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妙善公主与南和白雀庵观音文化

发布时间:2016-09-05 栏目:专题 投稿:兴奋的心锁

长久以来,南和县及南和白雀庵观音文化影响所及的地方,都传说《大悲卷》讴歌的中国最早的女相观音菩萨化身、兴林国三皇姑妙善公主的原型,就是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如果就历史文献与稗官野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的思考和论证,就会发现这绝非无稽之谈。甚至可以说,《大悲卷》所叙三皇姑妙善的故事,其实就是由《隋书》所记南阳公主生平演义出的民间传奇版。

作者赵福寿

一、隋南阳公主佛教文化观音文化渊源

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记载可知,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唐代人因避讳太宗皇帝李世民名字,简称观音,约定俗成,直到今天。《法华经》还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但自东汉时佛教传人中国,直到南北朝时,观音菩萨一直都是男相,而最早被中华各民族民众神化,能“即时观其音声”如观音菩萨者,应是十六国时期,在后赵首都襄国(今邢台市)弘法的罽宾高僧佛图澄。据南梁慧皎《高僧传》记载,佛图澄不但能咒龙出水,且能听铃音断吉凶,预知未来,起死回生,救苦救难,以至于后赵人经常相互告诫:“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更有甚者,后赵人竟无有敢面向佛图澄所在的方向“涕唾便利者”。也正因如此,佛图澄在襄国弘法才取得了无以伦比的辉煌成就,并使佛教开始走上中国化之路。佛图澄对石虎说,自己过去世曾是罽宾六十罗汉之一,为结善缘才转世为僧之语,则是中国佛教界关于佛门得道者能够“逐类随形”,应化人间的最早记载。尽管如此,佛图澄在世之日,仅得石勒、石虎及后赵民众“大和尚”之尊,从不曾有称其为观音再世者。

观世音解脱中国信徒于苦难之中的最早记载,见于《魏书。卢景裕传》:“景裕之败也,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是时又有人付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断。主者以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经》。”此后,这部经不但自东魏以后在中国北方“广行于世”,而且还被隋代高僧静琬精心镌刻于房山石经山雷音洞中,流传至今。

时至隋代,“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中国佛教和观世音文化开始形成。这是因为,南阳公主的祖父、隋王朝的缔造者杨坚自称“我兴由佛”,对佛教的发展进行了不遗遗力地推动和光大。据《隋书。高祖纪》记载,杨坚在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十三日夜间出生于冯翊般若寺,当时紫气充庭,来自河东的神尼智仙对其母吕氏说:“这孩子来自佛国,不可在世俗之间养育。”吕氏因把杨坚托付给智仙,养育于佛堂。有一次,吕氏忽见怀抱中的杨坚头上生角,遍体生鳞,大惊之下,竟扔在了地上。智仙看到后说:“你让我这佛儿受此惊吓,必将使他晚得天下,成为人龙。”另据隋仁寿元年(602年)王劭所作《舍利感应记》,杨坚未称帝前,曾有西域僧人赠其舍利一裹,“留与供养”。此后,杨坚与高僧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多或少”,怎么都数不清。昙迁说:“我曾听西域僧人说,舍利是佛祖法身,过千数量,本就不是世间之人能数清的。”杨坚遂为这些舍利制作七宝箱,虔诚供养。神尼智仙则对杨坚说:“中国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你应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到时一切神明还会重来。”北周武帝建德年间(572-577年),佛教果遭“周武之厄”。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取代北周静帝,创建隋王朝后,尊奉智仙为神尼,敕命天下所有建有舍利塔之寺院,各在塔内塑造智仙之像供养。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日,杨坚又在其诞辰之日自七宝舍利箱内分出舍利三十粒,安放在仁寿殿御案之上,与众高僧焚香礼拜,发愿“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后,盛入金瓶所包琉璃瓶内,熏香为泥,密封加印后,敕命在全国各州精选高爽清静名刹三十处,各建舍利宝塔。随即,杨坚又派遣高僧护送,规定同于当年十月十五日正午再覆以铜函、石函,举行奠基礼。

当年十二月,杨坚再次选派高僧,护送第二批舍利前往各州,依前之规于次年建塔。据有关文献记载,仁寿元年共有二十八州建塔,五十三州感瑞。次年共有七十六州建塔感瑞,即中原(隋王朝国内)三十一,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四十五。由此可知,杨坚这次空前的崇佛活动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而且形成了十分深远的国际影响。而被其尊崇为神尼的智仙,似乎也已成了可“救度一切众生”的活菩萨杨坚则被昙迁尊称为佛,说:“世有三尊,各有光明”,“佛为世尊,道为天尊,帝为至尊”。广建佛塔,广度僧尼,广抄佛经,广交僧侣,广作佛事,可以说是对杨坚毕生崇佛活动的高度概括。具有关文献记载,杨坚为帝期间(581-604年)共度僧尼50多万,创建寺院3793所,敕命抄经46藏132086卷,造像106580尊,修复南北朝造像1508940尊。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坚逝世,南阳公主之父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魏征主修《隋书》,评价杨广虽然具有“内怀险燥,外示凝简”的两面性,其实是“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荒淫无度,穷兵黩武,役繁赋重,忠奸不分,终于导致民不聊生,众叛亲离,丧命亡国的无道昏君。虽然如此,杨广佛教的信仰和推崇,与其父杨坚相比却毫无逊色。据《续高僧传。彦琮传》记载,开皇十二年(592年),尚为晋王的杨广就曾把其在长安曲池的园林别墅改建成日严寺,礼请祖籍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的彦琮担任住持。大业二年(606年),刚即帝位不久的杨广又在新建的东都洛阳上林苑中设立翻经馆,把其在征伐林邑时所获梵文佛经564夹、1350多部送入馆中,请彦琮主持翻译。为了“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即打破南北朝时形成的南北僧人各有偏执的局面,使他们加快交流,互相影响,把禅法修持和经义研讨统一起来,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中国佛教的统一,杨广还采取了十分积极的行政措施,特在东都洛阳建设四道场,诏令天下高僧共居,时称“法将如林”。天台宗的实际开创者智袆还亲为杨广授“菩萨戒”,尊杨广为“总持菩萨”。南阳公主作为杨广的长女,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全力推动中国佛教发展的祖、父之影响,以及众多出入宫廷、王府之高僧教化,因而在国破家亡之际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也就渊源有自,顺理成章了。

长久以来,南和县及南和白雀庵观音文化影响所及的地方,都传说《大悲卷》讴歌的中国最早的女相观音菩萨化身、兴林国三皇姑妙善公主的原型,就是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如果就历史文献与稗官野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的思考和论证,就会发现这绝非无稽之谈。甚至可以说,《大悲卷》所叙三皇姑妙善的故事,其实就是由《隋书》所记南阳公主生平演义出的民间传奇版。

河北省南和白雀庵

二、隋南阳公主出家于南和白雀庵之因缘

据《隋书。列女。南阳公主传》,南阳公主作为隋文帝杨坚之女孙、隋炀帝杨广之长女,为人“美风仪,有志节”,言行举止必循以礼。开皇二十年(600年),尚为晋王的杨广欲夺其兄杨勇的太子之位,与权臣许国公宇文述、郢国公杨素等相互勾结,并把年仅十四岁的南阳公主出嫁给了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当年十月,杨广阴谋得逞,取代杨勇而就太子之位。仁寿四年(604年),杨坚病逝,杨广即位称帝。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官居左翊卫大将军的宇文述随同杨广驾幸江都时,身染重病。南阳公主谨守子媳之礼,亲为烹调饮食,一直侍奉宇文述到当年十月病逝。当时人因赞其纯孝守礼,始终不渝,无以伦比。魏征则把其列为《隋书。列女传》所褒扬的十五位列女的第一位,号召天下女子学习。

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义兵四起,隋王朝已经朝不保夕。当年十一月,唐王李渊率兵攻占长安,改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困据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隋王朝名存实亡。次年三月初二,宇文士及之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将作少监宇文述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杨广南阳公主随即被叛兵裹挟,辗转到了聊城。不久,宇文化及被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率部活捉,南阳公主及其他被叛军挟持的隋朝王公大臣被窦建德召见。这些亡国之臣无不惊慌失色,只有南阳公主神色自若。当南阳公主向窦建德自述国破家亡,不能报仇雪恨时,泪下盈襟而声辞不辍,情理十分恳切。窦建德及在旁观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对其肃然起敬。

此后,宇文化及等隋之叛臣被窦建德押至大陆县斩首(此据《新唐书》卷85《王窦列传》。《隋书。宇文化及传》、《旧唐书。窦建德传》説宇文化及被窦押至河间县斩之)。当时,南阳公主与宇文士及所生之子名叫禅师,年方十岁。窦建德在斩杀宇文化及等人之前,特派已经投诚的隋武贲中郎将於士诚向南阳公主传话说:“宇文化及大逆不道,叛国弑主,人神不容。现在就要族灭其家。依照法律,公主之子也要被株连斩首。如若公主不能割爱,也可以尊重公主的意见,留禅师一命。”南阳公主泣答:“将军既曾身任隋朝大臣,自知国法如山,这事又何必征求我的意见?“”十岁的禅师随即被杀。大义灭亲的南阳公主则请求窦建德允准,削发为尼。

南阳公主向窦建德请求削发为尼时的所在地大陆县,历史上又曾名象城、昭庆、隆平,与柏人县比邻。柏人县历史上又曾名尧山、唐山。1947年,隆平、尧山二县合并为隆尧县,今与白雀庵所在的南和县同属邢台市管辖,距离很近。所以说,南阳公主白雀庵削发为尼,极有可能。白雀庵所在的白佛村,因有北朝时创建的白佛寺而得名。白雀庵与白佛寺比邻而建。而白雀庵的命名,也良有深意。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白帝是主管西方之神。汉晋南北朝时人们多认为,如有白色禽兽出现,则为国家吉祥之兆。如《北史。李暠传》记载:“又有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等集于园间,群下以为白祥,金精所诞,皆应时邕而至。”《宋书。符瑞志》说:“白雀者,王者爵禄均则至。”同时记录了自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起,到南朝刘宋后废帝元徵五年(477年)止,384年间65项有关白雀出现的客观事实。在佛教界,则称世间一切善法为“白法”。《广弘明集》卷27所录《十种惭愧门》说:“《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叫他作。”《法苑珠林》卷103《忏悔》说:“悔罪要方,惭愧为本。我惭此罪,不预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罚,是为白法。”犹可引人联想的是,南阳公主的祖父杨坚创建隋王朝后,天下出现的第一次瑞象,就是开皇二年(582年)“高平获赤雀、太原获苍鸟、长安获白雀各一,宣仁门槐树连理众枝内附。”如果说,南阳公主南和白佛寺创建白雀庵,削发为尼遁入空门,并定其祖父杨坚的生日六月十三为白雀庵的传统法会期,既有对其祖父创建隋王朝,励精图治,弘扬佛法,成为至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其父杨广倒行逆施,荼毒天下,亡国败家,枉称“总持菩萨”的痛切忏悔,是在情理之内的。至于民间传说南阳公主跨虎归山,在苍岩山修成正果之前,还曾在尧山修行,亦属事出有因。因为尧山既与其幼子禅师被杀的大陆县比邻;作为佛教名山,尧山还是其祖、父两代最为尊崇的译经大师彦琮的安葬之地。高山仰止,在尧山静心参悟彦琮所撰《福田论》,回味其祖、父同为帝王,均崇佛教,结局却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南阳公主而言,也可以说是天下最为理想的地方了。

《隋书。列女。南阳公主传》还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夏王窦建德率军南下,救援郑王王世充。当年五月,唐、夏二军决战于虎牢,窦建德身负重伤后,被唐军生擒。七月,窦建德被唐王朝杀害于长安,其在河北建立的大夏政权自行瓦解。南阳公主因欲西归长安,行至洛阳城下时,其丈夫、早已归顺唐王朝的宇文士及正在该地。但当宇文士及欲与其相见时,却遭到坚决拒绝。宇文士及立于门外,乞请与其重为夫妻。南阳公主厉声回答:“我与你家有弑父之仇,亡国之恨,真恨不能亲手杀了你。但念当初你兄谋逆之时,你并不知道。”同时宣告与宇文士及的夫妻情分早已断绝,叱令其快快离开。宇文士及固为请之。南阳公主怒喝道:“你若必欲破镜重圆,咱们只能死后相见!”宇文士及知其志不可屈,只好拜辞而去。但此后南阳公主究竟是回了长安,还是留在了洛阳,史无明载。民间有关观音菩萨的化身、三皇姑妙善白雀庵到苍岩山,又有苍岩山到汝州香山寺的传说,应该就是由南阳公主与宇文士及在洛阳城下这次邂逅相遇,演绎出的寓言故事。

长久以来,南和县及南和白雀庵观音文化影响所及的地方,都传说《大悲卷》讴歌的中国最早的女相观音菩萨化身、兴林国三皇姑妙善公主的原型,就是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如果就历史文献与稗官野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的思考和论证,就会发现这绝非无稽之谈。甚至可以说,《大悲卷》所叙三皇姑妙善的故事,其实就是由《隋书》所记南阳公主生平演义出的民间传奇版。

《千手千眼大悲卷》

三、从南阳公主妙善再到观音菩萨的演变过程

关于南阳公主与佛门的诸多因缘,以及其在南和白雀庵削发为尼后,辗转尧山、苍岩山乃至东都洛阳、汝州香山寺的种种可能与行迹,已如前述。那么最早是谁,又为什么要把南阳公主的故事演义成三皇姑妙善的传奇,进而又演化成了观音菩萨的化身了呢?

根据现存于阮元《两浙金石志》、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杜春生《越中金石志》中三种《大悲菩萨传》刊本后的赞语,以及朱弁《曲洧旧闻》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大悲菩萨传》最早由蒋之奇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应汝州香山寺住持怀昼之请,由唐代高僧、南山律宗的开山道宣之弟子义常所撰《香山大悲成道传》改编而成。蒋之奇改编义常之作的动因,是其觉得义常之作“本末甚详,但其语或俚俗”。蒋为之改编的原则,即“遂为论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着于篇”。再后,又有今存于河南省宝丰县香山寺、由北宋蔡京编撰的《大悲观音菩萨得道正果史话碑》、宋僧普明编撰的《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简集》、元翰林学士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编撰的《观音菩萨传略》、以及至今仍传唱于南和白雀庵等地的《千手千眼大悲卷》等等。这些著作中的故事情节互有异同,而主人公却非常一致,都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

若据南宋祖秀《编年通论》所记,妙善这一形象最早出于唐代高僧,即《香山大悲成道传》作者义常的座师道宣之口。道宣说其曾向天神询问观音的缘起。天神回答说,往昔的庄严王与其夫人宝应育有三女,依次名妙颜、妙音、妙善。宝应夫人初孕妙善之际,曾梦见自己把明月吞到了腹中。妙善出生之际,大地震动,天降异香扑鼻的奇花布满了室内外。初生的妙善不浴而鲜洁,梵相端严,且有五色云彩笼罩其身。言外之意,这位妙善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据道宣在其所著《续高僧转》中为其恩师慧頵(569-643年)立传时自叙说,隋开皇二十年(589年),祖籍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的慧頵被隋文帝杨坚敕召进京后,常住长安日严寺,并参与了晋王杨广在该寺举办的盛大法会。道宣即在此时拜在慧頵座下,晨昏侍奉,“岁盈二纪”;听师讲法,“十有余载”,总计长达三十多年,直到唐贞观初年(627年)才辞别师尊,游学天下。由此可知,道宣对隋、唐政权的交替,包括杨坚杨广乃至南阳公主佛教的关系,及其祖孙三代的不同命运和结局,都是十分了然的。但道宣向天神询问观音的缘起,无疑是在寻根问底,要在佛国里为已在中国形成的女相观音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处。而神的回答也非常到位,即女相观音的前世是往昔庄严王的三女儿妙善。这就像《悲华经》说,男相观音是往昔珊提岚国国王无诤念的王子不昫,或《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说观音是往昔男儿国(即“无量德聚安乐视观”)国王威德花园中的莲花化身一样。那么,既然僧伽和尚能被唐高宗及众多佛教信徒认定为男相观音中国的化身,义常在其师道宣所述女相观音过去世身份的基础上,比较明确的为中国的女相观音崇拜者圈定一个目标,也在情理之中。

就目前而言,义常所撰《香山大悲成道传》已经宋人蒋之奇改编,原作不复可见。但唐僧道世主编的《法苑珠林》却可使今人得知义常之作的故事梗概,即妙庄王有三女,长妙音,次妙缘,三妙善妙善观音大士。王令赘婿不从,逐之御花园,居之白雀寺,苦以搬运,极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毁于焰,大士无恙如初。命斩之,刀三折;命縊以白练,忽黑风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历地府,过奈何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硕,指香山修行。后庄王病急,剜目断臂救之。迩时道成,空中现千手眼,故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在这个相当完整的故事中,义常虽然把观音的过去世与现在世混为一谈,运用了虚实参半的障眼法,却为中国女相观音的崇拜者点明了两个非常具体的地方和一些基本元素,即这位随形应化的女相观音的过去世与现在世都是一位公主,其最初的出家之地是南和白雀寺(庵),而其遭遇种种苦难,最终以孝行感天动地,“迩时成道”之地是香山寺。义常笔下的“迩时”,当指其生活的“近代”,即隋末唐初;与其师道宣口中的“往昔即观音”的过去世相对。考诸史籍,在隋末唐初曾有类似苦难经历,并能以“美风仪,有志节”,淳孝感人,面临杀身之祸而能幸免一死,并最有可能在南和白雀寺(庵)出家,后又辗转到香山寺(应为苍岩香山寺,但民间传说南阳公主在苍岩山得道之寺名为兴善寺),以德行感化信众者,只有南阳公主一人。道宣、义常师徒所以不捅破这层窗户纸,首先应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南阳公主毕竟是亡国之君隋炀帝之女,相对于新兴的大唐帝国而言,新、旧对立,把其直指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很难免节外生枝,引出某种政治麻烦。其次应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因为观音作为佛教信众心目中救苦救难的至尊,法力无边,随形应化,已经成为慈悲的象征,智慧的象征,普度众生的象征,如果以南阳公主这样一位具体的人物取而代之,既不可能,也必然会极大的削弱观音对广大信众的感召力。神龙见首不见尾。当道宣、义常师徒虚实参半,把神的指示和人的德行糅合在一起,把南阳公主作为观音的化身之一,从而把观音道场从佛国转移到南和白雀庵、或苍岩香山寺现身说法,不但不会削弱观音文化中国信众尤其女性信众的无比感召力,还会十分有效的增加中国信众尤其女性信众对观音的崇信度和亲近感。这也正是道宣、义常师徒的聪明之处。所以,自道宣、义常师徒之后,蒋之奇、蔡京、普明、管道升等人笔下的女相观音传略尽管细节描写互有异同,故事梗概却一脉相承,直到今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僧普明针对蒋之奇就义常《香山大悲成道传》的“刊灭俚辞”,即改俗讲为雅文,使旧时广大学识较浅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的佛教信众、尤其女性信众很难理解、无从理解的行为,利用说唱宝卷形式改编的《香山宝卷》或即《千眼千手大悲卷》(简称《大悲卷》)。

今存《大悲卷》共分五大段落,通篇除每个段落的引首诗或念白形式不同外,全部以流行于河北、河南及陕西等中国内地的三、三、四逗十字句式韵文创作,堪称十分典型的口头说唱文学。其中除明确点出妙善公主曾经修行的香山寺即苍岩山道场外,完全承袭了《法苑珠林》所记,可以认为是义常俗讲本《香山大悲成道传》之翻版,即流传至今的最接近于义常原始文本的中国女相观音传略,因而也最有参考价值。

在《大悲卷》的五大段落中,第一段说唱妙庄王逼其三公主妙善招婿成婚,妙善一心向善,执意要遁入空门事;第二段说唱妙庄王百般无奈,把妙善打入冷宫。妙善在冷宫静心诵经参禅,修成金刚之体事;第三段说唱妙庄王老羞成怒,派人到冷宫去杀妙善,行刑者反被妙善感化。无计可施的妙庄王因把妙善由冷宫驱逐到白雀庵,即“叫家将,你把他,逐出宫去。送到他,白雀庵,去为女僧。”第四段开首念白即:“庄王写了一道圣旨,将公主送到白雀庵,叫他打柴运水,推磨捣碓,撞钟擂鼓,不许他看经看卷,违旨者斩首。”然后说唱妙善白雀庵修行得道事,妙庄王派人到白雀庵杀害、访查妙善行踪事,即“杀人家将”在白雀庵“把公主,绑桩橛,往上一绞;忽然间,一阵风,刮在空中。”妙庄王又“写圣旨,差下了,四位宰相;到白雀,务须的,真假访清。”四宰相在道中“忽遇着,三皇姑,驾鹤来迎。”“一个个,求指点,跪在流平。”第五段的长度相当于前四段的总和,自妙庄王感梦,到其率人火焚白雀庵,接叙太白星指引妙善到苍岩山香山寺养性修真,再到妙庄王身患恶疾,医生说必须人之手、眼为药引子,方能治愈;最后到妙庄王忏悔,妙善感应,毅然献出手、眼为父疗疾,获封千手千眼,成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其中曾明确说唱妙庄王“一心里,白雀庵,去用火焚”,“到白雀,把女僧,一起俱焚。白雀庵,起了火,无人解救;可惜这,众尼姑,五百余人。多亏了,太白星,前来指引;领皇姑,苍岩山,养性修真。有道的,火难烧,香山去了;无道的,被火烧,焦烂丧身。“”妙庄王忏悔时则念叨:“我的儿,白雀庵,死的苦楚,不由得,心痛切,龙目流津。“”妙善之母则对妙庄王说妙善未死,“现住在,苍岩山,养性修真。”妙庄王因书一道忏悔圣旨,“差杨杰,到香山,苦苦哀情。“”妙善通过杨杰得知妙庄王近况后,“先剜眼,后割手,不顾死生。老杨杰,跪在地,连声称谢;我回朝,与皇姑,传扬孝名。”只要细品文意,就可知道这《大悲卷》中的苍岩山和香山寺实为一地,即“苍岩香山寺。”若果如此,则北宋时汝州香山寺住持怀昼请蒋之奇改编义常的《香山大悲成道传》,把其中的“香山”二字强解为汝州香山寺,就难免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嫌了。

至于南和县及南和白雀庵观音文化影响所及的地方传说女相观音的化身、兴林国三皇姑妙善就是南阳公主之事,除上述一些史实外,史籍中还有其并非巧合的注脚,如《大悲卷》中妙庄王的大臣杨杰,其实就是隋炀帝杨广(曾名杨英)的胞弟、南阳公主的叔叔汉王杨谅的原名。《大悲卷》借用杨谅的原名“杨杰”,塑造出妙庄王大臣的形象,或即是对其中若隐若现的南阳公主行迹的又一有机补充,或者说是当年道宣、义常师徒有意向世人透露出的一点玄机。

笔者因此认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和尚法眼独具,不久前特为南和白雀庵所撰楹联:“慈航普渡,逐类随形,观音行化兴林国;悲愿宏施,有求必应,香火长留白雀庵”,把妙善公主解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把南和白雀庵定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之一,堪称是这一佛门公案的不二之解。当然,这或许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并非净慧大师法旨之本意。

2011年6月8日初稿

作者赵福寿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邢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邢台通史》作者

相关推荐:

当代著名画家:高宏

个人礼仪 公共场合礼仪

苏格兰威士忌的历史故事

黄老学与儒学同亨意识形态宝座 黄老学和儒学的介绍

老北京庙会的八款经典小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