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宜黄腔”:传承中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2016-07-15 栏目:专题 投稿:优美的外套

眼下,京剧进课堂活动已在我国一些城市中小学试点。许多学者一方面为京剧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提出建议,其他地方戏种是否也应开展有效保护,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地方已悄然行动起来。阳春三月,记者在宜黄县看到一群孩子在学唱当地戏种宜黄腔”的生动场景:宜黄实验小学一间整洁干净的教室里,学生王熠玮在老师的指点下,正声情并茂地演唱。教室里其他“戏友”也在有板有眼地学唱,一招一式像模像样。这是该县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宜黄腔”的熏陶,拨出专款在县实验小学开办的宜黄戏兴趣班,目前已吸引了200多名孩子前来接受学习培训。

京剧二黄腔始祖之说的“宜黄腔”,是古老的宜黄戏主唱腔的代名词。据史载,宜黄腔前身为著名“海盐腔”。嘉靖末年,戏曲大师汤显祖来到宜黄,极力扶植宜黄戏,“宜黄腔”也由此鼎盛。经传至安徽安庆,由徽剧名艺人传唱而越唱越红,并于乾隆末年唱红京城。因而就有了京剧“二黄腔”来源于宜黄腔的说法。

为使这一古老的地方戏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近年来,宜黄县加大对“宜黄戏”的挖掘和保护,召开专家论证会,推出多项保护宜黄腔”举措。一方面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在全县开展了农村剧团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分期对农村剧团进行“宜黄戏”培训。去年以来,该县仅三百田、桥坑两个乡村剧团就在县内外巡回演出200余场次,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该县于去年投资1200万,在文化广场搭建小型的舞台供民间艺人在此表演,既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又为“宜黄腔”提供更肥沃的扎根土壤。

然而,“宜黄腔”在宜黄得到大力弘扬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忧。县文化局副局长邓华对此颇有感触:“一是对戏曲感兴趣的孩子毕竟有限;二是孩子到了高年级后,学习任务十分紧张,没时间继续学戏。有的孩子以后想考文艺学校,但现在一些文艺学校并没有‘宜黄腔’这个戏种。”

顾虑不无道理,但不管如何,我们希望宜黄戏能成为地方戏曲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相关推荐:

济渎古庙 气势不凡的古建奇迹

宁城法轮寺

漫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太极桩功修炼 太极拳的基本功修炼

秦汉和六朝茶业:(二)三国两晋茶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