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由《三国志》分析姜维史家争议的一些问题

发布时间:2016-02-26 栏目:专题 投稿:明理的大碗

我是个老三国迷,去年无意中看了几个姜维的MV,粉上甜姜。爱上一个人,自然想用尽一切办法了解他。自己本身就是做文科研究工作的,自然开始猛啃史料,研究论文和各大分析贴,可惜啊,越了解多越发现人类的无力。史料太少,太简略,太曲笔。。。。。唯一正统的三国志由于强烈的政治原因本该对当时代最了解的姜维写的最详尽却变成写的最简略,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由于曲笔的太厉害变得非常不靠谱,很多细节真假难辨,作者真实评价更是成了一个谜。裴注又是那么少,完全是雾里看花。其它史料更是直接消失。。。。真是除了穿越外只有全听陈寿的了。。。。怨念啊。。。。本人是个懒神,从不发帖。但实在耐不住这么长时间的钻研,在这里就姜维史家争议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借此更了解下史上真实的姜维。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研究学习,水平有限,如有意见不同欢迎讨论,纯学术探讨勿个人攻击。

一、关于姜维父亲的仇人。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马超。汉阳就是天水郡,姜囧应该是死于姜维十一二岁的时候发生的马超率羌氐攻汉阳。“马超在汉阳,复因羌、胡为害,氐王千万叛应超,屯兴国。使夏侯渊讨之。”“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馀人,攻城。”马超率领的“诸戎渠帅”(羌胡)和“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於战场”完全相符。当然也有可能死于别的小叛乱,但史料没有记载。如果是真的。。。。那还真是有些痛苦呢。还好马超在他投降的时候已经死了,马岱也就是远房亲戚而已。不过貌似诸葛北伐时,马岱还很活跃,姜维掌军时,他就完全没影了。。。。。呵呵。。。。遐想啊。。。。(他也确实年龄大了,嘿嘿)。所以关于某真无双系列把两人搞成基友,我还真是呵呵啊。更有某野史小说说姜维拜马超为师,我就更是笑而不语了。

二、关于陈寿姜维的关系,及蜀不著史的真相。关于陈寿对我维的恶评,激起了广大维迷对陈寿的一致声讨,广大不明真相的维迷一致认为他肯定是被自己混账老师洗脑了,竟写出“如此粗鄙之语”,败坏我维的名誉,恨不得“把他暴打了一顿跟他分手了”呵呵。我一开始也认为这可能是当时一派的代表观点,但后来,我开始越来越发现,陈寿到底是维黑还是维蜜,以及为何姜维传如此简略,很多细节和其他传对不上,为何姜维身边人,家人都无名无姓,以及蜀不著史这个明显的谎言到底是为什么,这一切可能并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事实上,据华阳国志载,陈寿就是卫将军姜维的主簿,而不是卫将军诸葛瞻的主簿。(这个科普贴已有分析,如有不明可自行百度)作为机要秘书,应该属于心腹人员,至少在史料看来,姜维和这个陈秘书相处是融洽的。因为陈后来调动到宫中做类似史官的工作(这又一次说明蜀不著史完全是屁话)是平调及略有小升迁。这应该多少也有老上司的因素,毕竟姜是蜀汉二号人物。陈对姜维的事,应该是比其他人更了解,这根本不涉及有没有史料的问题,陈本人就是史料。可是姜维传如此简略,基本就等于把郭淮传,陈泰传,邓艾传的那些战争以这边的角度交代了一下,参军随军将领军师除已经去世的廖化张翼外一概没有,如何出谋划策的过程更是无从说,仿佛就是姜一个人打仗一样。连传记最基本的介绍儿子都没有就是一句“妻子皆伏诛”(由此看出,有儿子)。这简直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啊”!

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姜维是让北边在蜀灭前不得安宁,蜀灭后还要大闹一番的噩梦一般的人物。这样的人,你要在统治者眼皮底下写他的好,你是不想要脑袋的节奏。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我们依然能感到陈寿姜维的回护,这从三点看出1.关于姜维投降诸葛亮的原因,《姜维传》和《魏略》不一样,后有人认为,《魏略》更合乎当时的情况一些,可能真实性更高。不管事实怎样,《姜维传》的说法显然更有利于姜维的形象,使其投降纯属被迫,于德行毫无亏损。2.关于段谷大败。其它史料均有分析其主观失败原因。而陈寿对其整个过程一笔带过,只重点突出“因胡济失期”,看官顿时豁然开朗,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啊”。而侯和小败,也写的很清楚,主要是因为宫内政治迫害,匆忙逃难,没注意应战。这是唯一的两次败仗。3.借各种人之口把姜维的能力,品行,雅量说的清清楚楚,让人不得不叹服。因此通篇看《姜维传》,除了最后一句奇怪的“无脑喷”外,姜维的形象非常光辉。由此看出,陈寿在写本传内心是充满的矛盾的,一方面不能写好,一方面又禁不住的为姜维的失败回护,想借他人之口把姜维的品德雅量传与后人。他对自己之前的上司应该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至于最后一句,可能有两种情况,1,文本在他死后由修订者篡改。众所周知,书是从他棺材挖出来再传世的,他是没有版权的。2,“明断不周,终至殒毙”也是站在晋朝统治者角度说他因为明断不周而站在蜀汉的一边,才终至死亡的下场,事实就是官方的政治教化,这是官方出版物一定要有的。

至于包括姜维传在内的蜀史为何如此简略,特别是参战小人物完全是避而不谈,陈寿的官方回答是“蜀不著史”,这已被考证完全是胡说。(科普贴已有分析,如有不明可自行百度)而实际情况是不是不想写,而是不能写。我们知道,蜀灭时发生过一个惨案,就是庞德的儿子庞会灭了关二爷三族的惨案。魏蜀长期作战,哪一次不是伴着各种冤魂及仇恨,一旦详细著写蜀汉军事政治战略部署,参战人员,寻仇者按书索骥,蜀中遗孤的命运不堪设想。除此之外,还有统治者可能发生的政治清算,这一切都使得蜀史只能越简短越好,一切有可能引发敏感的事件一概避而不谈。尤其是蜀灭前近十年的人物事迹,更是少之又少,除众所周知在蜀灭之战死去的外都基本不写。因此我们看到,姜维那么多次北伐,参与的似乎只有前前后后只有四个人,姜维,夏侯霸,廖化,张翼,他下面的人,我们也只知道傅佥,蒋斌,赵广这几个(反正都已经都去世了),其他一概不知。拍个电视剧,姜维手下的将领连旁边名字都没法加,因为根本不知道。

因此,对于众史家一致说的“蜀后期人才凋零”,我现在也表示有一定的怀疑。因为事实上现在学术界关于三国历史的研究几乎完全来源于三国志及裴注的相关史料,其它当代史料都失传了。也就是说,三国志蜀史不写的人,我们就可以说完全不知道。事实上我们看到《三国志》中姜维时期魏蜀交战,魏传中众将群策群力,好不热闹。而蜀这边姜维一人身兼全职,像个光杆司令。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军队制度角度上也说不通,况且大家都知道,蜀汉官吏和平民比例是惊人的。这么多官吏,就一个人才都没有?恐怕不是没有,而是没写,我们不知道。蜀汉姜维的两个秘书,卫将军主薄陈寿大将军主薄李密就都是流传后世鼎鼎大名的文学家,可想而知,是怎样的藏龙卧虎。

三、姜维“穷兵黩武”是否是“亡蜀根本”,关于“民有菜色”的真相,及为何同时北伐诸葛亮姜维评价相差却如此之大的真实原因。昨天看了ssrs8502的精华帖,深受启发,为什么诸葛亮出兵频率规模都要超过姜维姜维成了穷兵黩武,诸葛亮却是以守为攻?姜维258——262年还修养了4年。夷陵大败后,诸葛亮224——228年,中间还有大规模平定南中,都“国以富饶”了。亡国赖穷兵黩武你赖的着了吗?是啊。可事实我们看到,不仅是现代很多人这么认为,当时的蜀汉上下几乎都是这么认为的,黄皓废大将军绝不仅仅只是陷害忠良偶然事件。从史料看到,黄皓和十常侍根本不是一个段数级别的,蜀汉没有一个人证明是被黄皓害死的。而平时对黄皓恨之入骨的士大夫文官层诸葛瞻,董厥却莫名其妙的和奸佞联手,联手废除跟自己渊源深厚的大将军。以谯周为主的文人更是直接上文口诛笔伐唾沫星子淹死你。最后的最后,连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廖化也迷惑了,这样糟糕的情况,不在我前,不在我后,到底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北伐的错吗?

姜维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从一介降将直升一国军政一把手,自然有诸葛亮及其派系大力提拔及个人能力确实出色等等原因,但绝不可能说政治能力及交际能力很差,人家可是在蜀汉一个人不认识的情况下换了三个领导一步步爬上来的。可是就是这样的连羌胡都无不崇拜“国赖其资”的大将军,一夜间在蜀汉却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后只有做出“带大军避祸沓中”这样跟其智商情商个性完全不相符的举动,给了魏国灭蜀的绝佳之机。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东吴的使臣都看出来了,蜀汉已经“民有菜色”了,老百姓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是的,虽然有黄皓陈祗这两个大奸臣乱政,可他们才乱政多久,至于搞得这么严重么?还不是主要因为大将军穷兵黩武,成天打仗,把国家都打穷了。想当年,诸葛丞相在的时候,蜀汉是怎样的繁华,老百姓日子是怎样的好。这一切都是大将军的错!可是他们忘了,诸葛丞相正是穷兵黩武的始祖,他打仗的规模不是大将军可以比的。大将军有段谷之失,诸葛丞相有街亭之败,由于诸葛带兵基数大,损失只会多不会少。那是怎么回事?诸葛丞相时期政治经济做的好,现在政治经济做的糟糕?我们看到,蜀汉的经济制度从诸葛亮建立起到灭亡的时候也没人敢改动过。具体实施这些经济制度的尚书令及下属官员们都是诸葛蒋费一手提拔起来的,不仅大都清廉得像不食人间烟火,能力也不是盖的。就连唯一记载德行有亏损的陈祗(这个人我后面还要详细讲)都是“多技艺,挟数术”。蜀汉的集体政治清廉不仅在三国,就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都少有。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史学家已经发现,问题正是出在诸葛亮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上。这个制度就是典型的“军事最优先型经济体系”。说的通俗点,就是靠加倍剥削老百姓来保障军事最强大化。蜀汉每九个老百姓就要养一个官,一个兵。这个比率在中国古代历代各国家排名最高。这种战时经济体制,只能暂时应急,长期下去,老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打不打仗,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唯一的希望就是赶紧把仗打赢(统一天下或在势力上明显优先于对手),然后换掉这种体制。诸葛亮不是暴君,制定这种压榨老百姓的体制实在是情非得已,蜀汉人口基数和曹魏相差实在太大,经济文化更是不能比,不这样,打仗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只能等着被曹魏灭掉。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诸葛严酷压榨人民,没被当世的人反抗,没被后世人唾骂,反而流芳千古?原因史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史料只能代表名士层的看法,不代表民间评价。有的说赞美诸葛亮蜀汉对内外输出的统一意识形态,对国家稳定有重要作用。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当时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压榨了。制度的弊端不像政治的腐败一样显而易见。没有马克思写《资本论》,工人阶级怎么意识得到自己被资本家剥削了,不是拿工资拿的挺好的吗?同样的,诸葛亮实行了农本政策,开发生产,减免徭役赋税,力行节约,在一段时期明显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老百姓只会感恩戴德,尊为天人。又怎么会知道国家有这样剥削人民的体制呢?他们只会觉得,多么好啊,全盛的蜀汉,后来就不知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所以历代的文人无不反复怀念美好的诸葛亮时期,感叹诸葛亮简直是神仙下凡。

我想,诸葛亮本人对此可能是清楚的,要不也不会如此频繁的北伐。可惜,在他有生之年北伐没有获得显著成效,只打了两个没什么人的郡,和曹魏的差别还是太大。再后面,或是没有北伐,或是北伐没有取得显著成效(统一天下或在势力上明显优先于对手),仗没有打赢,战时体制的弊端却一直在发酵。终于在蜀灭前几年,量变达到质变。老百姓不堪剥削,“民有菜色”,社会矛盾总爆发。迷茫的蜀汉文人士大夫不知道为什么曾经富足的蜀汉老百姓现在会如此困苦,于是,一心打仗的大将军姜维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让民生凋敝的“替罪羊”,被上下喊打,赶到沓中去了。

因此我们看到蜀汉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北伐,而是北伐一直没有显著成效的问题。那不实行这种战时体制,不北伐行不行呢?显然不行,老虎侧边岂能安枕?后蜀还有中国历史上无数小割据势力就是最好的印证。蜀汉和曹魏各方面实力都相差太大,战胜曹魏的几率根本就渺茫的可以。但就是这样,不赌就是等死,赌的话,至少还有赢的可能。所以,诸葛亮这样做了,姜维这样做了,他们用一生的努力去博那百分之几渺茫的几率。最后奇迹没有出现,他们成了悲剧英雄。

相关推荐:

日本大量向唐朝派遣使者,从唐朝那里学到哪些东西?

大宋拖垮大辽和金国只用了这一招,最终也因为这一招被蒙古灭亡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 汉献帝的结局会怎样?

东厂、西厂、锦衣卫厂卫林立:皇帝不知依靠谁

古今帝王之最:历史上哪个皇帝最会玩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