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不离红尘勤学佛法 明心见性送子出家

发布时间:2016-08-20 栏目:专题 投稿:俊秀的人生

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角是唐代大居士裴休。在佛教历史上,裴休也是赫赫有名,与同时的庞蕴、李翱、白乐天等居士齐名,又与沩山灵祐禅师同门,精通《华严》教旨、禅宗心要;身在红尘,精勤学佛,法难之后,为佛教的复元做出极大贡献。裴休原本有意出家,但受异僧指点,深明“欲求佛道,岂离红尘”之理,于是继续为官。但当机缘成熟之时,他却送子出家,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海禅师。史料记载,法海禅师初到金山之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白蟒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禅师遂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他又燃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信众支持下,修庙盖屋,重续香火,人称“开山裴祖”。至于《白蛇传》中那位神通广大、干涉婚姻的法海和尚不过是托名讹传而已,实与法海禅师无关。

裴休撰《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一、精进学佛裴休,字公美,唐代河东人。为人方正,持守谨严,进士及第后任官,后举贤良方正优异。唐宣宗即位,太和时(太和元年即公元847)以兵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秉政五载,兴利除弊,人皆称善。后罢为宣武节度使,迁昭义、河东、风翔、荆南等节度使。裴休为人少言寡语,举止雍容,宣宗帝常对人讲:“休,真儒者也”。裴休虽然身为宰相,但常萌发出世之心,意欲辞官专事佛法,故为官之时,常与圭峰大师友善,圭峰所著经疏,休皆为撰序。每读《华严经》,夜以继日。镇守淮泗之日,迎黄檗禅师到宛陵,参禅问道,笔记其言,而成《宛陵集》,送禅师印可。其后更加敬重檗师,并写偈以赞: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驻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八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示何人?黄檗禅师看后说道:“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口揖笔闲人。”裴休所处年代正是佛教衰微之时,唐武宗发难佛教,休挺身而出,以重臣之身出而翼护,不数年间方能恢复元气,故佛教史上称述“懋绩巨勋,不可及也”。裴休护持佛法,也有一段因缘。在幼年时曾经遇到一位异僧,自云“从清凉来”,并赠送三颗舍利和一书简,但书简非汉文,乃梵文,人不识其文,遂放于书箱之中。出仕之后,迎见黄檗、圭峰二和尚之后,栖心佛道,不乐世俗,志求超尘脱俗。一日拣故纸,忽见昔日五台山僧所赠之梵书,呈于圭峰。大师派人翻译,乃一偈,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裴休阅后,心喜,遂不弃禄,但为道日切。二、送子出家武宗灭佛之时裴休赤心护教,使佛教在短短几年之内复兴。裴休送子出家,则是因为皇子重病,看尽名医均不奏效,当时有一高僧点拨:“远离红尘可得性命。”裴休闻知消息,决定让儿子代皇子出家,一来可解皇上之忧,二来可使儿子解脱红尘之苦,三来也了却自身入佛门修行之愿。裴休亲自送子入沩山密印寺,灵祐大师闻讯大喜:“宰相之子愿代皇子出家,真是功德无量,出家敝寺,也为山门大壮颜色。”遂赐法号“法海”。裴休送子出家之后,作《警策箴》,劝他精勤向道: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烧香换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扫拭。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裴休佛法境界极高,宗密法师曾评价说:“吾与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门、到佛境;及览《劝发菩提心文》,知其为佛使、行佛事……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劝……所谓洞了自心、德等于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识、空如幻化、非自计我……”即便如此,作为有情众生,在送子出家一事上,裴休仍与世间父母一样,内心充满不舍。当他真正送子出家之时,面对父子亲情,心情复杂:他一方面希望儿子虔心修道、求出轮回、广度众生、报答父母之恩,另一方面仍难以割舍这份亲情。在另一首诗中,就反映出他这两种心情: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相关推荐:

佛教庙宇葛山寺的传说

鲁论语学派创始人夏侯胜有什么生平?《鲁论语》的内容

端午节被称为"岳母节" 女婿们都要给岳母送礼

上古神话之一鲧禹治水的故事前后

基诺族喜欢吃什么?基诺族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