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佛教思想家竺道生

发布时间:2016-09-11 栏目:专题 投稿:小巧的手链

道生(公元355-434年),佛教思想家,著名的义学高僧。他是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家住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曾为广戚令,被乡里称为善人。梁《高僧传》卷七说道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常儿,既爱又惊,后不久,即命其从竺法汰出家受业。年十五,即登讲座,曰辞流利,义理幽深,当时一般有学识的人,都不敢与他抗衡。年二十,受具足戒。他“性度机警,神气清穆”。曾住庐山七年,认为“入道之要,慧解为本”。因此,他深入经藏,博览群籍,到处参学,不惮劳苦。其时鸠摩罗什到长安,大开法筵,海内学子,云集关中。道生与慧睿、慧严等亦结伴前往,从罗什受学,关中僧众,无不称其英秀。道生在长安除受学外,亦参与罗什译经事业。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均在其数。晋义熙四年(公元408年)道生回到建康(今南京),住青园寺,当时被称为“法匠”,著名人物如王弘、范泰和颜延之等人皆敬重他,并从他问道。

梁《高僧传》卷七云:“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这就是说,他研究佛学,勤于思考,时间一久,悟理深奥。他认为研究佛学,不应拘泥于文字。文字是表诠真理的工具,一旦悟得真理,就应摆脱文字的束缚。如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道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悟解,提出了一系列的独特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性”问题。

关于佛性,这是大乘佛教派别之问有争议的问题。在道生的时代,法显西行求法带回的六卷《泥洹》已经译出,其中主张除阐提之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道生对这部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法性平等,无有高下,既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也可成佛他的这一主张传开之后,轰动了整个佛教思想界,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斥责他的主张是“邪说”另外,他的为善不多报、顿悟成佛说,亦遭到某些入的反对。因此他被一些人排挤,甚至严厉的制裁,把他从僧团中驱摈出去。道生当着大众发誓说:“若找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狮子座”。言毕,拂袖而去。

道生离开庐山之后,到了虎丘山(今苏州市郊)仅十天,从其受学者就有数百人。不久,他又回到庐山,隐居于岩壑之间。此时昙无谶在凉州译出的大本《涅槃》传到了江南,其申言阐提悉有佛性,与道生所说,完全一致。道生获得此经之后,即于宋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十一月在庐山精舍讲说,听法者无不悟悦。据说他“论议数番,穷理尽妙”之后,即死于法座之上。原来反对他的那帮人闻讯,无不感到惭愧和内疚。

道生的著作,据有关记载,有以下各种:《维摩》、《法华》、《泥洹》、《小品》诸经义疏、《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可惜这些著作,因年代久远,大多已散失。

道生的佛学思想,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例如后来兴起的祥宗,主张顿悟,直指明心;见性成佛,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追溯其根源,无不与道生的顿悟成佛思想有关。道生思想是融般若性空与涅槃妙有为一体,认为一切有情,因烦恼所覆而受生死,一旦断除烦恼,即可成佛。很明显,这是属于真常唯心论的思想体系。

道生逝世以后,其主张盛行不衰。特别是大本《涅槃》传到江南之后研究《涅槃》,成为一时风尚,不久即出了一批涅槃师。如法宝、宝林、道猷、道慈、僧瑾、法瑗等人,都是力弘道生主张的人物。连当时的统治者宋文帝刘义隆亦喜闻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道生对整个佛教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将佛陀一代言教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法轮,世称“生公四轮”。这实际是将佛陀所说之法,按性质分为四类,堪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判教的学者。后世天台和华严的判教,都是从他的判教得到的启发。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影响。

相关推荐:

“愚人节”起源于什么宗教?愚人节的起源

中国白酒收藏文化白酒如何收藏有价值?

水鱼怎么做

蒙古族节日—蒙古族成吉思汗纪念日

曾经的一代偶像 雷锋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