,忧愤而终。由此事我们也可看出,晚年的孙权已不像从前那样英明神武了。

其三,就是用人不当,所托非人。

首先,我们说说孙权年的用人。孙权晚年前后重用过的人中,就有像中书典校吕壹、中书令孙弘这样的权臣酷吏。在这些人的操控下,吴国很多贤臣志士都蒙受了冤屈,或贬或诛。这样的用人和孙权早年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诸葛瑾那时的用人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用人情况恰恰反映了孙权晚年多疑的心态。吕壹、孙弘等人正是投其所好,捕风捉影,陷害忠良,借以官运亨通的。换言之,正是孙权晚年逐渐走向昏聩导致了朝廷上人人自危。小到人事任免,大到太子废立,无不与此相关。

其次,我们说说孙权托孤的人选。孙权托孤一共选了五位大臣: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些人我们都在前文中或多或少提到过,在此我们再总结一下: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孙权对顾命大臣的选择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方面面的利益都进行了考虑。既有能才干卓著的,又有皇亲国戚、宗室诸侯,还有前朝宠臣,照顾得确实够全面了。其实孙权的失误之处并不在于这份名单中漏掉了哪个集团的人,而是在于每个集团定的人选不怎么好。首先,让诸葛恪做首辅就是一个不怎么英明的决定。诸葛恪才干卓著,办事能力很强,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居于高位,但是绝不可居于首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恪为人过于骄横刻薄、盛气凌人,如果让他在众人之上,掌握朝政,则无人可以对他的权力进行制约,势必惹得众怒人怨。到时,再有个别小人从旁煽风点火,发动政变,则其事必败。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次辅孙弘。孙弘是一个无事捕风捉影、陷害忠良的小人,而且他与诸葛恪一向不和,关系很不融洽。孙权让两个关系素来不睦的大臣来搭班子,这显然是很不妥当的,更何况孙弘并不是一个良臣。果不其然,孙权刚刚去世,他们俩人就发生了火并。我们再来看宗室出身的孙峻。其实一个不觊觎皇位的远支宗室加入辅政班子,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问题是孙峻虽然武艺高强,但只是一介武夫,没有任何政治远见和治国才能,而且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还是一个政变高手。让这样的人做顾命大臣,显然对于将要主幼国疑的吴**持政局稳定是极为不利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辅政大臣之外,辅政大臣中还有滕胤、吕据两位。这两位孙权选得不错,都是忠正之臣,让滕、吕加入辅政班子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他们只能当绿叶从旁辅佐。换言之,孙权任命的托孤大臣基本上主体是失败的。说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英明一世的孙权,为什么会在托孤时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所托非人呢?我个人觉得孙权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主要是因为他在执政后期时变得十分多疑,任用酷吏,冤屈了很多忠臣良将。特别是太子之争,使得吴国内政混乱,派系林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政治风云,再加之孙权在位时间很长(222年~252年),不少吴国的人才都先他而去,到孙权执政的最后几年时吴国人才已经逐渐枯竭,再也无法和孙权执政前期那个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的时代相提并论了。所以,也许不是孙权选不出,而是当他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后,他已经没得选了。而这种人才凋零的局面正是他自己造成的。

至此,我们孙权晚年三个主要错误一一做了简要的分析。

其实孙权为了让幼子登基,真可谓用心良苦。然而遗憾的是,最后还是弄巧成拙。归根结底,吴国内乱还是因为废长立幼的这个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弥补,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如果孙权不废长立幼,也不会有托孤之臣。没有这些托孤之臣,也不会有吴国接二连三的内乱。废长立幼的弊端虽然在孙权在世时体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孙权刚去世,吴国立刻就陷入了长达七年的内乱。随着一代英雄孙权的离去,盛极一时的吴国也逐渐走向了混乱和衰落。

相关推荐:

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他有没有找到长生药

周朝的国野制度是怎样的?周朝国家制度简介

曹操说'我好梦中杀人' 为何唯独杨修不信?

女宰相上官婉儿墓被发现,考古学家进去后竟看到...

乾隆身世之谜:乾隆皇帝真是汉人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