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梅龙镇》与戏曲普及

发布时间:2016-07-12 栏目:专题 投稿:无奈的棒球

自从清朝剧作家唐英(1682~1756)原创《梅龙镇》以来,京剧舞台上屡演不衰,尤其是马连良、张君秋两位先生赴港演出后,迅即拍成电影,可见,香港艺人和影剧界人士是很有商业眼光的。前几年,罗怀臻同志改编的越剧《梅龙镇》,虽然大部分情节京剧同名剧目完全不相同,但1992年之初在广西柳州演出后,应观众的要求作了加演。事实说明,皇帝和村姑这类故事,也是戏曲观众所喜爱的。

为什么京剧梅龙镇》如此受欢迎?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和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的主导社会心理和需求相符合的;它适合现代中青年的娱乐特点和审美情趣。《梅龙镇》不仅是张普及京剧的王牌,还蕴藏着巨大商机,是块宝藏,值得我们去开掘。

如果说,人们真的把京剧作为艺术商品来经营的话,《梅龙镇》应是中小京剧团的看家剧目和赚钱的买卖,因为生产《梅龙镇》这一品牌的成本是低廉的。演员只需二人,正德帝只要内外两套戏装,李凤姐的戏装也不多,彻未并不复杂,连同文武场四五人,配一辆小面包车就可以“遍打天下”。既可以参加广场演出,又能上山下乡,到部队,去企业巡回演出,培养青年观众。还能到中等以上的家庭唱“堂会”,也不至于影响其演出效果。

梅龙镇》故事情节简单,对白不难懂,唱腔是易学的二黄四平调加几段西皮流水,不具备京剧演唱功底的普通观众都能学唱。

青年人并不是生来就不喜爱京剧,而是他们没见过,不习惯的缘故。老年京剧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目,名家唱段,一下子摆在习惯于听流行歌曲或习惯于其它娱乐活动的青年面前,他们不是马上能够接受的。这里必须有-个“引路人”先把广大青年引进京剧这高深的艺术殿堂,培养青年人欣赏京剧艺术的习惯和兴趣。这样他们就会喜爱京剧了。

我女儿向来反对京剧,认为它太吵。有一天,我收看电视台播放的京剧《宏碧缘》,她被其中的爱情情节所吸引,聚精会神看了好一会。家里的钟点工,在我看京剧VCD或中央戏剧频道播放的京剧时,起初她都说不好看。她刚来我家时,她老公问这一家做的怎么样?她对老公说,这一家天天看京剧,吵得我头都疼,甚至产生不想再做下去的念头。后来我放VCD《梅龙镇》时,她笑着对我说:“这戏好看。”后来她也喜欢上《桃花村》(郝寿臣改编)、《玉堂春》等剧目了。这样看起来,戏曲爱情戏是青年戏曲观众的“引路人”。在京剧普及京剧,争取京剧观众,增加票房收入时,千万别忘记这位“引路人”。越剧从农村“的笃”班走向城市,推向全国,靠的是什么?黄梅戏一下子全国闻名,靠的又是什么?还不是男女爱情故事这一“永恒的主题”吗?

相关推荐:

北宋王朝如何过春晚:皇帝接受万邦朝贺

蔡文姬身后的六个男人魅力四射 妻子曹操最真诚

千古罪人诸葛亮

陈雷《月下誓言》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