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关于蜀汉后主刘禅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6-02-28 栏目:专题 投稿:明亮的火

三国乱世,英才辈出,天下英雄,各领风骚。但后世每每念及蜀汉后主刘禅,不外乎提及“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二词,一说后主昏聩无能,朽木不可雕;二说后主毫无雄心,国破身囚尚不知自哀。然蜀汉自刘备称帝到刘禅降魏,国祚四十三年,昭烈帝刘备兵败猇亭,白帝城病危托孤,仅在位两年;后主刘禅继位,经建兴、延熙、景耀、炎兴,在位长达四十年有余,数三国帝王,莫出其右。身处乱世,能在位如此之久,实属不易。是否刘禅真的昏弱无能?且刘备并非只有刘禅一子,为何非要选择刘禅继承大统?这些问题都引人深思。

一、刘禅继位问题

三国志蜀书载刘备三子,除后主刘禅外,还有鲁王刘永(后改封甘陵王),梁王刘理(后改封安平王)。有说刘禅也并非刘备长子,但是史料无确切记载,不足以为据。

刘禅出身及成长经历来看,他相对于他的兄弟刘理、刘永来说,有着自身的优势。

首先,刘禅(207-271)、刘理(约215-244)、刘永生卒年月不可考,但《三国志》载其乃刘备次子,可知应比刘禅年少且长于刘理。刘禅于公元223年继位,年仅17岁,而此时刘理8岁,刘永应也只有10岁左右。刘禅继位之时,北有曹魏压迫,东有猇亭之败,南有蛮族为患,内有新旧势力之争,正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于继任之事上不可再生事端,于是刘禅继位,至少在年龄辈分上,顺理成章。

其次,刘禅的生母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载“先主临豫州,驻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而刘永和刘理的生母是穆皇后,“兄吴壹,少孤,壹父素与刘焉有旧,是以举家随焉入蜀。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围乎?’于是纳后为夫人。”由此可见,穆皇后刘备入蜀后才被纳为夫人的,且穆皇后原是刘焉子刘瑁的妻子,她的感情或多或少的偏向于原蜀中刘璋旧势力。刘备入蜀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平衡荆州旧部所谓“新势力”以及益州“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知道刘备纳穆皇后是否或多或少的是为了调节新旧势力之间的关系,纳蜀中旧人,安抚刘璋旧部。而昭烈皇后甘氏跟随刘备多年,患难与共,“常摄内事”,刘备称帝追封皇后且最后合葬惠陵,都说明了刘备对她的感情及重视。刘禅生于荆州,从刘备兵败长坂到成都称帝,一路坎坷、荣誉,都亲身经历,甚至几经生死。这些经历相对于生于安乐的刘理、刘永来说,都是继承大统十分重要的优势。刘禅生于荆州,与刘备的荆州旧部一起经历成长,而刘理、刘永生于入蜀之后,在他们身上是不是也能看出所谓“新”与“旧”的区别。田余庆先生在他《蜀史四题》中曾提到“刘备托孤之时,蜀国真正地祸患不在于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蜀国臣僚中潜伏着新旧纠葛,是蜀政中最大的隐忧。”“在蜀国文武臣僚中,论潜在力量,李严一方即刘璋旧属居于多数,不弱于诸葛亮一方即随刘备入蜀居于少数地位的新人。刘备倾覆刘璋,把新旧之间本来的主从关系颠倒过来了。刘备寻思万全之策以巩固新人的统治地位,绝不能让已被颠倒了的主从关系在他自己死后出现再颠倒。”因而刘禅继位更显必要和无可争议。

二、刘禅的能力问题

纵使刘禅相对于他的兄弟来说有种种优势,如果他真如后人所传的那样昏聩无能,颇有知人之明的刘备恐怕不会将帝位传给刘禅,以诸葛亮秉直刚正的性格也不会赞同刘禅继位。由此而推,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愚笨。首先,就刘禅的成长经历来看,《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载:“后主生于荆州”。紧接着,建安十三年刘备败于长坂,弃妻子走,《赵云传》载:“云身抱弱子以免”。从此而后,联吴抗曹、争夺荆州、西取巴蜀等等,刘禅经历刘备的种种挫折坎坷,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下,刘禅不太可能形成软弱、怯懦的性格。

其二,选择继任者、尤其是未来的一国之君,刘备不可能不经过多方考察、仔细掂量。《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载遗诏敕刘禅曰:“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段话是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的予以勉励。所以可以排除了诸葛亮当着刘备的面夸赞刘禅、碍于君臣之分恭维刘备的成分,所以比较可信。另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中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甚至可与春秋霸主齐桓公相提并论,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此记载虽可能有失偏颇,但由此亦可见刘禅并非鲁钝之人。

其三,刘禅继位后政务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三国志·后主传》载:建兴元年,“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二年春又“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内政外交都有不错表现。刘禅在对待北伐问题上也表现的非常清楚。蜀汉政权是豪族政权,且坚持王业不偏安,所以诸葛亮急于北伐,但却徒劳无功,后主刘禅曾规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以国为重、头脑清醒。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外长期用兵,在没有做到十足准备的前提下,轻言出兵、讨伐曹魏,虽互有胜败,但相对于占据中原地区的曹魏来说,蜀国给养困难、国力相对羸弱。加之大量的国力财力被消耗在战场上,愈战愈弱。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恐蒋琬轻率出兵,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并清楚的分析局势:“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其四,刘禅作为君主,亦颇有识人之明。除却对“相父”诸葛亮的信任,他还重用了费祎、蒋琬及姜维等人,都可称贤臣名士。《三国志·后主传》载:建兴十二年八月,“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魏延造反在先,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冷静分析、挑出破绽。后魏延叛乱被杀,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不以偏概全,亦可见其仁主之心。

最后,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且有人情味。《三国志·刘琰传》载:“建兴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此事后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又《三国志·后主传》载:“(延熙)十二年春正月,魏诛大将军曹爽等,右将军夏侯霸来降。”《魏略》载:“蜀闻之,乃使人迎霸。初,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片语之间,冰释仇恨、拉近了关系。

三、小结

总之,后主刘禅绝非特别昏聩无能之辈,至少比之“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等,有很大区别。所以他的继位也显得毫无争议,以致后人多产生刘备只此一子之错觉。后人对后主之错误评判,主要出自《三国演义》。而鲁迅先生曾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忠君正统思想浓重的罗贯中可能无法接受后主刘禅的降曹保爵,所以才对后主加以编排、贬低;也可能是为了弥补诸葛北伐无功的弊短,以求塑造更加完美的武侯形象,才拿刘禅做了牺牲品。由此而见,看历史人物,做历史研究,应该将史料和小说区分开来,不应受小说情节的影响甚至误导。

【参考文献】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易行,孙嘉镇,校订.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线装书局,2008.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易行,孙嘉镇,校订.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线装书局,2008.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易行,孙嘉镇,校订.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线装书局,2008.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易行,孙嘉镇,校订.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线装书局,2008.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易行,孙嘉镇,校订.三国志·蜀书·赵云传.线装书局,2008.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易行,孙嘉镇,校订.三国志·蜀书·刘琰传.线装书局,2008.

(唐)房玄龄.晋书·李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11.

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书海出版社,2002.

相关推荐:

他是中国最仁爱皇帝:死后连敌国君主都为之落泪

青铜剑铸造千古之谜:夫差剑究竟如何铸就

杨贵妃生死之谜有说她去了日本 有说她去了美洲

晚年宋庆龄:我享受'皇家的'待遇尽管并不快乐

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土司制度后遗症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