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一个荷兰人与一幅“修”了20年的画

发布时间:2016-08-08 栏目:专题 投稿:炙热的蜡烛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胡博·华士另一慈禧画像

颐和园——这座清代皇家园林中,蕴藏着近4万件各类文物。在这些当年慈禧皇太后御苑中的珍藏里,有一幅老佛爷最喜爱的油画像——大清国慈禧皇太后肖像,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幅由外国男画师为她画的画像

如果没人提及,鲜有人知画像历经百年,曾“南迁北返”,出现破损;更不会有人知道这幅油画修复之路漫漫走过了20年。

今天,让我们透过大清慈禧太后肖像画的表面,揭示出这幅油画的来历和在修复中,从破损到修旧如初的秘密……

颐和园珍藏着一幅存世108年的慈禧太后油画像,像中的慈禧要比当年她的实际年龄小了许多,这张画像的作者是荷兰胡博·华士……

慈禧老佛爷的画像很多,油画像也不止一幅。但1905年,荷兰胡博·华士为她画的像却是她生前最后一幅画像,也许是她最满意的一幅,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幅。老佛爷不但亲自指导画作,提出修改意见,充当“模特”,还四次召见华士为其画像。这在当时是很少出现的情况。

1899年在北京期间,经外国使节推荐,作为肖像油画家的华士为庆亲王奕劻,权臣袁世凯、李鸿章等进行了画像。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争取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画像,但最终没能实现。

1905年6月,华士再次来到了北京,为慈禧太后画像仍是他此行的目的。这时,机会来了,慈禧老佛爷无意中看到了他为奕劻的画像,感到非常满意。远在美国的华士接到了中国使馆发来的邀请电报,并要求他在回电中注明报价。6月12日,华士来到了北京,大清官员伍廷芳与他的会面只持续了几分钟。伍廷芳用流利的英语告诉华士,他不是给普通人画像,而是给大清国的慈禧皇太后,他提出的价格已被完全接受,并约定好从次日起连续画四天。华士听后暗暗咬牙:中国人太精明了,要是知道给慈禧画像,应该要至少两倍的价钱。可他还是禁不住给这位中国最高当权者画像的欲望,马上就答应了。

画像的地点定在西苑,每天清晨慈禧会就座画像华士成了唯一在后宫进见过慈禧太后的男性画家,也是唯一一位可以长时间凝视她的西方男性。在去画像前,华士把他的感受告诉了妻子:“我现在骑虎难下,我会因为焦虑和烦恼而头疼,但是希望我能克服。”华士通过使馆找到了一张皇太后的照片,这种照片仅供外国皇室和最高层外交官观看。当晚,华士研究了照片,并在一张小画布上反复练习,所以他在进宫之前就对皇太后的相貌有了一点了解。

中国农历六月十九日的前夜,华士小心地把所有的画具包好,包括他的照相设备。但遗憾的是至今也未发现过现场拍下的照片。

巨大黄金椅上

坐着一位“女神”

华士初见慈禧时,佩戴了他所有的装饰,并戴了一顶礼帽,但是将外套留在了家里。急急忙忙的赶路,旅程并不很舒适,最后到达了御苑。和北京拥挤的街道相比,宫墙内的辉煌、整洁和宁静显得如此完美。华士对一切都是如此“整洁就像小型的荷兰”印象特别深。一艘等在那里的大船由太监驾驶,载着胡博和他所有的设备穿过荷叶间的狭窄通道,几十名太监等在岸边,帮助他运送设备。当华士下船时,伍廷芳严肃地对他说:你现在就处在禁地之中。

华士第一次看到皇太后,是透过皇家殿堂的窗户。他看到,两个小太监举着两把巨大的蒲扇,八名太监抬着一把巨大的黄金座椅,“女神”威严地坐在椅子上,再往后是更多的太监。

大约过了15分钟,他被带进站满太监的宫殿。太后坐在龙椅上,在他还没有意识到什么之前,所有的人都匍匐在地上,不断地叩头。华士非常的惶恐,他被敬畏的气氛所包围。此时,华士被允许画像,虽然之前见过她的照片,但还是被她惊人的容貌所打动:“坐得笔直,显示出极大意志力,超过我所见过的任何人。她面容亲切美丽,流露出强硬坚定的意志,我立即就喜欢上了她。”

慈禧笑着说:

VeryGood,VeryGood

第一次的绘画,胡博认真地进行了头部小样的绘画,直至有人传谕皇太后累了需要休息,画像才告一段落。慈禧离去后,华士继续描画宝座和陈设背景,太监让他返回画室参照素材描绘,现场的陈设可以借走,但返回画室时,只让他带走了宝座后的帏幔和一块横匾。

6月底的北京已进入了暑期,华士忍着酷热作画,直到天黑,完成了头像的小样。

第二天,华士如期来到现场,慈禧已等在那里。历时45分钟后,她让伍廷芳传译,不要眼睛上下和鼻子处的阴影,眼睛要加大,嘴唇要丰满,嘴角要向上,眉毛要直,华士这才明白太后不要写实的肖像,而且必须按她的意愿去作画。华士请求暂停两三天,却被告知定了连续四天作画,不能擅自更改。返回后他只好马上修改小样。

第三天,华士带着头像原稿和前一日完成的改样进宫了。新绘画的头像小样得到了皇太后、载振和伍廷芳的赞许,但皇太后还是提出,眼睛还需要向上睁开些,眼角尖小些。

最后的一天,慈禧身体不适,邀他去寝宫作画,绘画过程中华士提及服装和饰物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这些物品会送至画室慢慢画。这一天绘画结束时,皇太后问伍廷芳“很好”用英文怎么说,最后便笑着对华士说了一句英语“VeryGood,VeryGood”。

华士回到画室后,根据头样和一些速描开始画作,但先前允诺的服装和陈设大多没有送达。他只好求助身边的友人,最后拼凑了一些宫廷的饰物和仿品,才得以作为画像背景的实物参照。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华士终于完成了这幅非写实的、“年轻的”慈禧皇太后画像

华士画画

到底收了多少钱?

很多人都很关心,当初大清政府到底给了华士多少稿费,为什么华士后悔少收了钱。1906年,华士已回到美国。12月7日,他在中国的经历被纽约时报整版地刊出。中国清政府还册封他二等双龙爵士,并被允许在翻领上佩戴一枚小小的蓝色不透明珠子。记者在采访他时问到他的报酬,但华士回避了,并说他更愿意把这个问题留给那些头脑中只有金钱的人去想象,而他考虑更多的是艺术价值而不是生意。

当时的荷兰外交官威廉曾经在北京荷兰大使馆工作到1910年,他在回忆中写道,华士收取了中国政府13000银泰勒作为报酬。另一份报纸报道,华士除了勋章,还收到了慈禧很多礼物,珍贵的玉碗,非常精致的水晶和两个绘有桃花的花瓶,这些礼物都价值连城。

慈禧一生

共有几张油画像

据史料记载:慈禧的一生共有6张油画像,分别为美国女画家卡尔和胡博·华士画的。其中,除了颐和园收藏的一幅外,华士还依照慈禧的照片和他绘画时的速描画了另一幅,这一幅规格较小,但更接近慈禧本人的实际年龄和相貌,这幅写实的油画也被华士带回了美国。另外四幅是由美国女画家卡尔于1903年至1904年在颐和园内完成的。据说,当时慈禧答应画像,是认为这可以让她的威严在世界上传播。4幅画像中的一幅慈禧赠与美国政府。另外三幅现在分别藏于美国、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

修复人员取下慈禧画像边缘固定的摁钉儿

1988年,胡博·华士的同乡提出修复破损的画像;1995年,他的孙子再次提出修复这幅画像;2006年,画像修复正式启动,而主持的专家也是荷兰人……

62年前

麻袋片卷回了“国宝”

到今年8月,胡博·华士慈禧绘制的画像已存世108年了,在颐和园画像中,老佛爷还是坐得笔直,服饰鲜亮,面容威严。从油画像的表面很难分辨它曾经被修复过。只有透过画布,通过专家的解读才能看到百年来油画经历的沧桑巨变。

这幅原想放在宫中的画像,因为慈禧非常喜爱,被移到了她常住的“颐养冲和”之所——颐和园。此后,油画像还曾摆放于颐和园排云殿内。1933年,北平(北京)的局势日趋混乱。4月19日上午8时,作为颐和园第二批南迁文物,装运前画像已被拆开卷起打包,交由故宫博物院乘火车陆路南下。

“当年南迁的颐和园文物有两千多件,与大量的国宝混在一起,油画像只是其中不太起眼的一张。”颐和园的文物管理人员介绍说。

1949年,滞留南京的文物开始北返。1951年,北返文物重新进行了分配,慈禧画像被卷在麻袋片里回到了故园。回园后的慈禧画像,已经出现了褶皱和油画油彩破损情况。当时,中国没有修复油画的技术,管理部门就请来一位中国画装裱的高手,在油画的背面托裱了一层高丽纸,装回画像框中保存。1979年,受颐和园的邀请,中央美院教授戴泽,在颐和园慈禧油画进行临摹,历时三个月完成。

修复方式和地点几经讨论

1988年,荷兰大使馆三等秘书与颐和园联系,说胡博的故乡荷兰林堡省省长到颐和园参观,看到了慈禧画像,并提出要免费修复油画。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了专家讨论会,参与的专家有杨伯达、廖静文、戴泽和艾中信等。但像慈禧画像这么大的画,历史价值又这么高,怎么修?在哪里修?成了专家们争论的焦点,没有形成一致意见。1995年,胡博在美国的孙子也提出要修复油画,条件是把画送到美国,出于多方考虑,被颐和园谢绝了。

2005年,荷兰林堡省文物修复研究院的安娜教授访问颐和园时,对胡博在1905年的慈禧画像的破损情况表示忧虑。2005年9月荷兰文化部部长美迪会见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时,提出由荷兰组成一个专家组,由荷方资助修复画像,并且承诺在修复的同时,可以培训中国油画修复人员。还特别提出修复的地点设在中国,由颐和园安排。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俱备,修复终于进入了程序。

慈禧画像修复前(左)与修复后(右)

被纯净水浸湿的油画慢慢展平

修复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取样、检测、展平和支撑固定。

2007年9月10日,林堡省的油画修复专家安娜和耀斯来到颐和园工作了6天。耀斯等人一起将画框从镜框中取出,发现画布已极不平整,扭曲严重。

安娜和耀斯再把画布从画框中取出平放在操作台上,用细毛笔蘸着一种从鲟鱼身上提取的胶水点在破损的部位,起到固定作用,以免颜料脱落。

工作人员把褶皱的油画铺到湿布上面压平,1个小时后,画布润湿变得柔软,再慢慢地拉伸画布边缘,让画布变得平整。再将画布撤出放到画框上,用塑料薄膜盖好画布固定保湿,湿画布变得更加松弛、舒展平整。经过一夜的自然风干后,用几厘米长的微型电熨斗垫着透明厚纸片将画布中翘起的地方熨平。最后,耀斯和工作人员一起将画框装好,再在画框外面包上一层塑料薄膜,固定好,将画移到恒温恒湿的房间保存,只等到来年三四月再来颐和园做最后的修复

不许上飞机的特殊胶水

回国后,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困扰着耀斯。在修复油画中,需要把一块油画大小的无纺布粘在油画画布的背面,起到加固的作用。但是这种水性的黏合剂很特殊,中国没有这种黏合剂,大量的液体黏合剂是无法乘飞机运到中国的。

经过试验,耀斯发现这种黏合剂涂在无纺布上晾干后,再涂上二甲苯,会恢复黏性。于是他先找到无纺布把黏合剂刷满晾干后叠成一小块,准备带到中国

9个人揭纸揭了一个星期

2008年3月27日,荷兰专家耀斯、安娜、鲁克等再次来到中国,对慈禧太后油画像做最后的修复。把画布平展、结实,首先要揭掉托裱的高丽纸,这也是修复画像的第一关。耀斯、比安卡、米卡拉在颐和园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先用纯净水把高丽纸浸湿,然后用手术刀、牙签一点点地揭掉画布背面托裱的高丽纸。9个人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才把高丽纸揭干净。然后根据用细棉线打好的方格,用棉纸蘸着清水将画布清理干净。

最难的一关是将新的背布、无纺布与画布黏合在一起。因为需要将二甲苯注入涂有黏合剂的无纺布上,才能恢复黏合剂的作用,而二甲苯有毒,所以在操作时,在场的人都戴上了防毒面具。

油画画布已很松散,黏合无纺布和人造纤维布时,如果直接用手压实力量不够,容易产生气泡,不小心就会把画布撕碎。耀斯想了个办法,他找木匠做了个大画框,先铺上一层塑料薄膜,再依次将画布、人造纤维布、注好二甲苯的无纺布铺在画框中,顺着画框四周打了很多小孔的PVC管,管的一头接好吸尘器,最上面再铺上一层塑料薄膜,四周固定严实。开启吸尘器,两层塑料薄膜间的空气被一点一点地吸干净。在不间断的两小时抽气过程中,三层布被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经过一夜二甲苯全部挥发,结构修复完成。

最后一关就是美学修复了,也就是把残破的部分润饰(用色彩补全)。经过电脑的对比分析发现,左侧残破的部分与右侧是完全对称的。这一发现让原本棘手的美学修复难题迎刃而解。

4月9日,全部的修复工作完成。

(图片资料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提供)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推荐:

职场新人吃饭礼仪

彝族过年时间及过年习俗

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阿宫腔简介及剧目

毛主席与蒋介石合影集锦 其中必有你从没见过的

50年内的三次不宣而战,成就了日本帝国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