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三国谋士第一人——谋国而不谋身的刘晔

发布时间:2016-02-26 栏目:专题 投稿:霸气的荷花

(一)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却没有继承下曹操的智囊团。曹操有五大谋士,郭嘉、荀彧、荀攸死得早,程昱倒是活到了曹丕继位,不过还没发挥作用就嗝屁了。只剩下一个贾诩,而贾诩虽算无遗策,却喜欢明哲保身,基本不会主动发表意见。

曹丕还不是太子的时候,对贾诩很尊重,也礼贤下士,也不耻下问。靠着贾诩的委婉指导和委婉帮忙,曹丕击败了强大的对手曹植,坐上了太子的位子。按理讲,他见识到了贾诩的神通并从中受益,自知不及而应该继续不耻下问,言听计从,但继位称帝后的他,只给了贾诩一个太尉的虚职,也象征性的问过统一天下的大业,该先朝蜀、吴两国哪个下刀?贾诩一向委婉,但还是表明了让曹丕先把位子坐稳坐热后再说的态度!估计这对意气风发的曹丕是个打击,脸色应该也变了一下,后来贾诩就不管什么朝廷的事了,曹丕有什么事也不再征求他的意见。

魏国能人还是很多的,五大谋士之后,还有第二代谋士,其中的佼佼者是刘晔司马懿。两人的本事都是不逊色于第一代谋士的,之所以一开始不出彩,完全是资历的缘故。

(二)

《三国演义》上的刘晔,在曹操的创业期,也有过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官渡之战时,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他造出了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堆土山高射箭,采用挖渠的方法来对付袁绍的地道战。没这两招,曹操就成公孙瓒了,有了这两招,曹操才能在官渡站住脚,把战争拖到相持阶段。但这两招,史书上没有记载。

即便刘晔真有这两招,按照儒家的思维,也属于奇技淫巧,战术层次,难以提升谋士的等级,来撼动业已成型的五大谋士的地位。后来郭嘉早丧,按照先前曹操唯才是举的脾性,本来刘晔是可以替补上去的,不过那时的曹操已经骄傲的不可一世,以为可以只手擎天,多个谋士少个谋士无所谓。后来赤壁战败,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让性格刚强的程昱憋了一肚子火。再后来荀彧、荀攸相继离世,强大的谋士阵营只剩下一个冷冷地贾诩可用,曹操才慌了神。

身处高位,有了权威,总是喜欢别人来献殷勤,再去求人是很难的,尤其是要对付马超、韩遂这类草寇。不过曹操还是心里没底,得了贾诩四个字:“离之而已”后,才踏实了些。不过这贾诩是属于不得已才用的,要对付比马超、韩遂更加不堪的汉中张鲁,曹操觉得新人也能胜任,于是刘晔司马懿有了曹操直接对话的机会。

(三)

虽然对手不堪,但曹操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接受得了失败,出奇弄险游刃有余的曹操,而且汉中周围崇山峻岭,让在大平原上厮杀惯了的曹操很不习惯,再加上军粮运输跟不上,估计能想起荀彧的好处了吧,碰到的对手张卫也算难啃,曹操有了退兵的心思。

出来打仗自然希望有战果,无功而返总是无奈的,曹操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谋士想办法出来。刘晔司马懿感到压力,自然也就绞尽脑汁。不过还是刘晔胜了,胜的当然也窘迫,应是最后关头的灵光乍现。他在曹操撤退的时候,骑马飞驰而至,喘息未定的说了“不如致攻”四个字。

这四个字谁都会说,但在这样的情形下,这样的地形环境中,就成了一条计策。高手之间的对话,往往言简意赅,心领神会,曹操听了这四个字后恍然大悟,撤退中的进攻,趁的正是敌人守备松懈之机,加上乘险夜袭,也就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欣然“致攻”,敌军果然一溃千里,本以为是天鉴的汉中,有了这四个字就转瞬到手。

四个字而已,不多说。还有个妙处就是刘晔没有在众人面前显示出高曹操一截的才能,让自负的、久经沙场一线考验的曹操没有丢面子。刘晔没有苦口婆心分析利弊得失,而是轻轻一点,就拨开了曹操心头的迷雾,算是得了贾诩的真传。

(四)

刘晔抢了头功,大出风头,司马懿自然不服气。占了汉中后,司马懿就对当前形势做了一番判断,也对曹操进行了劝谏。说刘备远在江陵和孙权对峙,蜀人还未完全归附,正是进攻蜀地的良机,让曹操抓住机会,一鼓作气,把蜀地也收了。曹操用了个玩笑话:“人不能不知足,不能得陇望蜀”来拒绝。这个理由显然是搪塞之词,曹操有并吞天下的雄心,有这机会而不用,应该有他自己的考虑。

他应该是觉得刘备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充满自信的曹操了,没有了五大谋士,他干什么都觉得捉襟见肘,攻马超、韩遂遇险,击张鲁受挫,尤其是攻入汉中后发现张鲁的战力如此的不堪,实在是为自己那时的撤退念头羞愧。当然此时是进攻蜀地的最好时机,但要进攻比汉中更险的蜀地,面对比张鲁强过百倍的人杰刘备,他会不会还能如此侥幸?一战而定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能一战而胜,形成相持的局面,他曹操还要在这险恶之地待多久?

他应该是觉得邺城更需要他,他必须回去。当然,如果在这个时机进攻蜀地,自然会有些许好处,但这点好处能不能长久保持,能不能与他耽误在这儿的时间要取得的政治上的好处更有价值?他还要实现从魏公到魏王的跨越,还要好好的做好立储这个他最头疼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不是能不能得一州的事情了,而是他整个基业的问题,当然还有孙权的威胁等等。

曹操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比新人且是谋士身份司马懿要全面。司马懿遭到拒绝,虽心有不甘,却也默默退下。

(五)

然而刘晔却不甘心这么利害的一条计策付诸流水,他对司马懿的不再坚持感到懊恼,于是急赤白脸的补位,继续进谏,他的理由也很对症。

曹操不是信心不足吗?那就说你当年有多牛,白手起家,诛董卓、破袁绍、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现在又取了汉中,蜀人早吓破胆了,只要你继续往前,蜀地没准就会传檄而定。

曹操不是担心刘备吗?那就说刘备是有本事,但他才得到蜀地几天啊,蜀人能相信他,依赖他来对抗强大的你吗?没有蜀人的支持,刘备能翻多大的浪花呢?

曹操你不是想回邺城吗?别说回邺城了,就是你稍微推迟进攻的节奏,那刘备可能就缓过神来了,凭着诸葛亮的智慧搞内政,凭着关羽、张飞的武勇据险守要,还怎么能打下来呢?这个死敌打不下来,还不成了国家的大患?

刘晔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揣摩了曹操的心思后,对司马懿进谏内容的进一步加强,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为国计,进攻总是比不攻好,胜算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可以确定。对曹操心思的揣摩,也对了八九,但离十还有一点距离,没有挠到曹操现在的痒痒肉上。

(六)

人的痒痒肉是会变的,曹操现在老了,攻城掠地,拓展疆土已不是他要考虑的第一要务,他感到迫在眉睫的是要巩固后方。而人的秉性是不会改变的,刘晔竟然这样坚持着不让他回去巩固后方,曹操便有了疑惑:你这个汉室宗亲想干什么?竟然有了厌恶的情绪,也就没了心情开玩笑,甚至连拒绝的话都不想说,只是摆摆手,让刘晔退下。

曹操之忧,不在刘备,而在萧墙之内。司马懿看出了门道,再看到刘晔那种不甘心的表情,又看到了自己的胜算。

沙场决机,你刘晔赢了,但宦海权谋,你实在是差的太远。比如这次进谏。我之所以提出,并不是抱着让曹操接纳这个目的,他接纳不接纳是他的事情,我提出不提出是我的事情,我提出了,表明我已经看到了这一层,显示了我的能力,这就够了。如果再一味强谏,让曹操不喜,是其一;曹操即便采纳,战场瞬息万变,万一不如我所料,后果严重,是其二;即便如我所料,又显示了我的才能在曹操之上,智高主疑,是其三。有此三不利,我强谏有何用?只懂进谏,永远只能是个谋士,而懂得什么时候该进谏,什么时候不进谏,什么时候进谏又不强谏,既知进谏之妙,又知道不进谏之妙,才能走的更远,也更安全。矛尖利而无盾护,只知有所为,而不知有所不为,司马懿看了刘晔一眼,心想,你还嫩点。

(七)

这次进谏结束后七日,有一个从蜀地投降过来的人反映那边的情况,说蜀地一天就有几十起闹事哗变的,刘备动了杀招,斩了很多人,都止不住。曹操就有点后悔,问刘晔现在进攻行不行,刘晔刘备已经有了措施,马上就会有效果,现在再进攻,已经晚了。这算是曹操最后一次考核刘晔

之所以成为最后一次考核,说明刘晔考的不怎么样。刘晔说错了吗?没有曹操刘晔两个选项,一个是进攻,一个是不进攻刘晔选不进攻选对了,但理由给错了,不进攻刘备根本没什么关系,曹操之忧,正如前言,还是在萧墙之内,司马懿在第二次考核时候已经被点透了,刘晔在这次补考时候,还是没被点透。

刘晔是真的没被点透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但他就是用对军事的执拗来告诉曹操,我对你的所谓政治不感兴趣,我的出发点是国家的统一。占了蜀地刘备就会退回荆州,就能压制住孙权的扩张,国家的统一就会更快更早!

曹操也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刘晔真是一个以国家的利益为立足点出谋划策的高手,可现在的国还是汉家江山,跟他曹操的小算盘还是有些出入的。刘晔的谋略风格,类似郭嘉,行事风格,很像贾诩,而品德追求,却如荀彧,想到了荀彧,那个跟他共同奋斗了二十一年的兄弟,因为政治目标不同,他都毫不留情的抛弃了,这刘晔还是算了吧!于是从汉中归来后,把刘晔这个谋士,变成了行军长史,还让他带了一部分军队,明升暗降,从此离开了曹操的政治小圈子。

(八)

接替刘晔的是刘晔的老乡蒋济,他们都是扬州的名士,属于曹操阵营的少数派。当年一共五个人,一同被曹操接见,刘晔独领风骚,成为曹操的心腹。而刘晔出色的履行了征伐汉中的军国大计后,地位不仅被表现不如的司马懿超越,竟然还被能力、智商皆不如,而又没战功、没表现的蒋济超越,这种反常的事,凭着刘晔的智商,这次怎么也应该能想明白原因了吧!

但想明白也没用,因为刘晔这人,并不是如司马懿所说的只会有所为。刘晔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以汝颖世家和谯沛武人为主的曹魏阵营,刘晔这个扬州名士是少数派,别人都是嫡系、成群结队,自己形单影只,怎么办,学学贾诩,就凭本事安身立命吧!但又不能全学贾诩贾诩塞外平民出身,没有什么道德束缚,出谋划策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利害关系。而刘晔是汉室宗亲,是东汉末期脑筋愚忠顽固到不开窍地步的史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的学生,出身还有教育,就把他的出发点定在要为国家两肋插刀上。

当然这个国家,不一定非得是汉家朝廷,也可以是魏国朝廷,毕竟生灵涂炭已久,汉祚已尽。或者更深一层的意义,他心中的这个国,并不是什么朝廷,而是一种地理概念上的国,他希望的是尽快三国统一,并为之殚精竭虑。至于自己的官大官小,是非宠辱,都是可不为的事。

(九)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刘晔秉持着国家尽快统一的理念,减少生灵涂炭的时间,确有侠之大者的风范。

当然这种风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逐步发展积淀而成。他十三岁时,杀了他父亲宠信的侍者,因为他七岁时,临死的母亲交代说那个侍者会害人。为了给死去的母亲一个交待,他根本不怕父亲的责难,光明正大的杀人,又坦然请罪。二十多岁时,又设宴诛杀了骁勇有力的土匪头子郑宝,按照计划,本来不该刘晔亲自动手的,但郑宝不好酒,伏杀的人又不敢,刘晔这么个文人,竟然亲自用佩刀砍下了郑宝的头颅,并只身深入郑宝的营地,又骗又吓又说理,收纳了郑宝的部众。这时的他,应该算是个江湖的侠客。

后来投靠了庐江太守刘勋,曾劝说不要受孙策蛊惑攻击上缭,说这是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刘勋没听,果然被孙策钻了空子;后来就跟着失败的刘勋投奔了曹操,也就切切实实的走上了谋士路线。在曹操唯才是举的氛围中,那股侠的精神还是得到了充分发扬。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和郭嘉的关系,但从谋略上看,他的确和郭嘉近似,喜欢冒险,有种轻生死的侠的气概。在庐江界内的山贼陈策,有数万人马,据险而守,曹操派了几次兵,都无功而返。曹操的手下很多人就说,这伙贼战斗力差,不过是仗着山高谷深,收降了没什么好处,不收降也没什么损失,别再进攻了。刘晔却说,以前进攻失败,是因为派的将领没什么声望,又在乱世,这伙人才敢抵抗,现在中原一带基本平定了,如果曹操能凭借自己的威名,亲自出马,再用攻心计,对敌人进行悬赏劝降,必然一举而定。曹操照着做了,结果也正如刘晔所料。

(十)

然而侠却只能属于江湖,即便在江湖,都是不能为统治者所容的,因为侠以武犯禁。更何况高居庙堂之上的侠。也就是乱世,也就是曹操给了刘晔这种侠一点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刘晔的命运实在糟糕,熬死了四大谋士,本以为到了出头之日,却碰到了曹操的转变。这个放荡轻德的谯县小子,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也就不再需要为国为民的大侠,而是需要为了他自己统治利益的政客。于是乎汉室宗亲这个不合时宜的出身、扬州士族这个非土生土长的小圈子、特立独行侠不愿淌政治浑水的性格,突然彰显,纵然天赋大才、算无遗策,纵然热心军事,积极进取,纵然后期的曹操很缺智谋之士,刘晔还是被边缘化了。

后来刘备在汉中得胜,关羽在荆州扬威,孙权在东南骚扰,都让曹操头痛不已,但即便如此,刘晔也没得到曹操的召见问计,这期间,司马懿和蒋济献上了让孙权攻击关羽的一石二鸟之计,坐稳了曹操心腹的地位,刘晔曹操死掉前,算是没机会了。

相关推荐:

胡夏国王放言统一天下,是什么给了他底气?

水做的女人有多能哭?盘点历史上最能哭的女人

评刘备死前诸葛亮的功劳

秦军强大的根源所在哪?你不知道背后的那些事

秦始皇陵被盗证据确凿!地宫惊现项羽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