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德格印经院——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2016-08-07 栏目:专题 投稿:细心的天空

谢谢大家,大家早上好。我先声明一下,尽管我去过很多次藏区,也去过2次德格经院,但是我不是藏文化的研究者。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汉文古籍。我的工作单位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从事古籍研究整理的研究人员。 德格,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2001年的夏天,是从拉萨到成都,行走川藏线,途径德格。第二次是2004年的夏天,当时我参加了一个与美国学者研究的课题,专程从成都再次去了一次德格。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本人对德格经院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心得。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德格经院——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德格经院是在四川藏区的一个经院,它是中国唯一一处建造以来,延续不断至今还在沿用传统的雕版印刷进行印刷的一处所在。它保存了相当多的经版,数量有30万块,而且还在继续使用古老的印刷印刷印刷出来的印刷品数量也很巨大。因此,德格经院被称为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 中国古代的书籍印刷,占主体地位的都是雕版印刷,而活字印刷不是很发达。延续千年的印刷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图123)。为什么叫雕版印刷?是因为每一页书都有单独的雕版。而文字是凸起来的,没有文字的地方是凹下去的,是一种阳文的方式。然后刷上传统的烟墨,铺上纸张,刷印下来即可。雕版印刷的好处就是在雕版不坏不烂的情况下,可以一直使用下去。像有些宋代的汉文古籍,雕版是在宋代刻印的,在元、明、清等时期还在刷印。这个雕版在长期使用后,凸起的部分就会模糊,所以汉文古籍中就有一种“三朝本”,还有一些叫“花脸本”“邋遢本”就是因为雕版自身长期使用造成的。古代的经文子集可以不断的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因此可以不断的刷印,这也是中国雕版印刷有如此长的发展历史和众多出版物的原因。

图1

图2

图3

今天所讲的是在藏区的一个专业的印刷机构。世界上记载的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是在唐末(868年)咸通9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金刚经。在金刚经卷尾的部分有咸通9年4月15日的题记。(图45)由王界为他的父母敬造。这部金刚经存在于英国。也就是讲,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物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近现代的工业印刷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传统的印刷术受到了很大冲击。在汉族广大地区的传统印刷术没有延续下来。尽管有些地区在八十年代后,像扬州,像杭州富阳等地也有对传统雕版印刷的恢复,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有一个很长的中断期,规模很小。而今天要讲的德格经院,从建立到现在是持续不断的,只有在1958年到1979年之间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中断,其他时间是没有停止印刷的。

图4

图5

2004年的夏天,我参加了与美国高校的学者合作的项目,该项目是由美国的路西基金会资助完成的。这个项目是研究十六到十九世纪,也就是西方学者认为的中国帝国的晚期(明代末期到民国初年)图书贸易的基本发展状况,勾画一张图书贸易的线路图。因为本人曾经去过德格经院,知道那里保留了传统雕版印刷的技术。因此向课题组建议对德格经院做一次专门的考察。今天讲座的很多图片取自于2004年的考察。当然,由于从04年到现在已经经过5年的时间,一些统计的数据可能会有些变化。 首先,我们看一下德格的位置(图6)。德格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它的西边是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隔江相望。德格不通火车和飞机,只能通过公路交通才可以到达。一般讲是从成都方向过去。从成都到德格单程是951公里,沿途基本上都是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一路上会经过很多城镇,像泸定。川藏线的风光十分优美。这是在康定县城,这一路是属于康巴藏区。在这里有一种祈福的习惯,就是建立经幡塔。经幡塔就是把经文印在彩色的或者是白色的布上,建在道路上或者山坡上,很好看。这是川藏线的制高点——雀儿山,海拔6168米,山口海拔5050米。被称为川藏第一险。沿途会有很多湖泊。这个湖藏文的名字叫“玉龙拉错”,相传这里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妃子梳妆的地方。(图7)康巴藏区的藏族男子被称为康巴汉子,他们高大勇猛(图8)喜欢用“英雄结”戴在头上作为装饰。

图6

图7

图8

德格经院德格县城。德格县城过去被称为“更庆镇”,这里就是德格经院的所在。在一大片藏族民居里,有两处宗教建筑。一处是德格经院,另外一处是更庆寺。更庆寺是印经院的主寺,印经院是更庆寺的附属建筑。但是现在因为印经院的名气很大,更多的人去拜访的是印经院

德格经院的建成时间是在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共用27年的时间建成。全称叫做“西藏文化宝藏德格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开始的时候,是为了存放一部“甘珠尔”,甘珠尔的规模不大,所以它只是一个很小的建筑。后来在德格第十二代土司登巴泽仁时期,由于登巴泽仁是一个很开明富有远见的土司,当时他发愿刻成一部“丹珠尔”,所以不断的扩建场地和印刷的规模。整个印经院是经历了四代土司建成的。

为什么德格会成为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第一,在南边阿须草原,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在阿须草原至今还有格萨尔王的遗迹;第二,德格土司开明的思想。公元671年从第一代土司开始,一直作为德格地区的领主,直至1951年5月27日,建立德格县人民政府,漫长的1300多年都是由德格土司进行统治。土司也被称为法王。德格地区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咽喉的位置,在这里没有形成政教合一的体制,也就是既有土司的统治,也有寺庙里高僧的影响。第三,这里不是格鲁派的一个分支。从历史上到现在是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共存的地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苯教,还有格鲁派。在民国时期有一个数字统计,德格地区的各种寺院达到两百多座。当然由于时间和其他原因有些寺院已经破败或者荒废,但是这个地方的高僧大德以及有修行的僧人众多。德格经院的存在,对藏族文化的传播保存与继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包括汉族地区的寺庙都有自己刻经的举动,只不过是规模的大小和持续的时间长短的问题。藏族有三大著名的印经院德格经院、拉萨的印经院以及拉卜楞寺的印经院,但是德格经院的持续时间是最久的,保存的经版也是最多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藏医药,藏医药也存在南北不同的区别。南派藏医药的发源地就是在德格,北派是在拉萨。至今行走在德格可以看到有很多藏医院和卖藏药的店铺。德格还是藏地民间三大画派——葛派的创生地。同时,德格也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集散地。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印经院的结构。德格经院占地面积有1637多平米,建筑面积有3800多平米,是一个独立的典型藏族风格的建筑。从前面看是两层楼,实际上后面是三层楼。共有房间30多间,经版库有8个。分别有印刷的厂房、研磨朱砂以及制作烟墨的地方。房间的平顶可以晾晒经版。在印经院的外墙装饰着很多的玛尼石。印经院在藏族群众中有很高的宗教地位。每天都有很多信众围着印经院做顺时针的转经活动。印经院的内部装饰和壁画用了2年的时间,最后的四年是它扩建的过程,人力达到了400人左右。这个建筑的内部是富丽堂皇的。德格经院在1996年的时候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的时候像普通的游客开放。1979年恢复印刷,当时是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在1999年的时候由当地的宗教事务机构负责管理。

在1979年,当时统计的老经版共有22万块,其中画版有376块。后来不断的从民间征集经版,并进行补刻修复新刻一些经版。在1999年3月的时候,经版的数量达到27万块。到了2005年的时候,经版的数量有30万6千多块。 藏文的经版和汉文的经版一样,是双面刻,一块经版是两页。德格经院所保留的经版全部是双面的,那么30万6千块经版的数量实际上是61万页的容量。如果按照藏文的音节计算,其文字量是5亿万字。这些文字包括了8千多字的典籍,一整部的藏文大藏经(图22),以及甘珠尔和丹珠尔。这些经版全部码放在库房里。这是在中国保存老经版最多的地方,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是它的经版库(图2324),是存放甘珠尔的,使用朱砂刷印的。其他的一些经典经文使用普通的烟墨印刷。这里不仅是印刷厂,还是一个图书馆。

图22

图23

图24

藏语的藏族典籍是仅次于汉族典籍的少数民族语种,藏文经典的70%都可以德格经院找到它的文本。 这是画版库(图25),画版的尺寸比经版的要大。它是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

图25

这些经版除了宗教经版,例如甘珠尔和丹珠尔等,还有藏文的一些文集传记,例如“米拉日巴传”等;还有一部分是丛书,有佛教方面的丛书以及其他部类的丛书;还包括一些五明学,也就是哲学的书籍;也包括一些文学、历史、地方志等部类的著作诗集。按照印经院自己的说法是分为17大类,除了宗教以外,还有文学、建筑学、医学、艺术、天文等等。 藏文书籍的装帧与汉文书籍是不同的。汉文古籍常见的是线装古籍,也就是线装书;藏文古籍保存了佛经的发展过程,最早的佛经是抄写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它是横着看,一页一页的打开,因此,是在书页上打几个点然后穿起来,最后装上护板。 画版现在有6000多块,共有3大类。一类是唐卡(图26.126.2);再有一种是坛城(图27.127.2);还有一些是风马旗的,藏文叫“龙达”(图28.128.2)。画版的尺寸比较大,所以要用几块木板拼接起来,拼接的时候是用牛皮熬成的胶把它拼合起来,有的地方还要加上榫卯,把它卯在一起。这就是刷印好的经文,一页一页的经文。有些画版不纯粹是画版,它也可以是在经版上面雕刻,也有一些这种飞画式的,就像我们说的经卷的飞画式的在头上有一些小的版画。

图26.1

图28.1

经院的管理,在土司年代,我们刚才讲到,德格地区是土司和宗教领袖的双重管理,所以德格经院也是双重管理,是由土司土司的家庙,也就是更庆镇上的更庆寺来双重管理的。是由院长来管理,院长一般是由更庆寺主持派过来一个本寺的喇嘛,还有管家,还有秘书,类似这种位置的一些人,由三位喇嘛来管理,三年一届。它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印经院所需要的这些原料,雕版印刷的原料,包括纸、墨、还有木板,还有雕版印刷的工人,都是由印经院来管理的。这些人很多是德格地区的差户。过去藏族地区是农奴制,规定他们有义务来给印经院做工,比如有专门的造纸户,提供图纸。有专门的做墨的工匠,刻板的这些工匠也是家族性的,代代相传的传统,来为印经院雕版进行雕造。因为它有这样的一个保证,也使得印经院200多年可以持续不断的印刷,也保障了它200年间书香不断。 到了解放后,58年的时候,印经院就停止了它的刻板和印刷,由当地的人民政府来全面接管,到79年的时候,又恢复了印经院文献的印刷和销售,主要是因为它有这种销售的需要,有很多的订单,所以印经院又开始恢复,包括用老的书版、新刻的书版来进行印刷。到85年的时候,又改为划归到当地的宗教局管理,印经院常设编制的人并不多,只有十几个人,有正式的职工,有一任所长,是由更庆镇的萨迦活佛来兼任。从90年代到现在,活佛的名字叫泽旺吉美,是更庆寺的主持,还有两个副所长,是一些有文物部门背景的工作人员。因为印经院现在空间有限,在印经院的对面建了一座3层的大楼,很多雕版的工作,还有其他事务性的工作都转移到这座新楼里完成。它的工人,过去的工人德格土司辖区里的固定的工人来充当,现在的工人有包括德格县本地的,也包括像白玉等临近县的工人来做临时工。印经院印刷时间是从每年的藏历3月15日一直到当年的9月20日,实际上它只有半年的时间来印刷,这80-100名的季节性临时工只是在这半年来印经院来工作。 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哪些传统的工艺,它从雕版的制作,到原材料的加工,到它所用的纸张,以及造纸和印刷工艺流程又是怎样的,我们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我们讲一下雕版的制作(图293031)。雕版的制作可以分为木板的加工、书写、印刷这三道工序。木板的加工,印经院所用雕版都是当地所产的红桦木,每年采集木板都要到秋后,看桦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了,就可以上山去伐树了,把树伐下来就地用微火把它烘一下,脱一下水,再把木材拉到山下,在山下锯成大致木板的大小,4-5厘米厚的板材,然后把这些板材放到牛粪或者羊粪的粪池里沤,整个要放一个冬天,一直沤到第二年的开春,然后把它从粪池里捞出来用水煮,煮完了以后再把它烘干,烘干以后再把它抛光抛平,把它整制成基本的成品的胚材。为什么要把木材放到粪池里去沤制,还要用开水去煮,我们刚才说到,藏族人民认为万物生灵都有灵性,树木,木材也是有它的生命力的,通过这种手段,把木材的生性断掉,这样木材就不大容易腐烂或者变异等等,因此用这样的办法来处置。成品的木材抛光了以后就要进行刻板了,把经文要刻的内容书写在一层类似于宣纸的薄纸上,要经过喇嘛三遍的校对,校对无误以后才可以上板雕刻,雕刻是和汉族的雕版印刷是一模一样的,把纸反着用一层薄薄的糨糊把它刷在木板上,放干了以后,放上水一洇,墨的字迹就透到了木板上,可以带着这层纸,也可以不带,洇湿了之后,这层纸就可以揭下去。可以讲,刻板工人的技术性是最高的,工资也最高。这些工人都是师傅带徒弟,有家族的背景。

图29

图30

图31

德格印刷物之所以受重视,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的全部工艺要经过12道工艺进行精审;还有就是它的印刷工艺是很精湛的。两三百年前的经版触手如新,清新润泽。经版在印刷完后要进行清洗,然后再刷一遍酥油,放到印经院的露台上进行暴晒,以后还要再多次进行刷酥油的工序,保证木板不开裂。这就不像汉文古籍里会出现断版。 书版有大中小三种尺寸。大的尺寸被称为箭杆本,接近一支箭的尺寸,大概有60—70公分,宽度有11—18公分左右。中间的被称为肘本,相当于人的前臂,有一尺半的大小,肘本是最常见的,箭本则较少见;还有一种是短小本,一般不足一尺长。还有一种比箭杆本还要大的,例如“八千颂”。每一块经版要刻4到6行字,大本的经版有可能刻8到10行字,12行的经版仅见于“八千颂”。(图32)

图32

墨和汉族的雕版印刷相同,使用传统的烟墨。烟墨的制法是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其原料是大叶柳;专供印刷用的是一种杜鹃的树皮制作烟墨。其中印刷的墨不加胶,直接用水来调和即可。烟墨颜色鲜亮且不退色,质量很好,其颜色较为柔和,不似常说的“墨如点漆”。历史上的印经院每年所征集的烟墨是270桶,如果一桶是50多斤,那么每年就有10000多斤用量的规模。此外,有些经书还需用朱砂进行刷印,朱砂的研磨就在印经院(图33),随用随调,随用随磨。

图33

印刷的另一个原料就是纸张。德格土司年代都是使用自己制造的纸张,是一种传统藏纸的工艺。它的原料较为独特,叫做“瑞香狼毒草”,藏文叫“阿交如交”。“阿交如交”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只用中层造,是一等纸,是德格土司公文专用纸;内和外层合造,为二等纸,是印经院印刷主要用纸;内中外三层合用所造,为三等纸,厚且粗糙,印包装纸或印龙达之类。一般讲,造纸由藏族妇女完成。采来的阿交如交要洗净,分层,沤制一段时间,再捣成浆,并放在打酥油茶的“降筒”里反复搅拌,让纸浆均匀,再抄纸,晾纸。这种纸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书虫吃咬,并散发一种淡淡的香气,可以吸潮,不怕水,可保持上百年。一个造纸户一年上交4700张左右。大概有100多个造纸户。可以想见当年德格经院非常繁忙的工作场景。80年代的时候土法造纸已经停止,从周边的城镇进纸,但是前几年德格印刷和造纸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地的传统造纸有所恢复。目前还不知道有多大的规模。 具体到印刷而言,德格经院印刷工艺大体可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4个流程。又可细分裁纸、泡纸、兑墨、研磨、兑制朱砂、取版、印刷、晾晒、洗版、归库、分页、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包装等10余道工序。它是流水作业,同时也是交叉进行的。(图34~52)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图41洗刷印版

图42洗刷印版

图43晒板

图44清理板片,放回架上

图45清理板片,放回架上

图46晾晒印好的经文

图47检查印刷质量

图48装订

图49打磨印毕的纸张

图50刷边色

图51包装

图52包装

这是一个经书销售的地方,它在印经院的门口。这是印经院的法人,也是更庆寺的主持——更庆法美。当时我们询问了一下印经院印刷品的价格,75页的金刚经:朱印本的价格是7元,墨印本的价格是5元钱;27页的莲花经:朱印本的价格是1元;就是一套包装完好的甘珠尔也只有8300元。这是2004年的价钱,但是目前的价钱没有进行调查。当时德格正在给白玉县印刷4套甘珠尔和丹珠尔,也就是当年大部分时间都要进行这个订单。所以,德格经院的销售对象有寺院,也有机构,也有个人。大套的经文一半是机构或寺院购买回去供奉和研究。 德格版的经文在藏文界有很高的声誉的,被称为藏文的善本。印经院不仅是印刷厂,也很像出版社一样,一些寺庙的高僧如要印刷自己的佛教方面的著作,历史上一些学者要印刷自己的文集,印经院可以承接。很像汉地的书坊一样,有坊刻本。 实际上,历史上的德格印刷品价格是很高的。例如,乾隆时期,一套墨印大藏经的价值,是80两银子,朱砂印本是160两,如果是用金水调制后再印刷,其价格是1600两。相比较,比现在的印刷品要昂贵。从近些年开始,德格经院印刷数量比历史上的印量要多了很多倍,是因为它承接了世界各地的订单,这种繁忙的工作场面是一种常态的场面,令人震撼。后来,出于对古老经版的保护,对使用老经版印刷的数量进行控制。 印经院从民国初年开始,一些文章和书籍对它进行介绍,到了80年代,对印经院所保存的经版、画版以及典籍进行整理。这是一本“汉藏对照德格经院藏版总目录”作者是噶玛将村。对192幅老画版进行整理研究,以藏汉对照的形式进行介绍。(图53)

图53汉藏对照德格经院藏版总目录

藏族地区的很多寺庙,都有印经,像距德格经院90公里的八邦寺(图54),它是康区噶举派的一座寺庙,曾经有经版10万块,但由于多种原因,只剩下2万块。而德格经院的经版历史上,没有受到大规模的破坏。

图54八邦寺

德格经院的纸质典籍,随着岁月可以灰飞烟灭,但是保留下的这些经版可以把传统的文化典籍再现出来。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已经被广大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德格经院不仅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所在,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所在,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和研究。 谢谢大家。

嘉宾介绍: 刘蔷 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1993年分配至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至今。主要学术兴趣在版本学、藏书学及古代印刷史。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相关推荐:

卢坤峰的书法作品 卢坤峰的书法成就

书画鉴赏 李苦禅先生真伪《鸡图》辨析

基诺族习俗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风俗

中华武术之查拳 查拳的风格及器械

东京大审判,日本天皇逃过审判,另一个甲级战犯后来竟做了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