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论蜀汉人才缺乏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6-02-28 栏目:专题 投稿:怡然的悟空

近些年来,三国用人政策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问题已趋于定论。然而,对三国人才多寡的原因却众说纷纭,尤其是蜀国人才缺乏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笔者将通过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来说明蜀缺乏人才的原因。

其实,取得人才和使用人才既有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不相关联的一面,三国时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袁绍与刘表在用人上都很不得力,他们不但不能对占有的人才合理使用,反而使一些不善于迎合自己心意的人才遭到压抑甚至摧残。袁绍之杀田丰,逼反许故,刘表之囚韩篙就是明证.与此相反,刘备则以广纳贤才,思贤若渴而闻名。他自初起兵时就很敬重人才,用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同床眠卧”。因此刘备在当时很得人心。他任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企图派刺客杀害他,刺客不但没有害他,反而将此事密告刘备,自己却不惜因此而逃离本地。刘备当时不仅在一般人心目中有威望,即在名士眼中亦有一定地位。孔融在被黄巾军围困在许昌时,曾派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诧异地说:“孔北海(孔融当时为北海相)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后汉书·孔融列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能礼贤下士,他通过三顾茅庐而得到诸葛亮,“然亮第一流人,(魏、吴)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而且,刘备又是个有雄心大志的人。曹操的谋臣程显很早就看出“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郭嘉也认为“备终不为人下”.曹操亦很欣赏刘备的才能,在一次和刘备的谈话中,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字)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以下凡引《三国志》,只注各国志名、传名)可见,刘备在重视人才上,在个人才具上都胜过袁绍、刘表,在当时亦有一定声望。尽管如此,刘备在入荆州之前,谋士也仅有孙乾、简雍等几个平庸之辈,武将亦仅关羽、张飞、赵云诸人而已。这种人才构成与袁绍和刘表是不能相比的,至于同曹操和孙氏(孙坚、孙策、孙权)父子比,则更是望尘莫及了.由此可见,取得人才和使用人才并不完全一致,蜀后来缺乏人才,追其历史的客观原因即在于此。

首先,家世门第对取得人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汉末,门阀制度虽未完全形成,但大族势力已根深蒂固,大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相当强的实力。政治上出现累世公卿的局面;经济上“奴脾千群,徒附万计”;“田亩连于方国”(《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这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族在社会上的影响,袁绍之所以能够取得众多人才与此是分不开的。袁绍是汝南大族,袁家“四世三公”,他的家世给他在社会上带来重大影响。由于袁氏当时“势倾天下”,这种势力使袁绍成为“宾客所归”的人物,许多杰出的谋士投至袁绍魔下。当时袁绍手下不仅聚集了田丰、沮授等重要谋士,而且,荀或、郭嘉等第一流人才亦都列于他的集团。虽然人才济济,然而袁绍在用人和个人才具上,却是个平庸之辈,不能与刘备相匹敌。郭嘉认为,袁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汤杨阜说:“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终不能成大业。”荀或亦认为“绍终不能成大事。”(《魏志·荀或传神袁绍的才能如此低下。他手下的人才却那样多,有些人甚至至死也不肯背弃他,如田丰、沮授、审配等皆如此。这虽然与东汉末年牢固的封建君臣关系有关,但与袁绍家世也不无关系。袁绍强盛的家世使当时逐渐强大起来的曹操也不得不对他有所忌惮。曹操在把汉献帝迎至许下后,自封为大将军,袁绍不服,他不得已“而以大将军让于绍呱。袁绍因其家世而发展成为强大的势力,震慑于其它军事实力集团,这就是众多人才归之于袁绍的重要的原因。

曹操虽然不是出身于门阀,但他的父亲曹篙是东汉大宦官曹腾养子,曹篙凭藉曹腾的权势,做到太尉的高官,也属于三公之列。曹操手下人才“不可胜数”,除用人政策好外,他的家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刘备虽说是“孝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他的家世已完全衰落下去。刘备从小丧父,家庭无以为资,仅靠“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蜀志·先主传》)。他的家世根本不能与袁绍曹操相提并论。因此,刘备纵“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望不隆,而士之归也寡’协。他的家世影响到他的声望,从而也就影响到他对人才的吸引。他的家世也影响到他在仕途上的进展。当时“二袁、曹操皆受命于灵帝之末,吕布、刘表亦拜爵王廷而出者,唯先主未受命也。”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刘备势力的扩展。刘备虽然起事并不晚.却长期不得不寄人篱下,“因人以兴,始因公孙琐,继因陶谦……”,直到赤壁之战前,仍寄居于荆州刘表。袁绍因其家世而使众多人才流入自己集团,然而由于袁绍人才能低下,使一些志士又背弃了他,可是当初那些人毕竟是因其家世投靠他的。设使袁绍任用田丰、沮授等人能象刘备任用诸葛亮那样言听计从,那么谁又肯背弃他呢?反之,刘备若有袁绍那样的家世,又怎能得不到人才呢?由此可见,蜀缺乏人才刘备家世的寒微有极大关系。

其次,当时宗族集团势力的强大对取得人才也有很重要的关系。曹操和孙氏父子的起兵与他们势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宗族。曹操的宗族子弟不但众多,而且大都是能征惯战之人,有些人完全可以担任一方重镇。曹操的从弟曹仁,聚集千余人随之起兵,从征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屡立战功。曹操曾感慨地称赞他说:“将军真天人也!”赤壁之战后,他长期驻守荆州,担当防务蜀将关羽的任务。他智勇双全,关羽围攻樊城,他进行了有效的防守。当关羽遭吴偷袭而败退时,他却不派兵追赶,以便使吴蜀自相残杀,增加吴蜀间的矛盾,这与旋即接到的曹操指令精神一致,可见他并非仅是一介武夫,论谋略应在关羽之上。曹操的从弟曹洪、同族子曹休、曹真都在曹操初起兵时相跟随,在曹操与各军事实力集团角逐中原过程中,都立有许多战功。夏侯氏与曹氏世代姻亲.夏侯渊即在曹操初起时,就随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曹操攻打汉中后,曾留夏侯渊担当守卫汉中的任务。

孙氏父子也同曹操一样,从孙坚起兵到孙权割据江东,都有众多宗族子弟跟随。孙坚初起兵时,他的幼弟孙静即“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漳”,至使“众咸附焉。”孙策领兵时,孙静又扶植孙策,为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立了大功。孙贵是孙坚之侄,也跟随孙坚起兵,后来又跟随孙策,立有战功。其他孙氏宗族子弟亦多为吴的立国建有功劳。无怪陈寿说:“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睡,克堪厥任,不泰其荣者乎!”(《吴志·宗室传》)孙氏的外戚为孙氏江山的奠定建功立业也堪称道。孙坚死后,孙策年仅十几岁,他投靠舅舅吴景,吴景帮助他召募人马,使孙氏军威得以重振。后来,吴景又同孙策一道征战于江东,为孙氏集团的割据江东立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曹氏、孙氏宗族对曹操和孙坚父子所起的股肚作用,发展和壮大了两者的势力,这一点对于他们争夺人才亦产生重要作用。反之,刘备与他们相比则未免失之寡助。刘备不仅家世低微,而且缺乏宗亲,他自起兵就无宗室子弟跟随。东汉末年,由于军事实力集团的长期斗争,中原丧乱,社会极不安定,北方户籍陷于紊乱。前此的察举、征辟制已难以进行.为此,靠官方一方选拔人才的办法变为官、私互相选择,即由君择臣变为君臣互择。周瑜在同鲁肃的一次对话中援引东汉马援答光武帝刘秀的话时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吴志·鲁肃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寻求大而可靠的势力借以存身,以求得到庇护,而势力的发展和强大又主要依靠家世和宗族.曹操和孙氏父子都有众多有才能的家族子弟拱卫,这就是他们之所以取得大量人才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刘备却势单力孤,兵微将寡,尽管当时有些人承认他是当世英雄,谁又肯去投靠他呢?另外,刘备入蜀前,在用人上并没有失误之处,他不但能够三顾茅庐,而且把得到诸葛亮看作是犹鱼得水,这一点不用说袁绍,就是曹操和孙权也难以做到。可是人才终不肯投向刘备,这就证明了刘备得不到人才是由于缺乏宗族的支持,因而也就难以发展他的势力。

再次,地理位置在东汉末中原丧乱的历史条件下,对占有人才亦有特殊意义。在研究现代人才流向时.学者们认为地理环境对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古代也是如此。三国中曹魏的人才最多,无疑与他占据中原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当时北方固然长期陷入战乱状态,许多人才流向它方.但多数人仍留在北方,曹操以汝、颖地区人才为其集团的核心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当时荆州是个太平的处所,“境内无事”,所以“关西、充、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可是初据荆州的刘表不但不善于用人,他的才具也很差。贾诩说他“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可见刘表据有一定人才,靠的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杜袭和繁钦的一段对话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点,杜袭说:“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全身以待时耳,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

东汉末年的乱世来说,最好的避难之地莫过于江东。鲁肃认为,“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可依此地“以观时变”。(《吴志·鲁肃传》)孙策也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同上《孙讨逆传》)因此.众多北方人才流入江东。张昭、周瑜、鲁肃、诸葛谨、吕蒙等都是北方人,他们都在东汉末避乱于江东,后来皆成为孙昊的股脆之臣,为孙吴的立国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地利这一点上,刘备曹操、刘表及孙氏集团相比未免可怜。他从起兵到赤壁之战前,一直寄于他人篱下,先后依托于公孙攒、陶谦、曹操袁绍和刘表,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他是在众军事实力集团的缝隙中游离而生存的。在东汉末丧乱之际,面临那种艰难困境的刘备,纵使他再会用人,而谁又肯去投靠他呢?赤壁之战后.荆州被魏、吴分割,荆州原有人才亦被瓜分,刘备只占据了荆州一部分土地和一部分人才。不久.刘备据有益州,益州地处偏远地区,在东汉末年.虽然经济、文化不算落后,但是由于距中原较远,所以相对来说人才要较中原地区少得多。而且,由于蜀道艰难,流亡入蜀的人也很少。荀攸即因“道绝不得至(蜀)”,而暂“驻荆州”(《魏志·荀攸传》),结果被曹操征用。许靖在孙策进入江东时亦曾“欲入益州”,而因“很有峻防.故官长吏,一不得入。”(((蜀志·许靖传》)后来不得不南下交趾。这说明益州原来就缺乏人才刘备占领益州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的形成即是三国疆域的分定,疆域的分定又意味着人才的分定。然而,至刘备“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碗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心蜀国人才缺乏在其立国之初就已成定局,三国人才的多寡亦已成为既定事实。

以上是蜀人才缺乏并少于魏、吴二国的客观原因。本文强调蜀缺乏人才主要是由客观因素决定,但并不是说没有主观原因的作用,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也确有失误之处,而且有较为严重的失误。首先,刘备在用人上有任人唯亲的倾向。关羽荆州是人所共知的事,而失荆州的关键在于刘备用将非其才,关羽不堪当据守荆州的大任。第一,荆州处于同魏、吴交界地带,荆州守将身负军事、外交的双重任务。身为荆州守将的关羽,首要的任务是要搞好同吴的联盟关系,否则荆州将陷入被吴、魏南北夹攻的不利局面。关羽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在孙权派使臣求结姻亲时,不但加以拒绝,反而辱骂吴使臣,使吴蜀关系陷于紧张状态。后来孙权乘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之际偷袭其后方,是不顾吴蜀联盟大局,应负孙刘失和的主要责任,但关羽也难辞其咎。第二,关羽心胸狭窄.身为荆州主帅,却与下属关系搞得很紧张,致使傅士仁、糜芳在吕蒙偷袭荆州时开城投降,拱手将荆州送给吴。第三,关羽自矜其勇,求功心切,对吴的进攻估计不足,因此轻易地被吕蒙、陆逊蒙蔽,失败后又无力挽回局面。由此可见,关羽荆州守将是不合适的,刘备之所以把荆州重任交给关羽,就是因为他同关羽“恩若兄弟”,对其他人的信任远不如关羽。王夫之说:“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败亡,昭烈之骄之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先主之入蜀也,率武侯、张、赵以行,而留关羽守江陵,以羽之可信而有勇。夫与吴在离合之间,而恃笃信乎我以矜勇者,可使居二国之间乎?定孙刘之交者武侯也,有事于曹,而不得复开衅于吴。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然而终用羽者,以同起之恩私。”这个分析是中肯的。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孟达进攻上庸时,刘备派他督孟达军,他欺凌孟达,逼得孟达投降了曹魏。刘淡亦因与刘备有宗族关系,刘备即“厚亲待之”,委以重任。刘淡自恃是刘备宗族,盛气凌人,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蜀志·刘淡传}))

其次,刘备、诸葛亮在用将上也都有失误之处。黄权是很有谋略的人,刘备斩杀魏大将夏侯渊,占据汉中,“皆权本谋”。墟亭之战前.黄权认为“吴人捍战”,自己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主动要求“为先驱以尝寇”(《蜀志·黄权传》)。刘备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让黄权率军队驻扎在长江以北去防魏军。后来刘备败退,黄权退军无路,不得不投降曹魏。如果刘备当初能够听从黄权的意见,东征孙吴也许不会败得那样惨,黄权也不致降魏。蜀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因误用马傻为先锋而遭街亭之败。诸葛亮为严明法纪,以身作则,“自贬三等”。又杀罚马谡等数人以正军法。诸葛亮执法严明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没有误用马谡,就可避免街亭之败及那次人才上的损失。

再次,诸葛亮用人过于谨慎。杨颗曾规劝诸葛亮说:“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自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诸葛亮如此“鞠躬尽瘁”,固然由于蜀国缺乏人才,他本人也缺少得力助手,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事事都亲自去做仅不可能,事实上又势必减少了作为垂相处理国家大事的时间。只有放手使用人才,才能使下属真正得到锻炼,便于培养和发现人才。诸葛亮的工作作风固然可贵,然而也反映出他用人过于谨慎和对下属不够信任。这对培养人才无异是不利的。

刘备、诸葛亮用人的失误是蜀国的缺乏人才的主观原因,用人失误不能不使蜀国人才受到一定损失。总之,蜀国缺乏人才是由主、客观两方面原因构成的。客观原因造成蜀国人才严重不足;主观原因使蜀国人才在现有情况下更加不足。

相关推荐:

他是大秦帝国的克星,为什么会死于酒色?

揭秘斯大林为何下令别碰希特勒? 二战未解谜案

三藩之乱后的尚可喜家族:乾隆朝仍是八旗高官

末代帝王的皇后竟 有两大谜底为我们所不知?

苏定方为何杀罗成?苏定方杀罗成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