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清代宫庭内斗:顾命大臣肃顺是怎么倒台的

发布时间:2016-02-24 栏目:专题 投稿:时尚的奇异果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才到而立之年的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逝,弥留之际,他口授两道谕旨:“奉朱谕:皇长子御名载淳,著立为皇太子”;“奉朱谕:皇长子御名载淳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也就是说,咸丰首先为即将践祚的小皇帝设置了一个大臣辅政权力架构。

顾命大臣辅政的体制并非咸丰首创,在大清开国之初已有先例。世祖顺治6岁继位,即由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不过,辅政大臣“去天尺五”,很容易盗柄自专,蜕变为朝廷“僭主”,赞襄团的成员越少,权力越容易转移于一人身上。多尔衮辅政之后,果然排挤掉郑亲王,独揽大权,俨然成了隐形皇帝。后来顺治病逝(一说出家),圣祖康熙8岁登基,太皇太后孝庄又命鳌拜等四大臣辅政,虽然她鉴于多尔衮篡权之祸,将赞襄团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但最终还是由鳌拜恩威专擅。现在咸丰赞襄大臣增至八人,组成一个庞大的决策顾问班子。

这八名顾命大臣中,咸丰的宠臣肃顺排名第四,不过实际上这个辅政班子以肃顺为首。当时肃顺的职务是内阁协办大学士、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属于虚衔,御前大臣作为皇帝近臣,理论上也没有多大的正式权力,户部尚书倒有实权,不过也只是中央政府部长而已,但是,肃顺深受咸丰器重,流亡于热河的王公大臣都以他马首是瞻。

咸丰又在他身后的权力布局中加大后妃的权重,以此来制衡赞襄团的权力。他赐给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一方“御赏”印玺,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玺,这两枚印玺,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以皇帝名义发出的一切上谕、朱批,必须在起首处加盖“御赏”印,结尾处加盖“同道堂”印,方才生效。咸丰设想通过这样的分权设计,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与否决权、法令的审核权与签署权收拢于皇室,赞襄团的权力则被限制在“辅弼”性质上,不可直接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从而防止赞襄权侵吞皇权。因皇帝年幼,“同道堂”印玺又由其生母懿贵妃那拉氏(慈禧太后)代掌。

咸丰皇帝留下的这个“老臣+新主”的权力布局,却隐藏着潜在的冲突:赞襄集团不欲执政大权被两宫太后分持,太后也不甘心让赞襄集团独揽朝政。于是乎,热河行宫内,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的悲怆气氛下,掩盖着争夺权力的刀光剑影。

咸丰的遗诏中存在着一个从字面上看不出来的漏洞———遗诏对恭亲王只字不提,有些掩耳盗铃地将恭亲王排斥在顾命大臣名单之外。恭亲王咸丰奕詝的六弟,才干见识远胜于咸丰。后来的所谓“同治中兴”,就是以恭亲王为首的洋务派开创的。咸丰之父道光皇帝曾在立储问题上,一度举棋不定,立四阿哥奕詝还是立六阿哥奕訢?后来咸丰虽然继承了大统,但他对恭亲王的亮瑜情结却一直无法释怀。

当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北狩”,匆匆命恭亲王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即收拾烂摊子。不过这样一来,在咸丰远离帝都之时,留守京城的中央政府其实由恭亲王主持,而经其周旋,联军撤走,和局谈成,更使他获得了“僭主”一般的权威。咸丰权力布局有意“遗忘”了这位雄略的六弟,可是恭亲王积累起来的势力不会马上消失掉。如果与恭亲王结成联盟,慈禧便完全有可能抗衡乃至扳倒肃顺集团。

九月二十三日,按赞襄团与太后的商定,是“恭奉大行皇帝梓宫(棺材)回京”的日子。梓宫回京有一套非常繁复的仪礼,慈禧便以小皇帝年幼,经不起折腾为由,与赞襄团商议是否有变通的方式。肃顺等人同意太后与小皇帝赞襄团中的载垣、端华护驾,先行一步,回北京城恭候梓宫。

于是,慈禧成功地走出了摆脱肃顺势力范围、提前与恭亲王“会师”的关键一步。须知京城的政治局面,由太后的小叔子兼盟友恭亲王所掌控,慈禧回宫,便如龙入大海。

九月二十九日,两宫太后与小皇帝回到北京城,不待休息,立即召见恭亲王及其他朝中大臣,“缕述三奸(指肃顺、载垣、端华)欺藐之状”,一边说一边哭,眼泪与鼻涕齐流,花容与月貌失色,群臣也听得义愤填膺。一个曾经被肃顺羞辱过的大臣周祖培受恭亲王暗示,率先跳出来说:“何不重治其罪?”慈禧说:“他们是赞襄大臣,如何治罪?”周祖培出了一个主意:“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恭亲王这时将早已拟好的治罪诏书奉给太后太后欣然钤印。

次日,群臣朝会,恭亲王宣读了拿问“三奸”的诏书,载垣、端华被当场拿下。当天深夜,护棺行至密云县的肃顺也被人从睡梦中揪出来,连夜解赴北京。可怜大行皇帝尚未入土为安,其临终指定的顾命大臣已于顷刻间被解除权力,精心设置的权力布局也随之土崩瓦解。

赞襄团的辅政权力迅速由拥戴有功的恭亲王接替。十月初一,即八大臣被捕次日,慈禧发出谕旨,任命恭亲王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军机处是清代权力中枢,“在军机处行走”意味着恭亲王正式进入权力中心。而两宫太后则不仅保留了核心的裁决大权,而且将要亲理朝政———垂帘听政。一个新的权力结构———以慈禧太后权力核心、恭亲王为执政大臣的“两驾马车”正式形成,后世有人戏称此为“叔嫂共和”。次年,清廷改元“同治”。

发生在咸丰—同治之交的这场权力大洗牌,恰恰为清政府的自我革新创制了一个权力构架,晚清的第一场改革———“洋务变法”正是在“叔嫂共和”体制下拉开了序幕。根据恭亲王的建议与咸丰帝的遗命,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同治元年成立了,新机构由恭亲王控制,负责办理洋务、修建铁路、开采矿业、创办工厂、建设新学校、公派留学生。它的成果,便是创造了一个“同治中兴”的新局势。

相关推荐:

北齐末帝高绍义生平简介 高绍义怎么死的

有没有人告诉你,我爱你

清宫秘史:康熙皇帝的后妃因何接连暴毙之谜

苏芮《The Way We Were》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