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形成与传播

发布时间:2016-07-16 栏目:专题 投稿:阳光的超短裙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来源于网络)

相关推荐:

《柳荫记》 【第四场:相送】

唱响民歌 体验动漫 传递畲火

张掖山西会馆戏楼(4)

单反摄影入门速成的30个绝招!

晚清风云 纪实摄影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