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的由来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08-17 栏目:专题 投稿:漂亮的豌豆

编者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目前,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韩国、蒙古等东亚国家与地区和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目前,全球,佛教徒人数约有7亿多。四月初八,是全球佛教徒共同的节日。

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由来已久;民俗文化的融入让“四月八”转山会已不仅仅是佛教活动,随着历史的进程渐渐发展为康定各族群众的一场心灵盛会;随着《康定情歌》的蜚声海外,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康定,了解、接受、融入了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编者相信,康定四月八”转山会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节日和精神财富。恰值又一年四月八”,甘孜日报特推出专刊,愿人们在博爱中、在大自然中,友爱、和谐从心灵中淌出!

冬去春来,一年一度的“四月八”转山会不经意又要来了。康定人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渴盼着在充满绿色和活力的跑马山上与大自然来一次最热烈的拥抱;让阳光沐浴,让春风拂面,一切又将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一年一年,一代一代,康定人就这样周而复始,其乐无穷,怡然自得地生活着;“四月八”过了一个一个,“转山会”转了一年一年,“四月转山会”始于何时?是怎么一回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儿时就是这样玩了过来。当有一天这个问题横在面前的时候,我才突然觉得有必要理一理,这毕竟是康定一个文化,及至在故纸堆中翻了一转出来,才发觉“四月转山会”还真有一点“龙门阵”。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主释迦牟尼的诞辰之日,这个日子对佛教徒来说是一个极为吉祥,极为重要的日子,不论是汉地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将举行不少的活动来纪念,康定自然不会例外。过去康定城有七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即南无寺、金刚寺、安觉寺、益邛寺、杜扎寺、俄巴寺、萨迦寺),这七座寺庙在每一年四月为了纪念佛主的诞辰之日,都要从农历的三月三十日晚到四月十六日晨,用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举行一场隆重的佛事活动,这一佛事活动名叫“哑吧斋”。在这半个月中,进斋的僧侣都要在寺庙中食宿,不能回家。每天要像哑吧一样缄口不语,不食晕食,只在心中默求佛主保佑。相传“哑吧斋”是观世音菩萨所传,名为“八观斋”,藏语称为“雍勒”,供“觉吉下”佛像,意为“十一个头像的佛”。“哑吧斋”分为全斋和半斋两种,全斋要做够半个月,半斋则只做十天。这期间吃斋又分单日和双日,单日不能说话也不能进食,双日不能说话但可进食,可在寺内走动。不分单双,每天早中晚均要到大殿之中磕长头。

由于“哑吧斋”为时较长,且七座寺庙都要进行,所以甚为热闹。康定人均要到寺庙去朝拜,有钱的人还要去寺庙布施,家中有僧侣的要每天去送饮食;于是这几天康定人络驿不绝,这个寺庙进,那个寺庙出,不停地在每个寺庙转动;加之农历四月正是春暖花开之际,出门踏春,人人乐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康定的又一民俗“转八角”。

康定“转八角”分大转和小转两种。小转就是围着七座寺庙转,最后到瓦斯碉洞科结束;大转则是绕着康定的几座山转,大多从东关上跑马山,从跑马山下来经公主桥绕金刚寺、南无寺上白土坎转子耳坡,从北门再转到瓦斯碉洞科结束。转山之人甚为虔诚,一路吟着经文,转着经筒,祈祷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无灾无病。由于是转山,于是康定就有了转山会的说法。

龙门阵摆到这里好像差不多了,然而有人要问,既然转山会是绕着山转,怎么现在又耍到跑马山上去了呢?说到这个问题,就又不得不扯到康定明正土司家每年的祭山神活动

自明正土司从木雅地区迁到康定之后,就视康定马山为他家的山神,每年的5月13日都要到山上祭奠。当时康定马山还不称跑马山,而叫“拉姆则”,意为仙女山。这一天不仅明正土司家要上山,就是他手下的四十八家锅庄也要随同上山。土司家是草原上长大的,热衷于耍坝子的活动,所以每年他家祭奠完山神之后,都会在山上尽情的娱乐;土司的帐篷就搭在山坡的高处。那时跑马山上还没有现在这样茂盛的森林,当时就是一片开阔的草坡,这森林是康定人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植树造林的结果。先是唱歌跳舞,最后就是赛马。马是从现在的草坪处向九龙池的方向跑,山上平地不多,所以有几十匹马,那场面也是极为壮观的;随着三声号笛,马匹奔腾,呐喊声此伏彼起,马是由下往上跑,除了比速度,关键是比耐力;夺冠者不仅可以获得红花银牌,还可以得到茶叶几条;而殿后者虽略有赏赐,却会受到大家迎面而来的一阵糌粑以示羞辱。当然这是取乐了。然而这人却在顷刻之间成一粉白之人,引来全场哄笑。

由于明正家年年都要上山跑马,“拉姆则”的名字逐渐就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跑马山了”。后来明正家日见衰败,祭山神的活动也就越来越小,但转山仍是转山,祭神还是祭神,各不相干。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当地的民俗文化,不仅利用“四月八”在康定南无寺、金刚寺正式举行转山活动,同时还在大教场(现在南门兵站一带)举行过赛马比赛;由于场地大了,跑得开了,那赛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赛马。当时笔者还只是一个没有翻过折多山的小学生,第一次在康定看到这样惊心动魄的赛马,着实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南郊搞建设,赛马也就从此停了下来;不几年,“文革”开始,连转山会停了,寺庙拆了,耍的地方也没有了。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康定在民间才又逐渐恢复了这一民俗,悄悄三五成群在“四月八”这天结伴上山游玩。随着环境越来越宽松,政策越来越好,“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机会让康定县才又开始了政府办会的习惯。虽然跑马山上森林成片,马是跑不成了,然而在山上唱唱歌,跳跳舞,进行一些经贸活动还是可以的。特别是一首《康定情歌》唱得全世界响,谁到康定也要想上跑马山看看,于是“四月转山会”就此成形。

这些年,康定县为了让转山会的内容更加丰富,想了不少的招数,打情歌牌,办集体婚礼,举行物资交流,晒佛像,请大腕……让康定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关推荐:

上官会平:能破万卷始言家

长城有什么历史?长城的历史地位

老照片:一百多年前的同性恋

名份上胜利国,实则大输家,丢失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

秦国灭赵:将星如云的赵国为何打不过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