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关于隆中对与汉中策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6-02-23 栏目:专题 投稿:还单身的外套

《资治通鉴》记载了许多布局战争、谋略全局的战略决策。有的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的战略运筹,从长远预测发展趋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其中就有著名的韩信《汉中对》和诸葛亮《隆中对》,都分析深刻、布局长远。集中反映了韩信、诸葛亮的战略运筹决策能力。但这两项策略,因为背景形势、布局谋划的不同等,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就此分析一下《隆中对》和汉中策

众所周知,刘备着手实施的第一个的蓝图(或战略构想)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现照录如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曹操势力强大、孙权立足江东,刘备不能直接与之对抗,因此应当“跨有荆益”从而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

2.在夺取荆州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将来北伐时的后顾之忧。在荆州要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4.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北伐,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隆中对》似乎也有它的问题。朱大渭先生就指出,“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先生说:“《隆中对》把荆州作为蜀国北伐中原的一个战略据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刘备、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以前,对此始终无深刻认识,从而反复同吴国争夺荆州,把蜀军主力大量消耗在荆州战场,刘备、关羽也为此丧命。如放弃荆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关中,并有吴国为援,如此蜀国形势当会改观。”此类观点也得到了学术界许多历史学家的支持。

如果说《隆中对》有问题,那么刘备集团中有没有出现其他战略规划呢?有。建安二十二年,稳固了蜀中局势后,刘备集团开始谋划夺取汉中,其中,以法正的建议最为详细,我们姑且称之为“汉中策”。现照录如下: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法正的“汉中策”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法正通过局势分析指出,汉中对刘备而言必打且能打。然后法正提出了攻克汉中后的下一步计划:“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从凉州方向进兵,似乎就避开了在荆州方向与孙权的争端,更有利于结好孙权。况且“汉中策”的后续进兵计划并不需要“天下有变”作为前提条件。那么如此看来,“汉中策”是否比《隆中对》更适合作为刘备在夺取益州后的事业蓝图呢?未必。

首先《隆中对》的规划着眼于天下全局,“汉中策”却只是法正对于汉中一域形势的分析,用于直接指导蜀汉全盘战略,似乎有不足之处。而更重要的是,论者皆以法正放弃荆州而北上雍、凉可避免与孙权的直接冲突而称之,但其实法正汉中策本身并未提及“放弃荆州”。朱大渭先生所谓“蜀国庞统、法正、赵云,皆主张放弃荆州”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纵观整个《三国志·法正传》,法正并未明言放弃荆州,而赵云的建议是在夷陵之战前夕提出的,彼时蜀汉面临的战略环境已经大有不同,因此赵云的建议也不应作为此时的参考对象。事实上刘备也不可能放弃荆州,原因很简单,蜀汉政权本系外来,荆州士人为其统治根基。古人乡土之念极重,虽偶有豁达之士发神州何处不青山之慨,究竟祖茔家祠为大计,埋骨终须桑梓地。荆州既陷,川中荆人顿成游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愤懑之情不言自明。若刘备为结好孙权主动放弃荆州,则对内难以交待,必失荆楚人心,蜀汉统治集团之罅隙将由此而生。在这种环境下,法正也不大可能提出放弃荆州的建议。

就算是法正的“汉中策”确有放弃荆州的含义在内,也未见得比《隆中对》高明。荆州难守,凉州就一定是囊中之物?未必吧?对于刚刚勉强“跨有荆益”的刘备集团而言(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辖区只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个郡),要在短时间内夺取凉州谈何容易?而当时孙权对于荆州的“渴望”确实迫切的。就算是刘备真准备如建安二十年所言,拿下凉州便将整个荆州交给孙权,从时间上也来不及。况且就算是刘备真的拿下了凉州,只要曹操的部队守住长安、潼关,刘备也很难继续进取中原。可见“汉中策”的所谓隐藏含义,事实上并比不上《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自来论者,多称《隆中对》两路进军计划为“钳形攻势”,颇有微词。如毛泽东即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然兵无常势,孙子伐楚,作三军轮流抄袭,数年之内,楚人忙于奔命,吴承其弊,一举入郢。殷鉴不远,隆中对战略思想亦当如此类,以荆、益轮流出击,互为奇正,调动魏军主力千里奔命,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以逸待劳,可致全胜。

而《隆中对》中所谓“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之极大矛盾本来其实也并不存在。诸葛亮所言“跨有荆益”指的是理想状态下刘备完全占据荆州,如此则刘备集团的实力已经不是孙权可以相比,此时对东吴而言,夺取荆州已经非常不现实。当然此时刘备集团想要消灭孙权也很困难,于是诸葛亮才提出“外结好孙权”。可见二者并不矛盾。即使是现实中,关羽只能占据荆州西三郡,只要刘备及时加强关羽的军力与财力支持,孙权也断不会打关羽的主意,毕竟建安二十年湘水划界后孙刘两家实际上已经不存在领土纠纷,若无利可图,孙权也不会自讨苦吃。【注:“借荆州”的说法是小说家言,其实历史上刘备孙权“求都督荆州”只是讨要南郡的治权,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东部江夏、长沙、贵阳属吴,西部南郡、零陵、武陵属蜀。因此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进占荆州不能理解为《三国演义》中说的武力讨债】

在调度得当的前提下,《隆中对》与“汉中策”是并不矛盾的。跨有荆益,可以两路出兵;窥伺雍凉,可以拓展蜀汉的西北疆界。“汉中策”如作为《隆中对》的具体规划执行的一部分,二者本可相得益彰。可事实却是荆州丢失、关羽身亡,刘备夺取凉州的计划以半途而废,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依旧是现实,理想是丰满的,无奈现实是骨感的。

相关推荐:

中国史上第一面国旗诞生始末 清末之前无国旗

康熙皇帝长寿之道:不喝酒不练气功,喜欢泡温泉(图)

解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曾经达到了什么样规模

天津战役:我军29个小时攻陷天津 蒋介石大怒

西汉海昏侯墓重大发现:数量最集中的金器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