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安康道教:原始崇拜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6-08-19 栏目:专题 投稿:超级的皮卡丘

从东药王殿采风归来,我心生一念,要以这么多年来对道教思想的学习积累,与大家交流一下,谈谈我所知道的安康道教

安康道教历史与渊源

相传早在舜帝时期,为了给百姓生产食盐,舜让自己的儿子到大巴山巫咸国做了酋长,带领巫咸人民生产食盐。每次盐灶开锅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和表演,以许愿、祈祷的方式祈求能够出产更多的盐。当卤水生产出白色结晶的食盐时,外人以为是在变法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用水变盐的技术为“巫术”。“巫者咸也、山也、灵也”。“咸”是指盐,今大巴山中的巫溪县大宁厂为巫咸之都邑,有天然卤水,至今仍在流淌;“山”就是巴山,最早的大巴山人基本都是巫咸国的子民;“灵”是由制盐而产生的仙道法术。在几千年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巫术逐渐演变成为大巴山特有的鬼道仙风。安康地处大巴山核心位置,大巴山主脊在安康境内横亘千里,有巴山屋脊之称。安康远古时期就包含在巫咸国范围,安康地界仅距大宁厂百里路程,后又与巫溪同属古代庸地楚域。在历史发展中,安康作为巫巴文化发源地深受其风俗影响,巫风巴俗早已沉淀在安康民众的心底,成为安康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众在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巫巴文化的追崇是发自内心的,这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为后来道教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太学生张道陵自称得黄帝九鼎丹术,并结合巫术在四川鹤鸣山创立“正一道”,后称其为“五斗米教”。最初,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其子张衡继承父业继续传播教义,但效果仍不明显。其孙张鲁为汉中刺史时采取政道结合的方式,在巴山汉水流域广泛传播五斗米教。也许是找到了巫巴文化与五斗米教结合的土壤,五斗米教在社会广泛传播开来,深入民众心里。后世称张道陵为道教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道内并称其为“三师”。

安康古称汉中,汉中郡治就建立在今安康城北的汉水边,辖今安康、汉中、鄂西北及重庆北部地区。公元50年汉中郡治迁移到南郑,也就是今日的汉中,但其辖地在汉朝一直没有改变。历史上汉中与安康的关系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当年张鲁传播五斗米教的汉中,就包括现整个安康。魏晋时期,五斗米教逐渐由民间活动演变为上层人士推崇的神仙道教,终于由葛洪等人集大成,完成改革并建构了中国道教文化大厦。

安康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并非偶然,除了原始文化背景之外,地理文化也是一个重要促成因素。这里山奇水秀,中药遍地。山区的地质条件变化较为频繁,“观天地法自然”的远古先民在这里容易悟出自然之道,变幻莫测的山区景观甚至能使智者顿悟宇宙法则,这方水土似乎是大自然专为道教而造设的。

安康道教炼丹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长生成仙,故而道士们莫不投入毕生心力加以炼制,以求制得能使人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所谓丹者,其实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称水银,炼石成丹就是从矿石中提取水银。水银就是古代人一直追随的金丹,它不仅可以用于提取黄金,也可药用。武帝时刘安所著《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等药物。魏晋之后道教勃兴,许多方士成了道士,炼丹术与道教同步得到发展。一方面,炼丹术作为统治者信仰的长生术,吸引一些士族阶级加入道教;另一方面,宗教外衣的神秘性进一步增强了炼丹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历代统治者崇道,也使炼丹术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安康盛产水银,民间提炼水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汞都、中国水银山。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曾经的麇国(今白河、旬阳一带)和庸国向周天子所纳的贡品中就有丹砂。直到隋唐,向朝廷进贡的丹砂都主要来自安康的旬阳。安康开采汞矿的历史有两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秦陵地宫的水银就是源自于安康的旬阳。

道家炼丹之术首要的条件就是矿石。普通的石头是不可能练出水银的,炼丹没有汞矿石等于巧媳妇无米一般。安康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丰富的汞矿资源为道家炼丹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源。道教的渊源、物质的基础、精神与物质的最佳结合便成就了安康道教文化的地位。

历史上许多道士纷纷来到安康采石炼丹,以求得长生不老的法术。南宋年间,浙江临海的张伯端跋山涉水来到安康汉水边的紫阳县闭关修道,采石炼丹,并著《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等著作,传道天下。他倡导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合一、禅道双融的思想。晚年与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张伯端号紫阳真人,被尊为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明朝在他炼丹地建立的紫阳县就是以他法号而命名的,这使紫阳成为中国唯一以道士名称命名的县治。《兴安府志》载:宋时邑人郭尚灶卖酒与翠光台下,有位姓吕的道人常来他家饮用,数年来郭尚灶对他分文不收。一日道人授他丹药一丸投入龙窝水中,水立刻便成了酒。道人去后数年回来,带着郭尚灶一起前往香溪洞炼丹去了。在安康境内,民间传说中的炼丹修行故事,有记载的有汉阴的寂莲、石泉的胡载道、旬阳的崔仙姑等,他们都是通过炼丹修行最终得道成仙的高士。

安康道教医学

安康古代是不分医和巫的,因为治疗水平低下,许多疾病不能及时发现和医治,也无法理解病因,于是道教的巫术就有了给人开导和治病的空间。信仰巫风鬼道,祈求医治百病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现象。但随着社会科学进步和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道教徒们也逐渐认识到了仙丹的飘渺,把追求长生不老法术逐渐转移到“道法自然”的医学领域。通过人体活动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体生命的变化,发现了自然界运动变化对人产生心理、生理的变化,影响人体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总结了一整套中草药对人体作用的经验和方法。行医天下、救死扶伤从而成为安康道士们施道惠民的目标和方向之一。

安康是中草药之乡,中药材多达千余种,有“山中无闲草”之美誉,民间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就到过安康的平利县。《安康县乡土志》载:每年由兴安府城输出的杜仲80万斤、党参30万斤、黄连5万余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道教的医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宋元开始,安康道教基本摆脱了虚无缥缈的炼丹法术,从神圣的神龛走下来,走向民间、走向自然,普遍接通治病于民的“地气”。一时间道教医学作为宗教的一部分,推进了安康宗教与科学互动。《太平寰宇记》和《道书》云:凤凰山一名龙子山,叠嶂十二层,山上有仙人药园。这里的仙人指的就是古道仙风的道士。《中国古代神话词典》载:平利药妇山,昔有人落崖,其妇携药救之,寻化为石,山顶尤有药臼焉。诸如此类的仙道故事,在安康民间流传太多。

采药济世、行医救民的实践活动,也使安康道教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从最初的祭拜祖师、天神拓展到祭拜药王、医圣等先贤。明清时期,安康百姓自发在城区先后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东西两座药王殿,供奉药王祖师孙思邈,以求药王神保佑百姓不被病痛所纠缠。药王殿不仅是供奉和祭拜场所,也是百姓问病寻医的好去处。上世纪末,东药王殿前道长王宗清就是一位集道法和医学于一体的高道。他一生行走乡里,问苦行医,深得民间好评,被列入中国道界百名高功之一。据《安康县志》记载:东西药王殿是安康民间庙会重要的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东药王殿庙会,更是道教安康一大盛会。庙会期间,四方善男善女烧香敬神络绎不绝。

在汉阴县的两合崖道观春季庙会上,游人香客人山人海,拜神问医、求神水治病者鱼贯而入。平利县三阳镇的华佗庙,虽立于偏避山村,但庙小香火旺,百姓盛传有求必应,许多信众不远百里前去烧香叩拜。在安康诸多道观中除了供奉药王、华佗、张仲景等大神大仙外,安康民间各地也都还有自己的神灵,汉阴的唐老爷、平利的毛女药妇、旬阳的崔仙姑等这些道界的地方圣贤,道光普照,威灵一方,人们在寻求心灵慰藉的同时,社会道义得到弘扬,道家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得以传颂。

泛神情结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道多”,说的是名山多被宗教场所占据。宗教信仰的超脱性使得信徒们纷纷追求隐居修炼,在宁静的山水中寻找世外桃源,陶冶性情。安康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很多山峰、名胜都有宗教的踪迹,其中以道教宫观居多。北部秦岭的云雾山、三教山,南面巴山的女娲山、西岱顶、药妇山,秦岭与巴山之间的凤凰山上的铁瓦殿、擂鼓台、鲤鱼山、七宝寨;汉水边的禹王宫、杨泗庙;以及城隍庙、文庙、祖师殿、关帝庙、娘娘庙、药王殿、土地庙等等,举不胜举,太多太多,就连佛教胜地南宫山、龙王山、天柱山、牛山都有道教的踪迹,道教安康诸多山峦中留下历史遗迹也是最多。

我曾经幼稚地打算用三年时间拍完安康道观及其遗址,让大家了解安康道教,认识安康道教文化的厚重。我去过秦岭深处的太山庙,到人迹罕至的巴山屋脊化龙山上拍灵官殿,去汉江边的白河县寻找龙王庙,岂料安康境内座落的道观哪里是我能够拍得“完”的?五年的拍摄中我发现安康境内仅祭奠龙王的现存道观和遗址就有五十多处,求财的财神庙有四十多处,求子的娘娘庙有三十多处,其中单是安康城区范围内的道观遗迹就多达百余处。这些也只是安康道观遗迹中的“冰山一角”,若要彻底盘点安康道观及遗迹可不是一项小工程。历史的久远、朝代的变化、战乱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许多道观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淹没,留下的或是一堵残墙,或是几块石碑,或是一地砖瓦。参与拍摄的好友屈晓明先生仅道教的碑文照片就收集了数百份,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部分道观遗址的分布与周边环境。那些隐埋在大山之中的道观遗迹,也隐埋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旧时安康道教的诸神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今天漫步安康乡间,随处可见“神迹”:一块石头、一棵古木、一个岩洞,都有可能被百姓敬挂红布,当作神来礼拜。汉滨牛山之巅有一座惠王庙,供奉的是唐代金州刺史崔伟;明代安康知州金之纯,廉洁奉公,爱民勤政,死后续任安康阴间地方官,被封为兴安府城隍神灵;汉滨恒口镇有一座麻衣庙,《兴安州志》云:有孝子先父母死,未能为父母服丧,临终前嘱咐以麻衣为殓;旬阳县有石婆庙,有碑文曰:取其石如人形,亦神道设教意也。平利县三阳镇的胡河村有一个叫倪世林的农夫得病多年,跑了不少医院去治疗,钱花了不少,都没有治愈,得到的都是“死刑”判决。后来他把河中的一块形象如人的石头当做神灵祭拜,他坚信这块石头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治疗好他的不治之症。奇迹果然出现,没想到他的身体还真的好了起来,不仅能够行动自如,还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劳动和生活。为了感谢神灵,感谢这块石头,他在自家院子建起一座小庙,把那块石头请入庙中,作为石王爷叩拜。安康道教百姓造神的随意性也很突出。旬阳的红军镇有一座“红军老祖墓”,缘起当地百姓封红军烈士为阴间医官,故设庙立碑加以祭奠。在解放安康的牛蹄岭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副团长孟俊奇,也被立在了关公庙中的神龛之上,这在全国还是极为少见的。

信道好祠,遍祀群神万物,是安康自古以来的风尚,但这一文明进程又受自然环境封闭的影响,使分散于大山里的族群间文化交流存在很大的阻隔。这大概就是安康道观遗迹,但完整保留下来的却很少的原因吧!

传承、发展与复兴

其一,安康道教在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深入人心,来自于对道教的道德教育和诚信信仰。道德与诚信不仅是信徒遵守的准则,也是社会共同遵守准则。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安康道教思想通过长期的民间教化,培育了优秀的文化遗产。道德与诚信沉淀在安康百姓精神世界里,无形中也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南。安康道教作为本土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正义特色,识大体、顾大局。深入民间道教活动,以道德与信仰教育积极唤起百姓心灵的敬畏情怀,协助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扬善驱恶。特别是2013年安康道教协会成立后,在积极适应安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致力于道教健康发展的实践中,为安康的社会发展和稳定担当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其二,旅游是安康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安康的一项朝阳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青山绿水、绿色安康,是安康对外的形象。安康的许多景区与景点都与道观联系在一起,道观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安康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4a级景区香溪洞就是道教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它每年接待游客多达百万人次,是安康旅游的一张名片;平利县打出了道教题材的女娲故里宣传品牌,为该县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奠定了强实的文化基础;紫阳县以紫阳真人为名片,兴建紫阳文笔山文化公园,弘扬道教文化,引起海内外的重视;石泉县举全县之力,开发云雾山鬼谷岭森林公园,重修陕南最大丛林天台观景点;汉阴县的两合崖、汉滨区的东药王殿、宁陕县的城隍庙、旬阳县的文庙、紫阳县的擂鼓台等道教历史文化遗址都在安康的对外推介和旅游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三,增进了安康的对外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安康道教就是安康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厚重的道教历史,众多的庙宇道观,吸引了许多高道大德来安康修行交流,把外面的经验带进来,融入安康本土,把安康文化带出去,促进道教的交流,也增进了文化交往。大唐年间,纯阳祖师吕岩(洞宾)云游安康多地,传播道教文化,留下不少墨宝和诗篇。他的诗篇《擂鼓台》云:台名擂鼓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北雁,只留日月过东西。宋元丰年间,真人张平叔来紫阳县传道炼丹,写下了内丹学说的开山之作《悟真篇》。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慕名来到安康香溪洞,修道炼丹传播授徒,给安康道教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翻开安康历史,历朝历代都有道教名士步入安康的踪迹和故事,而当今的安康道教更是在继承中不断。

十几年前,一个法国女孩在香港学习期间接触到安康藉道人黄世真老师,了解到安康道教历史文化后,千里迢迢来到道教的发源地安康学道修行。她看到安康秀丽的山水后,便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景秀。十几年来,景秀每年都要来安康学习道法,云游于安康的山山水水,与安康结下了不解之缘。景秀回国后在法国传播中国道教传播安康人文,创办了法国道教协会,自己担任协会会长。

明朝的吴道真、张访道、清朝王真道、司马阳明、尹寿兰、陈池阳、周道等义无返顾地跨出安康,飘然步行天下,传播道教文化。在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的1998年,紫阳县擂鼓台冯兴钊道长到英国传教,他沉稳内敛的个性,给英国道教协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4年,安康道协会长刘成穹道长出席台湾辅仁大学全真教的高峰论坛,她渊博的学识,开朗的性格受到与会同僚的好评。2015年她又作为中国道教协会的代表应邀参加新加坡成立50周年大典活动,受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接见。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安康道教充分展现了源自秦巴汉水的优秀品质和道教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安康市建设银行)

相关推荐:

取襄阳【第十二场】

庐剧的传统剧目有哪些?花腔小戏折戏和本戏简介

哈萨克族曲艺形式的一种:铁耳麦

潮州菜“来不及”的美食典故

因为长得太帅而苦恼 最后他被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