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孙权与周瑜君臣关系浅谈

发布时间:2016-02-23 栏目:专题 投稿:细腻的时光

孙权周瑜关系,还是单开一贴大家讨论吧。以前的专很少过问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对孙吴政权和周瑜这个人物的不重视。近N年来,有人提出孙权猜寄周瑜说,似乎很抓眼球,但也有人提出质疑。铜子们都说说啊,从历史角度怎么看孙周关系

我以为:

一、孙权周瑜猜忌可以找到史料上的支持。比如,赤壁之战,以周程互为左右督,显然为的是牵制周瑜孙权不采纳“徒备置吴”,也表明他对周瑜不放心,担心周瑜挟枭雄以令关张而独立做大;周瑜取蜀非要带上姓孙的孙瑜,也是为必免孙权疑心。

二、孙周关系中知遇是主流,猜忌不挡知遇。反正我个人对“将兵赴吴引来君臣失和”之类说法很反感,也不同意周瑜孙策死后就一直在孙权猜忌下艰难创业、夹缝求生。我认为孙权总体上善于用人的君主,尤其在其青年时代,孙权孙策的风格,亲近臣下,讲义气。当然,也长于玩平衡,玩权术。孙权青年时代亲臣多一些,晚年玩权术整人多一些。

三、周瑜孙权的影响力很大。不质子、赤壁之战,都听从周瑜。可以说明周瑜对东吴的整体策略有决定作用,“言必听,计必从”不是虚言。从《三国志》里周瑜孙权说话的口气看,周瑜有左右孙权、控制孙权的霸气。

四、孙权周瑜是有感情的。从小认识的朋友多半感情好,加上是大哥的好朋友。如果没有感情话,周瑜凭什么那么卖命?而面对周瑜的忠诚和功勋,孙权也必会感动。虽然楼下那篇“抚背说”让人大跌眼球(不是对那篇文章有意见啊,其实我看着挺好玩的),但记得我初中学《赤壁之战》那一课,对“抚其背”影响很深,当时便很感动,甚至有心里一热的感觉,从那时起就有些喜欢孙权

孙周之间不是瑜策的关系那第纯粹。有亲切和知遇,也有君臣是不可避免的争斗,但确实也很让人动情。

我一直认为孙权周瑜不存在猜忌的问题.

一,孙权非常了解周瑜孙权周瑜相识应该是在孙权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这样的年龄有感情是肯定的,但还有互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深层的、内在的。

周瑜出身在世宦家庭,累代汉臣,以忠心汉室为荣,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周瑜有天大的本领,也不能做出不忠汉室的事。孙策家则不同,孙坚起于微贱,孙家没有周家的忠心汉室的框框,所以孙策有争衡天下的想法,周瑜即使看到汉室将倾,只能以兄弟的情义帮助孙策孙权,他自己则不能这样干。

再有,周瑜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忠君的思想也是很强的,虽然不是愚忠,但这样的思想,让他不可能做出自己争衡天下,或在江东分出自己的势力来。

孙权周瑜在一起那么长时间,孙权怎会不了解周瑜呢?孙权19岁领江东,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守住基业,又建立了吴国,不会不识人的。

第二,说周瑜从将兵赴吴就引起孙权猜忌这样的文章是很多,我的观点和去病的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孙策死后,周瑜和吕范都将兵赴吴,但孙权周瑜为中护军,与张昭掌众事,如果猜忌孙权就不会这样干了。

孙策死后,没有孙权派人给周吕二人送信,周瑜和吕范肯定不知道,没有孙权的允许,周瑜和吕范不会不约而同地将兵入吴。所以周瑜将兵入吴引起孙权猜忌不合适。

第三,赤壁之战以周瑜和程普为督。在这点我也没感到孙权猜忌周瑜。江表传虽只记载周瑜和程普不睦,这种不睦实际上隐含了孙坚和孙策旧人的矛盾。孙策就不用说了,孙权上台后总让感到对待孙策的人厚,对孙坚的人稍差些。张昭周瑜吕范都得到重用,而程普平讨不服,还算可以,官职上也说的过去,但终究排在周瑜后面,黄盖韩当就更差了,这样一来,表面的矛盾是周和程,实际上黄盖韩当和周瑜同样有矛盾,毕竟周是武将第一位。在这样情况下,孙权以程普为副督,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周瑜与孙坚旧部的矛盾。

再有,孙氏出兵,凡有大战,也都设副指挥。至于后来的吕蒙和陆逊独立任督,是孙权吸取了这次的教训,看到设两督的危害。

三,孙权没有听从周瑜的建议徙备置吴,我想一是孙权太惧怕曹操,二是太不了解刘备,也没有重视刘备所以孙权后来才对刘备的作法感到难以接受,才对鲁肃有那样的评价,才对吕蒙的死那样惋惜,毕竟花了9年的时间才让荆州失而复得。

四,取蜀与孙瑜同去。周瑜取蜀要与孙瑜同去,一是参加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的将士还担负拒曹刘的重任(虽然孙权不重视刘备周瑜可不放松),另外也需要休整。孙瑜与周瑜共同合作过,我想合作的结果肯定让周瑜满意,所以主动提出让孙瑜同去,如果周瑜不提人选,不知孙权又会指定谁,如果是程普那样的,周瑜还要分出精力与之周旋,要知道江陵之战因二人关系几败国事,周瑜是吸取了经验。但他不能和孙权说,程普还在。吕蒙和孙权说要一个人任督的话时,周瑜和程普都已不在,这话就好说了。

五,如果孙权周瑜猜忌日后就不会与周家联姻,大虎是孙权最喜爱的女儿,登是太子,国家未来的继承人。这样关系哪怕有丝毫的芥蒂都做不成。有文章说越是这样越说明孙权猜忌周瑜,而且婚事是周瑜在的时候定的,我感觉可能性不大。再说即使周瑜在时定,孙权周瑜去世后那么多年,如果想反悔,以孙权的地位和作风是很容易的。周瑜去世时,儿女应该还很小,孙权周瑜这样事情的可能性也不大。

还是那句话,孙权周瑜关系中应该没有猜忌的成分。总的来说,孙家给予周瑜的是况世恩遇。但“功劳镇主”是中国上永恒的也是必然的主题,尽管兵家们无穷止的劝谏“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但君王们本性使然地给了那些“拥兵自重”者无穷止的怀疑。

帝王心术关键是玩平衡。如果从表相上看,孙权对“对待孙策的人厚,对孙坚的人稍差些”,其原因是“孙策的人”与“孙坚的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实际上孙策时代基本奠定的孙吴的重量级的人才基础。而历史明确记载参加赤壁之战的东吴诸将中,除周瑜、周泰并没多少“孙策的人”,却有很多吕蒙、凌统、甘宁这样孙权“自己的人”。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程互为左都都督,实际上是在元老派与少壮派之间玩的平衡,照顾到双方利益,让双方互相牵制,双方互相打小报告,便于孙权在后台遥控。

周瑜曹操走曹仁后,真正是“功高镇主”了,也是周瑜第一次当上有地盘的太守,孙权鞭长莫及。汉末当上太守是很可怕的,参与群雄争霸的就是太守为主,孙家打下江东基业的过程中要灭掉多少太守。而且在刘备集团的军事合作上,孙权远在柴桑、京口,鲁肃又早早的调回去了,所以周瑜一个人说了算的,正如吕蒙所说“事决于瑜”,这个“事”包括了孙吴在荆州的一切军政事宜。所以孙权怎能不对周瑜担心呢?尤其是当周瑜提出由他本人软禁刘备指挥关张时,万一周瑜稍有反心,这对周瑜是天赐的大机。我们从喜爱周瑜的角度不相信周瑜有“拥兵自重”的意图,但作为孙权,对保护他自己的权力有高度的慎重,所以他必取采取一定的制裁、限制周瑜的办法。正因如此,他不同意“徒备置吴”,而同意了“取益州”,因为在孙权的理解,后者对自己政权的保险系数高。

此外,“徒备置吴”是周瑜得知刘备进京口时的临机之谋,孙权产生这种疑虑便给了刘备脱逃的机会,而“取益州”是“徒备置吴”的发展,周瑜通过成熟的谋划、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这时孙权已经渐渐看出刘备做大的后果)还有以与孙瑜同行的方式打消孙权的顾虑,才使得此计成行。

我想你还年少,对“猜忌”的理解是背后陷害、使坏才叫“猜忌”。实际上君臣之间的猜忌是永远不能避免的,就象刘备对关羽张飞不可避免存在猜忌一样,孙权周瑜也是如此。但因为三国战乱时期,各集团首领都在危机中生存我觉得周瑜不是象你说的那么忠诚汉室,只是出于友情帮帮孙策周瑜既然从事孙策,本身就是有重划天下的想法。他对鲁肃谈“代汉者起东南”,而对孙权则谈辅佐汉室,看起来是矛盾的。其中原因,我认为一是周瑜考虑政治的全面,在汉祚与东吴基业把握着微妙的关系,懂得利用“汉室”的旗号。其二,则是周瑜眼界广大、器局宏远,他想的是整个天下,想是的除掉曹操天下太平,不是先找个地盘过富贵日子。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周瑜的想法只有周瑜自己知道。祥梦阉老先生说,“周瑜的高雅之处,在于从不说悖汉的话,这一点与诸葛亮同与鲁肃异。这个评价就太“高雅”,很值得品味。

如果周瑜仅提出“徒备置吴”,确实如果网上有人说周瑜谋反,我们除了拿出孙策的情义外,也没辄了!这办法真是够绝的:周瑜挟制关、张这个无主的虎将,独自在荆州发展,刘备呢则有孙权白白地替他看着。

但后来周瑜要取蜀,则可以说明周瑜对孙家的忠诚。如果想称霸一方,为何不选择自己有根基、有势力的荆州,反而要劳师远征向西蜀发展?而且,如果仅仅取代取代刘璋,很难在蜀地长久生存在,取蜀计划中是与马超联络,马超本来一方之主,周瑜这个外来者要想取而代之的话都花些血汗。这也是孙权能够同意的因素之一。

如果周瑜为了远离孙权的控制不是可能的。因为周瑜在南郡,孙权就已经无法控制他。孙权同意取蜀策,就可以完成驳倒这一说设想。

所以周瑜取蜀计划是全然出于对孙氏的忠诚,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人生最后一步可以免除“谋反”之嫌,那么他整个一生都可能免除“谋反”之嫌了。

这种君臣矛盾处在潜在层,所以三国时才多恩遇故事,令后人着迷。

我很同意去病的观点。大致说来孙权周瑜信任的,但作为君主,疑心病也很重,即使自己儿子还要怀疑,何况他人。最值得反证的就是刘备对周瑜下的烂药,像刘备这种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油子,没有看出孙权对周瑜的不够信任是不会也不敢背后说那些话的。虽然孙权对周瑜有担心,但周瑜却又总能激起孙权开拓进取的信心勇气,每次的谈话总会让孙权热血沸腾,这种及信赖(注意是相信和依赖)又担心的心理始终萦绕与心,网上有人说四英杰孙权信任度周瑜排最后,有一定的道理,这种信任主要是来自孙权对周瑜驾御能力的不自信,但尽管如此,孙权后来每当谈起周瑜时却赞誉不已,在他心里又把周瑜当作一个难以逾越的坐标,孙权对周瑜的感情,在少年江东中处理的很好。

周瑜对汉室早不抱有信心,这是肯定的.但周瑜出身于累代汉臣之家,而这个家庭也以忠心汉室为荣,在这种思想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有许多品质是渗入骨髓的.以周瑜的家庭背景和能力,如果他想自己召人才,创天下是可以办到的,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很强,刘备肯定是看出周瑜的能力才对孙权说那番话的.可是,我以为孙权是了解周瑜的,这种了解不仅是周瑜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对周瑜内在思想上的了解.如果周瑜要自己干,有不臣之心,可以不帮孙家干,或者在孙策刚死,孙权江东立足不稳时就有动作,何必浪费十年的时间呢?孙权对周瑜的为人是了解的,以他对周瑜的了解,为什么还要去猜忌呢?

我以为虽然“功劳镇主”是中国上永恒的,也是必然的,但对于此时的孙权来讲还没有到时候,”飞鸟未尽,良弓焉藏狡兔不死,走狗岂烹”.

孙权对驾驭周瑜的能力不自信,在心里又把周瑜当作一个难以逾越的坐标,这个有可能,孙权会不会在心里挺妒羡周瑜?

还有如果孙权猜忌周瑜,为什么要和周瑜做亲呢?

少年江东中处理孙和周的关系是很好的,但好象也是自孙策死后,周瑜就在被猜忌的环境中为孙家出力.吴氏贤娘那么识人,她应该了解周瑜的家庭背景和为人,在少年江东中,孙权对周瑜的猜忌好象主要来自吴夫人.

周瑜将兵赴丧及以后留在吴掌众事,委心服事那会儿,孙权当然没话说,感激信任还来不及呢,不然怎么担的起“举贤任能,使各尽其力,以保江东”的评价?但事情是不断发展的,孙权也在成熟老练之中,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卫灵公的男宠弥子瑕私驾灵公的马车去探母病,论律要砍去双腿,灵公却赞其孝;弥子瑕吃了一口桃子,把剩下的给灵公吃,灵公又说弥子瑕多么关心他。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灵公对他开始生厌,以上这些事都成为罪状了:“是尝轿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汗……)

周瑜和孙权明显的间隙我认为表现在赤壁战前,周瑜要兵五万,孙权却借口难以卒合只给三万。周瑜是江东诸将之首,长期执掌军事,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一方军队的实际情况?孙权明显在打埋伏嘛。此后同时任用周瑜程普,弃用徙备置吴之计,都是若明若暗的表现。

周瑜呢,我觉得他的EQ真是很高。早在孙权即位之初,诸人为礼尚简之际,周瑜就先执臣礼在先,如果仅为表率众人,张昭似乎更合适也更合逻辑;对程普,周瑜折节容下,是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老对头,这人格魅力,想想现在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外出征战必带上孙家的人;在说客面前不经意地表露忠心;这些难道不可以看作是周瑜的警觉和防范?而且正因为周瑜是官宦世家的子弟,他越发比别人敏感才对嘛。

周瑜和孙权这种微妙的关系别人看不出来,曹操刘备都是成了精的政客,一定会看出某些端倪,所以才或写信或当面地在孙权面前疑谮周瑜,这倒也反过来证明当日周瑜木秀于林,出类拔萃的地位。

我的看法是周瑜不可能自立山头的,原因很简单,他那累代汉臣之家是一把双刃剑,既培养了周瑜,给他良好的先天条件,使周瑜的“职业生涯”起点很高,这也是周瑜在江东这个“民营企业”里这么光彩夺目的原因;另一方面这样严格的官宦人家出来的子弟受到的约束太多,就象秦北客说的“在这种思想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有许多品质是渗入骨髓的”.偏偏三国乱世是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最有号召力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最成功的人也不一定是地位最显赫的人,前者比如刘备,后者比如袁绍。周瑜的不足正好是孙策的长处,反过来孙策的缺点正是周瑜的优势,所以这两人的结合才如此完美。仅用“情分”来解释周瑜孙策之间的默契,我觉得比较偏向于网上写小说呢,也太浪漫了点,孙周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没有周瑜,孙策难成大事,没有孙策,周瑜也难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呵呵正是因为古往今来“飞鸟未尽良弓藏狡兔不死走狗烹”的事太多了,才有人发出“飞鸟未尽,良弓焉藏狡兔不死,走狗岂烹”的威叹!政治家的智慧体现在知人善任上,但实际上往往是越精明的政治家越多疑,曹操就是一个知人善任与多疑的矛盾体。孙权不如曹操,他有很强的权谋意识,一方面利用周瑜,一方面制裁周瑜,但让他放下本性的怀疑,对他的智慧要求太高了。

从历史上分析我不认为周瑜在孙策死后就在猜忌的环境中艰难立业,孙氏对待周瑜恩遇是主流的,而且周瑜本人性格大度、举重若轻,又有很高的“反猜忌”能力,大政上能影响孙权。小说我也没打算写成这种效果,如果有人有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可能我情节处理的不够好,修改时我会注意这些问题。二是读过《独步江东周瑜传》《建安十五年》,心里已经受过伤了呵呵,如果看到一点周铜子受点苦印象就会特别深。

“孙权对周瑜的猜忌好象主要来自吴夫人”完全是虚构,我觉得孙权毕竟年轻(尤其是刚继位时),姜是老的辣,而女人的猜忌心尤其重,当权的老太太一般都很……,如果对不起吴夫人了是我的罪过。但我觉得孙策死后托孤于张昭,却又招周瑜回吴与张昭共掌事;建安七年吴夫人病重时,因周瑜“不质子议”,又托了一回孤,令孙权兄事周瑜。而吴夫人死时,“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这里也没提周瑜。所以孙策刚死那几年很多事情非常微妙,吴夫人在其中又很说了算的。

“周瑜和孙权这种微妙的关系别人看不出来,曹操刘备都是成了精的政客,一定会看出某些端倪,所以才或写信或当面地在孙权面前疑谮周瑜,这倒也反过来证明当日周瑜木秀于林,出类拔萃的地位。”说的好!赞同一下!

另外,我觉得周瑜的高起点和天资,出身是一方面,但并不完全来自他的出身。世家子弟多,但周瑜只有一个。周瑜认识到这样的家庭在乱世中毫无用处,才背离家庭跟随孙策。儒家思想熏陶在特殊时代与反叛性的结合造就了周瑜。

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实在是很复杂的,和江东其他三英不同.

我认为孙权对周瑜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对他没有什么猜忌

第一,还是我以前说过的孙权和周瑜相处始于童年,这个时候建立的感情是很深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童年时的伙伴和长大后认识交往的伙伴感情是不一样的.周瑜虽是孙策好友,但孙权从小也在周家住过,和周瑜的关系也应该很好.这样的相处,不只是感情的深厚,还有相互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内在的,品质上的了解.

孙权对周瑜的了解,使他知道周瑜在任何时候都会忠于孙氏;周瑜对孙权的了解,使他知道,孙权不会辜负于他,也许我这样说,诸位大人会觉得我很天真,但我想正是周瑜对自己的自信,所以他对孙权也有信心.周瑜知道自己与孙家的关系和感情,他也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但周瑜是很处世的的,他的变通能力是很强的.

第二,周瑜是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如果孙权对他猜忌,使他建立功业的软环境受影响,他就会明白,这仅仅是开始,以后发挥才能的机会会更少,他会再为孙家干吗?

那个时候君择臣,臣也择君,在这个时候孙家要猜忌周瑜,他还没有这个能力.

第三,关于赤壁之战的兵力,陈寿的三国志是周瑜要三万,裴注是五万,以哪个为准呢?

如果是裴注的五万,孙权先给三万,说那两万后续,网上也有提出这个问题的,说孙权说后发两万人,为什么没有发兵,是孙权不信任周瑜.我感觉曹操和周瑜比,在当时曹操更可怕,他不会冒危险不给周瑜兵.赤壁之战是速战速决的战役,不象演义中那样两军对垒,周瑜和诸葛亮还有斗智的闲情.既然是速战速决,很可能孙权的兵还没有发到,周瑜这里已胜.那时孙权对刘备还不了解,把刘备也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认为周瑜那里还有刘备帮忙.

第四,孙权虽然不猜忌周瑜,信任周瑜,和周瑜也有感情,但他可能会有点嫉妒和羡慕周瑜,因为周瑜各方面都太优秀,在他心里真是觉得是难以逾越的坐标,孙权很可能也希望自己能如周瑜那般.实际上,看他后来评四英的时候,都在用周瑜衡量那几位.

第五,孙权心里重视周瑜,在他心里也会希望周瑜认可他,也希望周瑜信任他.我总感觉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与孙权和江东其他三英的关系不同,孙权和周瑜有平等的成分在里面,这种平等是互相认可,互相信任,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孙权对周瑜如何,在江东四英中,唯一可以真正左右孙权的就是周瑜,周瑜对孙权言辞上恭谨,但内在很包括我在内大家都夸大的孙权对周瑜的猜忌,这几年网上流行的“猜忌说”确实有很多捕风捉影的东西,你的出现起到了巨大的警示作用!不过孙权对周瑜完全信任也是不可能的。四杰里面吕蒙这样行伍出身一手提拨的,孙权就信任一些。周瑜劳高镇主又拥兵自重的,孙权必然采取一些措施来限制。

另外赤壁之战吴军兵力,《三国志周瑜传》上只说周瑜向孙权要五万,并没用说孙权答应,所以不能说《三国志》和裴注记载不一,各种历史教科书都是采取三万的说法。而《孙权传》的记载是周瑜程普“各带万人”。其实三万也是号称,吴军兵力只有两万多。后是否“续发人众”,史书上没任何痕迹,估计是孙权不能满足周瑜的五万的搪塞说法。

孙权不肯满足五万人,一方面是东吴应付整个时局兵力紧张,曹操是汉、淮两路南年,且按照常理外敌当前必生内患(后来果有山越叛应曹操),都要安排后兵力应付。另一方面周瑜大将在外,还要和刘备联合,一切都是未知数,孙权要防周瑜一手。这恰恰说明孙权不了解周瑜。

“我总感觉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与孙权和江东其他三英的关系不同,孙权和周瑜有平等的成分在里面,这种平等是互相认可,互相信任,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孙权对周瑜如何,在江东四英中,唯一可以真正左右孙权的就是周瑜,周瑜对孙权言辞上恭谨,但内在很有气势,他有控制孙权的能力.”

赞同一下!我认为虽然孙权信任周瑜不如吕蒙、鲁肃,因为周瑜的才华和影响力。但四杰中,唯一周瑜和孙权不是君臣的关系,而是朋友兄弟的关系。有气势,他有控制孙权的能力.

孙权对周瑜的“猜忌说”好象是最近几年在网上出现的,之前好象没有孙权对周瑜的“猜忌说”,或者有,是我没有看到。很不好意思,虽然是玉米,但去年才关注网上关于周瑜的文章,看到“猜忌说”后感到很疑惑。

三国志成书快2000年,古人评三国时都认为孙权和周瑜是很和谐的君臣,感到“猜忌说”真是现代人逆向思维的结果,但逆向思维也要有雄厚的事实做基础,从书里的字里行间去找这样的内容,无论是谁和谁之间,都可找到很多。我不说这里的玉米这样,是感觉网上的确有对历史一知半解,但又乐于写这类文章的人。所以抱着疑惑来我们玉米的家,我当初来注册的目的也在于想向各位大人讨教,孙权对周瑜是真的存在猜忌

君王对臣子猜忌,尤其是对有能力的臣子猜忌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可是我总感到汉唐时开国时的君王和臣子之间大多是和谐的,君主对臣子的猜忌,自赵宋以降显的较突出。看前后汉开国君臣,看唐时开国君臣,总体感觉两汉魏晋时人还是比较质朴的,与后来不同。网上有很多“猜忌说”的文章,已经不只是捕风捉影,有的让人感到已经不是孙权和周瑜,如果真如有的文章那样,孙权何以立国,周瑜又为什么跟他干,这类文章已经不考虑孙和周所处的历史环境,仿佛把他们置于另外的历史环境

说到孙权对周瑜猜忌,我一直不是很同意。要说君主的猜忌,他最大的猜忌是他的同宗同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孙氏宗族内部的矛盾,使孙权信任周瑜比信任孙瑜要多些,即使孙瑜在孙氏宗族内部是比较让孙权放心的。孙权可以把上游兵权交外姓,但不能交同宗,可是作为对同宗要有个交代,孙权要让宗族内他比较放心的人有高层的职位,孙瑜是他比较放心的人,可以有高位,但没有多少实权。周瑜要与孙瑜一同进蜀,我想还是合作的问题,不只因为他姓孙,让孙权放心。

我始终不明白的是,如果孙权对周瑜猜忌,为什么要让他守江陵。许贡看到孙策江东所为,写密信建议朝廷招孙策回京任高官以显贵,一般来讲,如果朝廷看到在外大将有这样的苗头就要招回,不会让他在外将兵。即使大将本人是忠于朝廷的,但如果让朝廷有了猜忌之心,就不会在外留任。毕竟手中有兵的人于常人不同,更何况像周瑜这样,在当时是唯一完败曹操的人。

从三国志来看,对于江东而言,守江陵的都是亲信,后来吕蒙不起,孙权问吕蒙:卿如不起,谁可守南郡。吕蒙说:然。吕蒙和朱然都是孙权的亲信,守陆口的鲁肃和后来的陆逊也是。周瑜是第一个守南郡的,孙权对他肯定要信任,以当时的情况,孙权要更相信周瑜多些,因为与后来不同的是,当时在荆州的还有刘备如果孙权对周瑜不信任,他肯定要担心周瑜联合刘备做出什么事,周瑜是打胜曹操的人,孙权惧怕曹操,而周瑜能胜曹操刘备是被曹所败的人,个中高下不言自明,周瑜能胜曹,就能制刘备如果孙权对周瑜不信任,他会感到威胁很大。但孙权放心地让周瑜守南郡,这不更说明孙权对周瑜的信任。但说周瑜是孙权是亲信就不恰当,周瑜和孙权之间有平等的成分,与江东其他诸臣不很一样。

他们的关系是我一直很疑惑的,原来一直认为孙权周瑜也算是君臣关系的典范了,可现在很流行孙权“猜忌说”,又看了那么多精彩的评论,说几句:

孙策初亡,人心浮动,甚至出现宗亲叛乱,孙权急需有人尤其是在政治军事上有影响力的人帮他稳定局势,周瑜“将兵赴丧”,对稳定巩固孙氏政权起到重要作用,孙权对他当是充满感激的。赤壁战前周瑜力排众议,力主抗曹,让孙权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令程普与其一起掌兵多半是为了平衡元老派与少壮派,希望两派都能竭力抗敌,此战关系到东吴的生死存亡,孙权应该不会有意制造内部矛盾。在赤壁战后,周瑜功高盖主,会给孙权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于是难免会产生一些想法,毕竟部下的风头太足总会让君主有点不安,其实也是对自己能否驾御这个“文武畴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的部下能力的怀疑。但周瑜非常善于处理君臣关系,从不居功自傲,加上多年来亦臣亦兄的感情,从感情上说孙权是信任周瑜的,人总是有感情的,君主也一样。同时,孙权是雄主,周瑜总能激起他心底的雄心壮志,让他看到成就霸业的希望,这也使得他非常倚重周瑜。而这种想迫切成就霸业的愿望加强了孙权对周瑜的倚重,也盖过了功高镇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所以我也认为总的来说孙权对周瑜是信任的,更是倚重的,这种感情上的信任和事业上的倚重远远超过他作为君主对周瑜的猜忌,再加上周瑜的早逝使这一点猜忌也烟消云散了,只留下了对周瑜的无限感激与怀念,并把他看作是衡量其后三杰的标准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另外我也认为周瑜是不会自立的,原因和秦北客说的一样。周瑜的家庭背景和从小所受的教育导致他尽管具备那样的才能和气度,但缺乏那股自立为王的霸气,不会公然背叛汉室,更不可能背叛其主。

相关推荐:

战国名将吴起一生作战 几无败绩 是战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名将 吴起为什么会无缘战国四大名将?

一代开国皇帝陈霸先 为何没把皇位传给儿子 而是其侄子即位?

你绝对想不到,唯一骑过末代皇帝溥仪龙颈上的人,竟然是他!

解密:汉武帝为何将初恋情人陈阿娇囚禁至死?

挖胸杖腹板烧 古代日本惩罚女犯的变态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