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

发布时间:2016-09-19 栏目:专题 投稿:复杂的汽车

辩经制度和它的来源

说起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首先不得不讲“因明学”,因为“因明学”是“打开佛学辩经宝库的金钥匙”,它是开发人的智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辩论技巧的有力武器。那么什么是“因明学”呢?“因明”的梵文含义是“新知”,藏文译作“测码”,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

藏传佛教因明学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的传承与实践从未间断过。自11世纪末俄大译师(公元1059-1096年)在桑普寺设置因明学科以来便成了寺院传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元1096年俄大译师担任桑普寺堪布,创办五部经学院(五部经是因明学、般若、中观论、俱舍论和律学),这一时期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俄大译师和恰巴曲桑论师为代表,后期以萨班(公元1182-1251年)为代表。前期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对因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是俄大译师仿照印度中古时期的最大经学院那兰陀的体制创办了五部经学院,使因明和佛学的研习走向了正规化的道路。这一时期桑普寺辩经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因明学和佛学方面的人才,其中专讲《正理彻悟论》的有255人,专讲《正理庄严论》和《大合理论》的有55人。第二件大事是桑普寺第四位主持恰巴曲桑论师(1109-1169年)开创了《集学》最初理论纲要。这是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的方法去认识、辨别各种概念、内涵、外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分析、思辨能力的一种学科。它为后期的《集辩》奠定了基础,为因明辩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对恰巴曲桑创立的辩经理论和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舍去了一些、增补了一些适合格鲁学僧学习的新内容,逐步形成了格鲁派的辩经制度

夏学与冬学

这一时期,藏传佛教文化和辩经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带徒讲学、著书立说、自由辩论之风盛极一时,几十个不同教派都在这个时期先后诞生。恰巴曲桑去世十几年后,桑普寺分裂成上院和下院。桑普寺下院的主持中,以洛桑尼玛名声最盛,他是格鲁派创建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的侄子,在任桑普下院主持以后,又担任了甘丹寺的第九任主持。从那时起,桑普寺格鲁派的联系日益加强。格鲁派所属的四大寺,如前藏的色拉寺、哲蚌寺和甘丹寺以及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各寺学制都基本上按照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正规学制进行学习。前藏三大寺学僧,除遵行经常性的学制,还有两个特殊的学期,其中一个是“桑普寺的夏学”。到这时,三大寺学僧都会聚在该寺进行学习,主要辩论因明学,因为人多,桑普寺无法容纳居住,只举行一个仪式,在广场上展开辩一天经,这个夏学就算结束,其目的,主要是纪念桑普寺开创的因明学习制度;第二个就是“绛饶朵寺的冬学”,每年的冬季,三大寺都选派学习较好的学僧会聚在绛饶朵寺,历时一个半月(现25天),三大寺的扎仓(类似于大学的学院)、康村(相当于学院的基层组织)几乎都在那时修盖房舍,供学僧食宿、学习。每天的辩论,都是在露天大辩论场上举行,一两千名僧人聚在山坡上,同时展开辩论,场面宏大,震撼山谷。以前的生活条件是特别艰苦的,因此辩论僧人中流传着这祥一句口头禅:“桑普夏日经会,如果我没有去,说明我已亡;绛冬日辩会,如果我去了,那是我疯了”。

这个一个半月时间中,都集中用于辩论因明学,只有通过这个辩论学僧才能够在各寺争取到“拉然巴格西”,相当于佛学博士学位的头衔。我曾两次被选派参加这个冬季辩论大会。

相关推荐:

西餐坐姿礼仪有哪些?西餐坐姿礼仪有什么规定?

好吃不过饺子 各国饺子大盘点

俄罗斯族历史中亚俄罗斯族的迁移史简介

1979年,中国30多万大军进攻越南,军队表现究竟如何?

蒋介石如何将450万两黄金运到台湾