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天下若无曹操,可有汉献帝?

发布时间:2016-02-28 栏目:专题 投稿:善良的星月

(一)

刘协曹操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即位之前,刘协或许听说过曹操。年幼的他可能认为曹操只是家奴、大宦官曹腾的孙子。而这个孙子,也还是曹腾收养乞丐曹嵩为儿子后,曹嵩再生下来的。曹操这样的出身,很被世人看不起。贵为陈留王的刘协也不例外。之后,刘协莫名其妙地被大军阀董卓扶持为皇帝,开始了傀儡生涯。关中大乱之时,曹操在关东地区大展拳脚,镇压了青州三十万黄巾起义,被朝廷封为刺史、镇东将军。诏书是刘协签署的。当时的刘协曹操的印象可能有所改观。

刘协虽说是傀儡,但并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不同于白痴皇帝晋惠帝,也不同于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在备受压抑拘束的生活中,刘协身上不时闪耀出才干的火花。

十常侍之乱的时候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正仓皇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腾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小皇帝刘辩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

此时,刘协挺身而出,问董卓:“你是来劫驾,还是来救驾?”董卓见是一个小孩,不由一愣道:“当然是来救驾!”刘协高声道:“既然是来救驾,为何见了圣上不跪!”遂朝少帝刘辩指了指说:“这就是当今天子,你还不下跪!”当时的刘协才九岁。能以稚龄之年面对这么大的阵仗而毫不慌乱,实属胆识过人。

据说,董卓正是因为这次经历,对刘协印象深刻,日后扶持他为新皇帝的。

公元194年,天大旱。长安城内谷一斛值钱30万,人相食。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饿死者如旧。献帝怀疑侯汶作弊,于是亲自检验,用米、豆各5升于殿熬粥,竞有两大盆之多,和平时大不相同,轻而易举地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济私。结果是侯汶被当众杖责五十,很多饥民得到了及时赈济。

显然,魏国君臣也承认刘协的聪明睿智。在《谥法》中,“献”的解释是“聪明睿智日献”。而刘协死后的谥号就是“汉献帝”。

公元196年,刘协逃离战乱连绵的关中地区,来到已是一片废墟的旧都洛阳。在洛阳的几个月里,汉王朝的宫廷只能在城西残留的、原大太监赵忠那座勉强有四壁的、破落院子里临时办公。大臣数十人,其中尚书郎以下的大臣必须自己去城外采摘野菜充饥。他们与饥民、乱兵一样,你争我夺。体弱的人就再也没有回来。但是刘协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只有在残破的洛阳,他才是真正的皇帝,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号施令。这样的感觉是他梦寐以求的,尽管他的命令只在小小的洛阳城内部有效。

为此,刘协正式改年号为“建安”。

遗憾的是,曹操随即率军来到了洛阳。刘协正式见到曹操时,后者已经是饱经征战,占据中原腹地的大军阀了。只有几十个人、十几条枪的刘协不敢再将曹操看作是那个宦官的孙子,而是“朝中重臣”了。

当时曹操的幕僚们对曹操说,主公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当然,也有人反对,说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作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挟”字,决定了刘协后半生的命运。

刘协的朝廷跟随曹操大军迁都到了许昌。曹操集团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几乎再造了一个汉朝。他击垮了北方占据冀、青、并、幽四州的袁绍,取下了盘踞东南方向淮南的袁术和割据东边拥有徐州的吕布的头颅,安抚了西方割据关中的韩遂、马腾集团,招降了割据西南方向宛的张绣集团。外圈的辽东的公孙度、幽北的乌桓、河套长城沿线的匈奴都纷纷向曹操低头,向刘协称臣。毫不夸张地说,曹操几乎是亲手梳理了一遍中原大地,手把手塑造了一个新的王朝的雏形。在晚年,曹操曾下诏明志:“天下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确,如果没有曹操,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刘协生前南向称帝,又有多少人会称王一方。

在许昌的日子是刘协过得最安逸、最稳定的时期。他享受到了作为帝王的一切表面权威。随着曹操大军不断取得胜利,刘协手中的大汉王朝似乎实现了“中兴”。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眼看就要从乱世的废墟中崛起了。可这不是刘协想要的生活。

刘协也尝试着挣脱“傀儡”的命运,但没有成功。与曹操的其中一次交锋就是名扬后世的“衣带诏”事件。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8岁的刘协任命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授意董承联络汉室大臣诸侯,联合铲除曹操。官渡之战前夕,董承联络西凉马腾、左将军刘备,动员自己掌握的军队在许昌宣称受汉献帝“衣带诏”,发动兵变。曹操毅然回兵镇压董承,平定刘备在徐州叛乱,再次派遣卫觊人关,稳定韩遂、马腾集团。“除曹”行动尚未展开,与谋者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就被灭三族了。刘协还曾授意自己的另一位岳父伏完筹划地下组织,再次遭到了失败。为此,刘协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他的岳父董承被灭了三族,董承之女董贵妃和腹中胎儿被一并诛杀;贵为皇后的伏氏及两个皇子连同伏氏的家族也成了曹操刀下之鬼……

刘协处理与曹操的关系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刘协的小朝廷全赖曹操的支持,全靠曹操大军拓展疆土;但另一方面,曹操打下的江山却不再姓刘了。作为能力出众、又一心希望中兴汉室的君主,刘协为什么扮演了一个令人同情的末代皇帝的角色呢?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是这样评价汉献帝的:汉献帝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之所以在他手里终结东汉一朝,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一空头皇帝而已,“威权去已”。

隐隐约约间,一个曹姓王朝的身影开始出现。

(二)

曹操的轰然倒下,给汉末政局带来的会是巨大的转折还是之前政治趋势的加速呢?

忠心汉室的人们自然希望是前者。事实上也有部分人希望许昌的汉朝宫廷借曹操的逝世,打压曹操势力,收回部分权力,直至最终的刘协亲政。曹操阵营内部也许有些人在观望,在动摇,但是多数人还是希望继续之前的政治格局的。那就是明刘暗曹。

身逢乱世的政治家们,往往更加现实。曹操在北方三十年的经营,造就了无数的既得利益者。这种既得利益与曹操的权力一样,或多或少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对于既得利益群体而言,只有将曹操家族名正言顺地扶上皇帝宝座,大家的利益才能“漂白”,同时成为开国功臣,有望扩大自己的利益。但是曹操是个坚持不做皇帝、一心做“周文王”的人。现在曹操死了,魏太子曹丕却是个一心登基、窃取神器的年轻人。很自然的,大家采取了强化之前的政治格局的措施。

曹操一党控制的朝廷中枢马上以刘协的名义给还在哭悼先王的魏太子曹丕下了一封诏书,说:令尊曹操帮助皇室攘除群凶,拓定九州。他的功绩光照宇宙。朕托他的福二十多年了,现在听说令尊的噩耗,非常伤心。你曹丕文武兼备,能力出众。现在我让御史大夫华歆授予你丞相印绶、魏王玺绂,领冀州牧。当今的天下尚未安定,正是你立功垂名的时候,希望你“敬服朕命”,再接再厉。

曹丕马上继承了王位,接收了父亲所有的权力,又反过来授意朝廷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曹丕这个人,雄才大略远逊于他的父亲曹操。但是却非常适合做第二代君主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开国君主需要气吞寰宇的气魄、虎贲狼突的才干和坚硬如铁的意志。曹操拥有这样的条件。曹丕出生后,也跟随曹操征战过多次,同时接受了曹操安排的良好的教育。但这些被动的吸收并没有培养出他指挥官的气势,也没有培养出他文学家的气质,而是塑造了一个符合主流政治要求的,各方面都称职的“中上之君”。曹丕这个人拥有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优点,也带有那个阶级特有的大部分缺点。更重要的是,曹丕从小就是贵公子,交游权贵,已经被同化为贵族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了,彼此的利益是一致的。

有能力、有野心、有人缘的曹丕自然成为了权力转移关头的首要人选。

曹丕这个人,有权术。政治斗争技巧是他的擅长之处。他追谥父亲曹操为武王,葬于邺郡高陵,命令于禁监督陵事。于禁跟随曹操二十多年,是曹氏家族从普通士兵中提拔起来的朝廷重臣、魏军主将。关羽北伐围攻襄樊时,于禁作为主帅支援襄樊。不想,援军中了关羽的水淹之计,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副帅庞德力战而死。后来孙权偷袭关羽,救出于禁,送归魏国。曹丕本来就不喜欢于禁,便想利用这趟差事除去于禁。于禁奉命到曹操陵墓时,发现陵屋中的白粉壁上,画着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的故事。画中云长俨然上坐,庞德愤怒不屈,于禁拜伏于地,哀求乞命。原来曹丕早就令人修好了陵墓,图上陵屋粉壁。年过半百的于禁见此画像,又羞又恼,气愤成病,死在了曹操陵前。

曹丕这个人,为了权力,可以无情无义。曹操多子,其中对曹丕的地位构成威胁的主要是与他同父同母的弟弟鄢陵侯曹彰、临淄侯曹植、萧怀侯曹熊。尤其是曹植,文才出众,聚集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曹操甚至一度属意他为自己的继承人。而鄢陵侯曹彰则直接领兵在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先是指责曹彰在父亲死后,带兵前来洛阳,有争位之嫌。在华歆等人的帮助下,曹丕严令曹彰交割军马,押往封地软禁。

随即,曹丕曹植、曹熊不来洛阳奔丧(估计两人是害怕自投罗网)为由,派遣使者分头问罪。前往萧怀的使者回报:“萧怀侯曹熊惧罪,自缢身死。”前往临淄的使者回报,说:“临淄侯每日都与丁仪两兄弟酣饮,悖慢无礼。听说我来了,临淄侯端坐不动;丁仪还骂我说:‘先王曹操本来是想立曹植为太子的,却被奸臣阻挠;现在离父亲的死还不远,哥哥就来向弟弟问罪了,亲情何在?’临淄侯最后发怒了,叫武士将我乱棒打出。”

莽撞的曹植自授曹丕口舌。表面大怒心中大喜的曹丕马上令大将许褚领虎卫军三千,火速赶到I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等。曹植、丁仪两兄弟、侯府大小属官都被拿解邺郡,听候曹丕发落。曹丕下令,先将丁仪等人尽行诛戮。

曹植的处理过程则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七步成诗”的典故。华歆等人劝曹丕杀掉曹植,若不早除,必为后患。曹丕在这时显露出文人优柔寡断的特质,难下决心。华歆建议曹丕以试才吟诗的方式杀掉曹植,堵塞众人之口。于是曹丕召见曹植说:“父亲在的时候,你常常用文章向众人夸耀。我怀疑那些作品都是你让他人代笔的。现在,我限你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如果能,就免你一死;如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宽恕!”曹丕接着说:“我们是兄弟,就以它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字样。”曹植不假思索,应声而对: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完,默然无语言。华歆等人也都鸦雀无声。

危急时刻,曹丕曹植的生母卞氏闻讯赶到,呵斥曹丕:“哪有哥哥逼弟弟到这个地步的?”卞氏接着向曹丕哭诉:“我的曹熊已经被你害死了。你这个弟弟平生嗜酒疏狂,因此放纵不羁。你如果念同胞之情,保存曹植性命,我死了也能瞑目啊。”曹丕慌忙答应:“我也是深爱弟弟的才华,才这么做的。我肯定不会为难弟弟的。”曹植这才被贬为安乡侯,保全了性命,后来死在了曹丕后面。

曹丕个人品质虽然不足称道,但他在成功创建魏帝国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才能却还是有可称道之处的。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跑完皇位争夺战的最后一程的。

曹丕的优势是他继承了父亲的丰富遗产。作为第一代君主,曹操一生厉行峻法,征战武功非凡,被人视为多威少恩。这是残酷的割据背景和政治残杀环境所决定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第二代君主曹丕往往只要调整父亲的政策触及父亲戎马倥偬的时候没有顾及的领域,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拥护。

延康元年二月庚戌,曹丕下令关津减税,恢复什一税制。辛亥,曹丕赏赐诸侯将相以下粟万斛,帛千匹,金银不等,同时煞有其事地派遣使者巡查郡国,收揽民心。曹丕还调整了魏国官职,以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增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约束宦官。对刘协的监视威逼,曹丕自然也不放松。

(三)

在皇权转移的时候,意识形态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简单的说,后来者需要往自己脸上贴金。神化自己是最常见的做法,即让淳朴的老百姓相信自己是天人下凡,相信自己的登基是天命所归。巧的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会有大批恰逢其时的“祥瑞”出现。

先是民间开始传言曹丕出生的时候,有青色的云气像车盖一样漂浮在他身上,终日不散。风水师傅们一致认为这是曹丕至贵的证明。这时,黎民们才开始明白:原来曹丕一出生的时候,就不是凡人啊。

此间又出了一个叫殷登的人,说自己在熹平五年的时候记得一件事:当年谯地(曹操老家)出现了黄龙祥瑞。大名士、光禄大夫桥玄就悄悄问太史令单飚:“这个祥瑞什么意思啊?”单飚回答说:“这说明谯这个地方会有王者兴起。在五十年时间里,黄龙会再次出现。”殷登说自己当时在场,就默默记下了这件事。45年后,也就是延康元年三月,黄龙再次出现在谯。当时殷登还在世,大肆宣扬这件事,引起中原轰动。最后曹丕出面召见殷登,作了一次谈话,赏赐殷登谷三百斛,送回家去。

之后,魏国的形势一片大好。同月,扶余、焉耆、于阗等部落都派遣使者向中原奉献。四月丁巳,饶安县出现典型的祥瑞白雉。曹丕很高兴,免了饶安县的田租,赏赐勃海郡百户牛酒,太常以太牢祠宗庙。

但是事情突然起了波折。当月,大将军夏侯悖病逝。曹丕亲自素服在邺城东门发哀。有人指责曹丕的行为失礼。按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曹丕与夏侯氏并非同姓,却哭于城门,是不当的行为。

这其实暗指曹丕家族与夏侯家族的“不正常关系”。曹丕的爷爷,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是乞丐,被大宦官曹腾收养后才有了姓氏。东汉官场上就一直在传,曹嵩原来是复姓夏侯的小乞丐。因此在曹操一世,夏侯家族步步显贵。现在是曹丕登基的前夜,有人重提曹家这件不光彩的往事,杀伤力巨大。

这表明,一部分世族大家还并不认同曹氏家族登基

称帝。

曹操在世时,不少名士就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曹操也不时做出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客观上,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虽然没有打击到世族大家的根本,但曹操对世族大家的厌恶和压制是明显的。

在曹姓代刘几成定局的时候,世族大家需要曹丕给他们保证,维护和扩大他们的利益。曹丕本人已经完全是一个世家子的出身和行为举止,但缺乏明确的承诺和制度上的保护,世族大家们还是不放心效忠于曹氏家族。

时候,昌武亭侯、尚书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议改革官员人事制度。九品中正法的内容是在郡国设置中正,评议本地人才高下,分九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官职。评议的标准主要看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其次看道德,最后才看一个人的才能。而担任评议的都是当地的贵族显要。这样的制度到底对谁有利,可想而知。此法一出,获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赞赏之声。

这实际上是世族大家对曹丕出的考题,是世族大家与曹氏家族进行权力交换。

世族大家要求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权益,并希望能够世代相传。九品中正法就是一个制度上的保证。曹丕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个制度,开始在全国进行人事改革。它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恶性膨胀的制度源头。

时间到了五月,刘协“命令”曹丕追尊祖父、已故太尉、乞丐出身的曹嵩为太王,祖母丁氏为太王后,封王子曹数为武德侯。曹丕非常配合地照办了。

六月辛亥日,曹丕在东郊阅兵,集中兵力开始南征。这次南征,公卿相仪,华盖相望,金鼓阵阵,完全是曹丕对个人势力的一次检阅,是对天下百姓的一次试探。

因此整次军事行动更像是一次盛装游行。曹丕先到了屡次出现祥瑞的老家谯。他在家乡大宴三军,并在邑东召集谯地的父老百姓,设伎乐百戏,与民同乐。在欢娱间,曹丕说:“先王非常喜欢家乡,不忘根本。谯,真是霸王之邦。我要减免谯地的租税两年。”当地的三老吏民闻言纷纷向曹丕祝寿,通宵达旦。几天后,曹丕还去祭扫了先人的墓地。

到了冬天,曹丕大军终于到达长江以北。孙权整军以待。曹丕看到东吴军队军容整齐,说,东吴还是有人才的,我们暂时先回去吧(这句话让江对面的孙权听得一愣一愣的)。

临行,曹丕下令:“大军征伐,死亡的士卒有的还没有得到收殓,我感到非常悲痛。各郡国要为这些人收殓,送到烈士家中。官府还要出资为他们设祭。”他临别了还不忘讨好军队,向天下展示自己的仁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自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做足了功夫的曹丕就等着刘协禅让了。

关于这次禅让,正史和野史的记载截然不同。

在《三国志》中,曹丕的传记有几乎一半的篇幅刊登了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九卿、将军、守令等人的劝进书。刘协一再下诏禅让曹丕一再推辞;大臣们动不动就聚集一百二三十人集体劝进,而且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也不担心曹丕生气。曹丕就是不答应。连刘协都说,魏王不接受禅让,那怎么办啊?

最后仿佛劝进的大臣们都着急了。尚书令桓阶对曹丕说:“现在汉朝的气数已经尽了,臣等都认为天命降临大魏,陛下还前后退让。汉氏衰废,就要咽气了,史官和耆老们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天下百姓都唱着歌谣,呼吁明主出现。陛下应该响应上天,接受禅让,马上登坛祷告上帝。不然就是久停神器,抗拒上天和亿万百姓的意愿啊!这可了不得啊。”曹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说了一个字:“可。”

于是大臣们和百姓都欢天喜地开始庆祝了。

这段完美的记载总让人怀疑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融洽,是否如此顺利。

《三国演义》《华阳国志》和其他野史则完全为我们描述了一副逼宫的闹剧:

华歆等一班文武,去见刘协,要求刘协禅让华歆说:“魏王德布四方,仁及万物,是古今第一人。我们大臣都认为汉祚已经尽了,请你效法尧舜,以山川社稷为重,禅位魏王。”他还撂下一句狠话:“只有这样,你才能安享清闲之福!我们都商议定了,特来奏请。”

平时文质彬彬、以才学震天下的华歆竟然说出这样的大逆话语来,真是让人吃惊。后世有人据此否定了华歆的为人和才学。这里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禅让过程中,总有一批平时名望震华夏的文人出来充当权力转移过程中的急先锋。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和权力运作都是非常有趣的课题。

据说刘协听说大臣们这么说,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终于,刘协压抑着的情绪爆发出来。他注视着百官哭道:“高祖皇帝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代相传,到我这里已经有四百多年了。朕虽不才,但也没什么过错,我怎么忍心将祖宗基业舍弃不顾。”刘协顿了顿,真诚地说:“祥瑞图谶,都是虚妄说不清楚的事。请各位大臣深思!”

华歆同来的、学问更高的王朗说道:“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天底下哪有什么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啊?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到现在气数已尽。陛下还是早早退避为好,迟疑了就要生变了。”一旁的九卿、尚书和禁军将领等都频频点头。

话已至此,刘协只有大哭,逃入后殿去了。

百官哂笑着散去。

第二天,百官再次云集金銮殿,命令宦官请出刘协刘协恐惧地不敢出来。刘协的新皇后是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见到丈夫这样的窘态,曹皇后大怒,说:“我哥哥怎么做出这样乱逆的事情来!”外面的百官推举曹洪、曹休两人带剑进人后殿,逼刘协出殿。曹后大骂自己的这两位叔叔,说:“都是你们这些乱贼,贪图富贵,造反谋逆!我爸爸功勋卓著,威震天下,都不敢篡窃神器。现在我哥哥登位还没几天,就想着篡夺皇位。老天爷是不会保佑你们的!”曹洪、曹休两个人才不去理会自己的侄女,裹胁着刘协出殿。

刘协万般无奈,只好更衣出来接受最后的审判。

面对华歆等人的再次逼宫,刘协痛哭流涕:“你们都领取汉家的俸禄多年了;中间还有很多人是汉朝开国功臣的子孙,现在怎么就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啊?”

华歆冷笑着说:“陛下若不听从我们的话,恐怕马上要萧墙祸起了。这并非我们不忠于陛下。”

刘协大喝:“谁敢杀我吗?”

华歆厉声说:“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没有人君之福,导致四方大乱!如果没有魏王父子在朝,杀陛下的人何止一两个?你这么不知恩报德,难道不怕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吗?”

刘协受到极大惊吓,拂袖而起。旁边的王朗向华歆使了个眼色。华歆竟然快步走上皇帝宝座,扯住刘协的龙袍,变色厉声说道:“同意还是不同意,就一句话!”刘协哪经受过这样的场面,浑身战栗不能回答。他环顾四周,宫殿内外披甲持戈的几百人全部都是魏王亲兵。他哭着对群臣说:“我愿意将天下让给魏王,请各位保存我的性命。”

当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在寻找撤退的底线的时候,往往发现:其实生命才是每个政治人物最基本的需求。遗憾

的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它不幸成为了奢求。

逼宫的贾诩当场许诺:“魏王必不负陛下。陛下快快下诏书,以安定人心。”

刘协只好让陈群起草禅让诏书,让华歆捧着诏书和玉玺,引导百官到魏王宫前,请曹丕即位。曹丕大喜,但坚决推辞,要求刘协禅让给“真正的大贤人”。在华歆的导演下,刘协又下了一道诏书,再次恭敬地请曹丕登基。曹丕更加高兴了,但还是对贾诩说,还是怕“不免篡窃之名”。贾诩马上献计说,让刘协筑一坛,名受禅坛;择吉日良辰,集结大小公卿;让当今天子亲自在坛上献上玺绶,禅让天下。

于是,刘协启动了汉王朝的最后一项国家工程,派遣太常院官卜地,筑起三层高坛,选择十月庚午日寅时举行禅让大典。

庚午日,东汉王朝的禅让仪式正式举行。

《献帝传》描写道:曹丕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出席。当场燎祭天地、五岳、四渎,曹丕宣读即位诏书,刘协和众大臣跪听。曹丕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将刘协封在河内郡山阳,为山阳公,邑万户。刘协可以用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刘协的四子降为列侯;更换周边各族印玺,为魏国百官更名。总之是皆大欢喜。

“自曹魏以迄于宋,皆名为禅而篡者也”“包裹禅让的理想主义面纱彻底地被篡位者剥去,禅让成为赤裸裸的篡位工具。禅让也拥有了固定的程序,成为一种制度。”以曹魏代汉为始作俑者,禅让作为权臣和平交接政权的主要方式,得到广泛地应用。之后的禅让基本是仿照汉魏故事进行的。

禅让仪式上有两件小事值得一书。一是《魏氏春秋》上说,曹丕在坛上行礼完毕的时候,曾经对周围的功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人对这句话多有评论,大抵都是认为曹丕自我感觉过于良好。魏国事实上的创建者应该是曹操。但是曹操满足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自我定位,不愿意登基。曹操如果说这句话,方才是名正言顺的。

第二件事是《三国演义》描写的怪事。传说在仪式上的时候,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曹丕刚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身影;坛上的火烛都被吹灭。曹丕惊倒在坛上,被百官急救下坛,半晌才醒过来。这阵奇怪的风和随即而来的疾病让曹丕在宫中休养了多时。病情老不见痊愈,曹丕就怀疑许昌宫殿内外有妖怪,决定从许昌迁都洛阳,大建宫室。

晋朝人非常喜欢谈这两件小事。因为他们需要以此来证明曹丕得位的不正当性,为司马家族从曹氏家族手中夺权来制造舆论基础。

相关推荐:

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大臣们为何纷纷反对?

秦军号称虎狼之师 为何在秦末起义中却不敌六国余孽所率领的起义军?秦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千古一后卫子夫被汉武帝怀疑致死 陵墓中没有尸首却只有一双鞋

汉武帝推恩令 推恩令和刺史制度

我国千年历史上著名的UFO事件:苏东坡遭遇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